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一、考试章节第一章全章;第二章第3节;第三、四、五章全部;第九章第1、2节二、考试题型选择(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论述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述1、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重要年份(1950年,1978年,2010年)年份总额出口额进口额195011.355.525.831978206.497.45108.921979293.3136.58156.75201029727.615779.313948.32、中国各年代出口主导产业群(1)50-70年代: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2)80年代:轻工业品、纺织品(3)90年代-现在:机电、仪表(器)、化工产品(4)将来(2050年后):高新技术产品3、(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怎样发展、表现、全面分析阐述)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总额纵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2008年↗上升;2009年↘下降;2010年↗上升再从横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位次不断上升。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二)进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三、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正在形成从进出口国别、地区情况看对前十大出口市场依赖程度:1995年为92.2%;2007年下降到82.9%;2010年下降到79.7%四、对外贸易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1979年,赋予外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赋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2004年7月,任何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依法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五、沿海省市在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的地位显著2010年1-9月沿海10个省市出口1023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0.2%,其余的21个省(市、区)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8%。2010年1-9月,10个沿海省市进口额9161.1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90.3%。六、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工贸易成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4、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P27(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实施品牌战略,重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4)、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5)、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5、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对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49-51【课本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内容: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能促进各国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原则,发挥本国、本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专门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使本国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得以扩大。作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不仅科学地论证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而且科学地论证了国际分工的性质,为中国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理论依据。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内容: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学说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理论上具有更多的互补性而非歧义性。作用和意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实现对外价值形态的转换,大量节约社会必要劳动,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考虑贸易利益,而要首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在考虑全局和长期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条件,取得贸易利益。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内容: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性规律。通过对外贸易,用国内的一部分产品到国外去换取本国社会在生产所需要的另一部分产品,即进行实物形态的转换,以调整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农、轻、重之间,以及它们的内部结构在实物形态上的比例关系,在较高的水平实现综合平衡,从而取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效益。通过对外贸易实物形态转换实现这种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客观要求,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用和意义:中国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国家间的相互需要和依赖进一步加强。因此,只有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条件,更有效地利用本国资源,发挥本国优势,才能达到大规模节约社会劳动、迅速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根据中国的需要和国外市场的可能,将国外资源和市场适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国民经济才有可能建立起超越本国经济内在力量的扩大再生产规模,建立起高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以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课件中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二、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一)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从价值形态上科学地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国际价值理论的要点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国际市场上,同一种商品具有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标准。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之间存在着“比较差异”。国际交换的双方利用“比较差异”,获得贸易利益有三种情况:(1)交换的两国各有一种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即各有一种商品占优势,这样各国生产本国占优势的商品,就可以实现以较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换取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得到各自的直接贸易利益。(2)交换双方一国的两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都低于国际价值,但低的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该国生产最占优势的商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3)交换双方一国的两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都高于国际价值,但高的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如生产两种劣势产品中相对优势的产品,也可以获取一定的相对贸易利益,间接贸易利益。2、经济技术较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按第三种情况,落后的国家出口相对优势的产品获得外汇,再进口比自己生产更有利的产品,从而节约社会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二)国际价值理论要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结合起来1、在首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利益前提下去取得贸易利益。我国宏观上国家避免经济片面发展;微观上企业克服不顾大局2、发展对外贸易是经济落后国家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途径。经济落后国家在国际交换中表面利益较少,但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跳跃式发展,赶上经济发达国家。中国基本具备赶上发达国家的四个条件:(1)、对外开放;(2)、较高水平的技术力量;(3)、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4)、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结论一:依据以上理论分析,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会吃亏,而且能赶上发达国家。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科学地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2、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不仅在价值上要求平衡,而且在实物上也要求平衡。3、如果不发展对外贸易,社会扩大再生产客观比例关系得不到满足,就处于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4、如果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建立较高水平的即中等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5、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建立高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二)、建立新的经济循环,实现高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1、积极稳妥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2、改变出口的性质,从出口仅仅是创汇为进口服务,转变为通过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出口有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3、改变进口的性质,从进口仅仅是为满足国内生产建设和生活需要服务,转变为积极为出口服务,为出口创汇产业引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出口商品迅速发展。结论二:依据社会再生产理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最恰当的比例关系,实现高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让国民经济得到最好最快的发展。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6、中国的出口贸易战略P56(1)、以质取胜战略(2)、市场多元化战略(3)、出口商品战略(4)、科技兴贸战略7、(论述)我国的出口商品战略P70-77背景:以港澳地区为中心的市场已趋于饱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市场贸易保护加剧辅助市场的潜力挖掘不足内容:继续巩固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及港澳地区市场重点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扩大对转型国家市场的出口成效:与传统市场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对其依赖有所下降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了政治多极外交出口商品战略的演化1、“六五”期间实施的出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1)发挥中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出口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2)发挥中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美术品传统轻纺工业品出口(3)发挥中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4)发挥中国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2、“七五”期间实施的实现“两个转变”的出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1)“第一个转变”是由主要出口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转变;(2)“第二个转变”是由主要出口粗(初)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深)加工制成品转变。3、“八五”期间实施的的出口商品战略(1991-1995年)“第二个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初)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实现“第二个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4、“九五”期间的出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继续实施“第二个转变”,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5、“十五”期间的出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6、“十一五”期间的出口商品战略(2006-2010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1)、大力发展机电产品的出口(2)、继续发展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重点发展高技术产品出口(4)、积极发展创汇农产品出口7、“十二五”期间8、我国的进口商品战略P84-87进口商品战略的演变1、“六五”期间实施的进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生产和建设所需的短缺无子的进口;组织好国内市场所需物资和“以进养出”物资的进口;对国内能够制造和供应的设备,特别是对日用消费品,不盲目进口,以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2、“七五”期间实施的进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进口贸易的重点是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以及必要的、国内急需的短缺生产资料。严格控制一般的加工设备和耐用消费品的进口。3、“八五”期间实施的进口商品战略(1991-1995年)把有限的外汇集中用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关键的设备,用于国家重点生产建设所需物资以及农用物资的进口;国内能够生产供应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要争取少进口或者不进口;严格控制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烟酒水果等商品的进口;防止盲目引进不必要的重复引进。4、“九五”期间的进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适当提高高新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产品进口比例,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努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5、“十五”期间的进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强调增加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6、“十一五”期间的进口商品战略(2006-2010年)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重要能源和资源的进口;重视“以进养出”物资的进口;适当进口生活必需品和一般消费品7、“十二五”期间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9、现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1)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行政性管理手段(2)依法行政(3)丰富和强化贸易促进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