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论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答: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的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城市逐渐产生。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的评判的标准有什么看法。答:评判标准是:①城市需要一定的规模;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大型建筑;③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贸易交换场所;④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城垣,壕沟等;⑤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址。其中还①是前提,②、③是实质,④、⑤基础和保障。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答:《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夫,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的实例中,表现明显。5.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答:特点: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原因: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答:《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7.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答:组成: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位置: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土地肥沃松软的高爽地带,若在山坡则均位于向阳面,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台地上,这样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布局:已发现的居民点遗址已形成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基于当时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简单的分区。8.试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措施,并阐明这一措施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答:“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9.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答: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10.我国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经济区。答: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颍川、南阳;三楚;南越。11.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答:①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②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③重视城市分区④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12.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答:①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之内;②继承了秦代的京畿制度,把秦朝的“内史”改为“三辅”,同时承袭了遗留在京畿之内的公馆和方边道;③没有外廊,积极发展郊区县,并建设陵邑,通过陵邑承担外廊的功能;④继承了秦朝咸阳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⑤城内没有陵墓区,帝陵主要分布在渭北,并且许多陵墓建在陵邑;⑥继承了咸阳按功能分区的传统,以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⑦宫2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13.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答:①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中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②形成沿大运河和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③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源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④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显著增多;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14.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答:①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②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③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的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④市场位置从城北迁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⑤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5.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16.阐述我国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特点。答:城市发展特点:①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的态势还在继续;②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③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④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⑤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⑥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城市建设特点:宋代由于城乡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坊、市制度的崩溃,反映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特点:①都城建设方面,主体部分虽然继续保持着南北朝以来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但在城市坊市制和城厢制上已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方面,由于商业发达,大街小巷,店肆林立,酒楼、饭店、茶坊、商店等商业类建筑显著增多,有的城市还出现了侵街现象;另一方面,城门外沿河、沿路地段出现了很多民居、店肆和手工作坊,形成了“关厢”。②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自由度的提高,更多市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中,因此,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固定、非固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称为瓦子、勾栏。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③在中小城市和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众多中小市镇中,由于受经济因素的明显支配,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甚规整,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逐渐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17.我国从宋代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答: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转变很不彻底,始终处于“开”而不“放“的状态18.和唐、宋都城相比,南宋临安城在规划布局上有何特点。答:①城市一改过去的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建成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状若腰鼓,俗称“腰鼓楼”;3②城内只建有宫城和大城,而无皇城和内城,与北宋开封城具有三套城墙、三道护城河截然不同;③宫城布局位置也不同,不是位于城北正中或是城市中心,而是偏于城市南端,外形也不规整等。19.元大都都城建设的成功之处的主要特点。答:①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②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③完善的上、下水道;④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20.阐述清明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答:发展特点:①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②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③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④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⑤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市兴起与发展;⑦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的位置。建设特点:①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②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③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设施防御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④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21.北京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答:①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②经济上可称繁庶地区;③军事上有限可守;④交通上往来便利;⑤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22.明代永乐迁都北京,对北京城主要做了哪些扩建工程,并阐明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的位置及用意。答:①营建紫禁城;②开拓南城;③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④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⑤在城北原元代中心阁的位置上,分别建造了鼓楼和钟楼。它既是全城的制高点,又处在宫城的中轴线上,登临其上,足以俯瞰全城;而五峰中正中主峰所在处,又正是元朝后宫延春阁的位置,以山镇之,含有压胜前朝之意,所以又叫“镇山”,其寓意十分深刻,诚谓匠心独具。23.概述我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规律。答:①政治、军事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向于多元化②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③城市发展和分布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④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⑤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24.阐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答:①早期的耕作制度;②传统的营建技法;③特有的文化观念——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相土、形胜与风水说;④封建政治制度;⑤社会经济形态。25.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个城市为例加以说明。答:规范型,次规范型,非规范型。规范型城市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规范型系列传统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城郭方正,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等等,以唐长安、明清北京等为代表。次规范型城市是中国传统规范型建设模式在不断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文化风俗、历史条件和城市某些特定功能的要求中,有所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形成背景总体上的一致性,其空间结构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异,但基本模式中追求方正的传统却一直贯彻其中,如斜方正型(榆林)、外曲内方型(海州)、方正错落型(太原、合肥)、叠合型(南京、广州)等。非规范型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这一系列的城市,可根据其主导影响因素和空间结构特征的不同,主要分为工商经济主导影响型(樊城)、山水条件主导影响型(重庆)、少数民族文化主导影响型(拉萨)等。26.和古代城市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答:①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②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③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④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⑤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⑥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⑦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⑧城市型行政4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27.我国近代城市在职能方面、功能、结构方面,地域空间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答:28.近代南京首都计划将城市用地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并阐述中央政治区与商业选址考虑的因素。答:共分为六大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及住宅区。中央政治区:理由主要是:“盖其地处于山谷之间,在二陵之南,北峻而南广,有顺序开展之观,形胜天然,具神圣尊严之象”;“北部地面居高临下,俯瞰可尽全城,气象尊严,无逾此者”;“于国民思想上则有除旧更新之影响,查世界各国新建国都,多在城外荒郊之地……有鼎新革故之意”。军事上的理由:“紫金山峙立境北,形势险要,一建炮台,实具建瓴之势,军用工厂、机场实在其南,兵营又相接近,调遣灵活。”商业区:拟布置在明故宫旧址。理由是符合城市向东发展方向,面积广大且地点适合,位于中央政治区和居民区之间,更重要的是“该地现价甚低,大半又属官有,一成为商业区域,地价必倍增加,政府收入因亦大进”。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