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2、社会的生产要素:(1)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2)人的劳动,包括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3、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离不开使用价值生产的,没有使用价值的生产,价值生产就无从谈起。但使用价值的生产比价值生产复杂得多:价值生产只要劳动一个要素就够了,而使用价值的生产还要有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自然条件等。资本、土地等要素是有限的资源,因而有产权归属问题,不能免费使用。它们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却为价值创造所必需,在价值分配上有产权实现要求是正常的、合理的。应当明确:价值固然是劳动创造的,但因为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使用价值的创造,因此价值就不能全归提供劳动的劳动者所有,还必须与参加使用价值创造从而协助价值创造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同享,允许它们参与价值分配。图示如下:劳动是第一生产要素上图表明:劳动既能创造使用价值,又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劳动既是财富创造的第一要素,在价值分配上就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要坚持按劳分配是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受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邓小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会出乱子。公平与效率公平有助于给人财物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公平也有助于促进劳动者劳动积极性。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里主要是指起点公平和过程的公平。公平不等于平均,简单的说,公平就是要给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机会,即机会公平。按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告》的定义,所谓机会公平,是指个人自身成就的大小,应该由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决定,而不是由他(她)的背景决定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特点及原因一、收入分配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1、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政治关系的基础2、以收入分配关系为主要内涵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27年(1978--2005年)增长了50.23倍,年均增长率为15.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义)也增长了36.85倍,年均增长14.29%。扣除物价因素,2005年GDP是1978年的11.99倍,年均增长9.64%,人均GDP为1978年的8.79倍,年均8.4%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提高了居民收入,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改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89年的54.5%下降到2004年的3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89年的54.8%下降到2004年的47.2%。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1、基尼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基尼系数:小于0.2高度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差距较大超过0.5高度不平均2、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90年2.2:11995年2.71:12006年3.28:12010年3.33:1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之比为1.5: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显然过大。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巨大。美国经济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美德3、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不平衡十分明显(东、中、西城镇居民收入对比)东部中部西部2005年12884869196332006年14967990297282008年1920313225129714、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增长过快,呈现利益群体分化态势“身份决定收入”。垄断行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将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转化为工资、福利。如果能“抢”到垄断行业,或“抢”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抢”到了高收入、高福利和高阶层。5、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甚至血色收入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1、灰色收入:介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的收入。如隐性收入、国企管理者把收入分配杠杆向自己倾斜,使自己的收入增速大大超过企业效益的增长速度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滥发津贴补贴;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2、黑色收入:权力寻租、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敲诈勒索等违法手段获得的收入。目前腐败形式的变化有三个特点:从个体腐败到集体腐败;从国内腐败到国际交易;从金钱腐败到资本腐败。尤其是近年来,官员利用个人权力从资本市场获利的案子逐渐增多。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资本市场获利的速度远远高于收取贿赂;二是更具隐蔽性,贪腐造成的心理压力也较小,因为下意识里他们会认为这也是“劳动所得”。3、血色收入:突破人类文明底线,以牺牲他人的生命和尊严榨取的收入。6、资源要素分配不公,资本分配太多,劳动分配太少土地、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许多人借此一夜暴富。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不断上升。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2、固有条件的差异扩大了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固有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收入水平3、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二元经济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之间在资金、劳力、技术发展上失衡,造成农业与非农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发展机会和条件不均等。农村物质资本投入匮乏,大量资本流出农村。城乡人力资本差距难以改变。4、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优惠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加剧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居民收入的差距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不仅是道义上的善举,更是城镇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5、行业垄断成为拉大行业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政府存在着通过行政性垄断取得更多财政收入的偏好。只要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就易对行业听之任之,甚至加以保护6、资本、土地、资源之间互相拉升以及市场化带来的马太效应导致财富向少数人倾斜。7、收入分配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初次分配:“强资本,弱劳动”二次分配: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以及财税调节不力,难保公平性、合理性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机制不健全,调节功能有限。8、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9、规则的缺失、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五、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1、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效率降低,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高收入者极易利用自己的财富优势强化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低收入者则难以抵御风险,难以产生提高效率的自觉性。2、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需求,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极为不利造成整个社会的有效需要不足和生产过剩3、收入差距过大会加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4、收入差距过大易引发人们的负面心理,造成人与人之间难以和谐相处低收入者受教育、技能培训的需求难以满足,失去了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能力,被排除在主流经济与社会生活之外,易产生极端情绪。六、8大类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3、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4、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5、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6、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8、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