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热潮下的弊端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中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中,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盛大举行之后,学习英语的浪潮只增不减。Chinglish,即“中式英语”,也叫“中国式英语”。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意思是汉语及英语组合而成的,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不符合英语交际规范与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喻或不可以接受。中国式英语的弊病所在论文关键词:中国式英语大学英语写作迁移论文摘要:“中国式英语”是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普遍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式英语”的成因主要是汉语的负迁移,并举出了“中国式英语”的一些特征,最后给出了应对“中国式英语”的对策。一、前言在大学英语每学期所进行的语言能力测试中,写作部分都不尽如人意。学生作文里面充满了“中国式英语”。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不能让人满意。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有义务找出学生错误的成因,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中外的许多学者通过比较中、英两种语言的结构特征,发现在二语习得中,中国学习者习得的英语与英语本族语不同,它要受到学习者母语及其文化的干扰。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式英语”是对标准英语的背离,是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说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以及词汇的选择和搭配都是中国式的。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的结果。与洋径浜不同的是,中国式英语是不规范的,有时晦涩难懂,甚至容易产生误解。因此语言学习者应从他们输出的语言中杜绝“中国式英语”,坚持使用标准英语。集英服务社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的。”三、“中国式英语”的成因语言迁移是写作中重要的认知因素。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为表意文字系统,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属于字母文字系统。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许多方面都与汉语有差异,比如在语言结构,修辞方式,学习策略上都有不同,在英语写作当中汉语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出来,这就是汉语的负迁移,上面所说的中国式英语就是汉语负迁移的典型代表。汉语在英语习得中起到复杂而重要的作用。当学习写英语论文时,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压力,因此他们在思考写作细节就会在大脑中唤起汉语的系统资源。有时学习者会逐字逐句地从汉语翻译成英语,认为这就是正确的语言。有时他们倾向于用他们的母语来思考和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当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语际间的迁移体现在不同层面,比如说词汇、句法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在英语学习中他们的过渡语的形成和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非标准的口语方言都是受到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语际间的迁移普遍深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无可争议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环境只是局限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而汉语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触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汉语。在这一阶段,集英服务社认为学习者使用第26卷第5期Vol.26,No.5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2007年10月Oct.2007收稿日期:2007-05-06作者简介:夏新蓉(1970—),女,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英语及语言理论研究。·外语研究·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夏新蓉(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四川雅安625014)摘要:根据中国当前英语使用及学习的现状,本文探讨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差异。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的使用型英语变体,是对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中性信息媒介;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在未掌握规范英语前所使用的一种过渡语言体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必经的一种心理和语言现象。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过渡语;变体;干扰中图分类号:H31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007)05-0102-03AStudyon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EnglishandChinglishXIAXin2rong(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pan,Sichuan,625014)Abstract:Basedonthepresent2dayEnglishlearningandusinginChina,thispaperexplores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EnglishandChinglish.ChineseEnglish,asaperformancevariety,isaneutralmediumusedmainlyf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communicationbetweenChineseandnon2Chinesepeople,whileChinglish,alinguistictermusedinEnglishteaching,isasystemofinter2languagebetweenthenativeandthetargetlanguagesusedbyEnglishlearnersoftheChinesewhentheyhavenptmasteredstandardEnglish.Chinglishembodiestheinevitablementaldispositionandlinguisticphenomenonoflanguagelearningprocess.Keywords:ChineseEnglish;Chinglish;inter2language;variety;interference一、前言葛传(1983)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榕培(1991)从“跨文化”角度提出的“国别变体”的概念,张培成(1995)则把中国英语定位为国际交流中的使用型变体,谢之君(1995)则强调了中国英语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的独特作用。从这些对中国英语的讨论和争鸣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语学习经历了从80年代努力学习地道的外国语言和熟知外国文化发展到90年代重视英语表达中的中国式特点的这样一个过程。然而,随着对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的特征及其属性的深入探索,人们又提出更多的质疑:1.同样是中国语言、思维、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的影响,为什么有些(有时)称之为中国英语的“特色”,有些(有时)却被称之为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2.如何分析在中国使用的英语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3.在中国使用的英语到底代表谁的文化?4.如何确定中国英语在世界诸英语中的学术地位?总的看来,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手段和国内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被学习的对立之中。因此要想更全面地探究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的特征和性质,首先要认清目前英语在中国使用的现状,然后从中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目的入手,并分别从外语教学中的英语和国际交流中的英语这两个方面探讨。二、中国英语在世界诸英语中的学术地位当今世界上的英语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专有,而是一种世界语,被当作国际交往的工具。现实使用英语的目的并非主要与英语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际,而更多的则是非英语民族互相之间的国际事务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保持一种共同的标准和范式是必然的,否则双方就会因为表达的内涵不一而造成无法沟通,进而失去了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工具作用。但英语国际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本土化(nativazation)。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被当作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英语,属于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地位相等的国别变体系列。英语诸多变体的客观存在导致了英语标准与范式的多元化,从而使非本族英语者所说英语的可理解性第5期夏新蓉:论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与可接受性的外延被逐渐扩展,更具包容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决定了各国都有各自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需要表达。无论哪一种民族在使用英语时都很难以其固有形式完全准确地表达本民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特有事物。中西民族之间思维、语言、文化的相异,英语在涉及中国社会文化的时候,也只能用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来弥补其不足,从而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如大跃进(greatleapforward)、四人帮(gangoffour)、文化大革命(greatculturalrevolution)、双百方针(twohundredpolicies)、二胡(erhu)。这些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特有事物,由于国人长期和广泛的使用,逐渐被英美人士所认同,补充并丰富了标准英语。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B.B.Kachru将众多变体分为制度化变体(institutionalizedvariety)和使用型变体(performancevariety)。前者指的是英语在一些国家已经具有法定地位,成为国家内部的一种通用语言,后者则完全用于国际交流。从我国使用英语的目的及英语在我国的功能来看,英语主要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而其在国内交流方面几乎为零,所占部分极小。按照这种划分,中国英语应归类于使用型变体范畴,其变异具有较大的不定性,常随说话人的不同环境、语言水平,以及受话人的不同态度或具体反应而变化。为此只有依附规范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保证其交际效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规范主要来自英、美英语。三、中国英语的双重属性使用英语的中国人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的熏陶下,不可避免地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造成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使英语蒙上一层中国色彩,从而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这种用于国际交流中、带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的英语就是所谓的“中国英语(ChineseEnglish)”,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愈加理解和尊重。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廉政建设(constructcleanpolitics)、风水(fengshui),气功(qigong)、功夫(kungfu)、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等中国独有的事物、意念和传统文化,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社会。这些带有中国特点的中国英语文化,大大发展丰富了英语文化和世界文化。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appropriacy)所取代。但是,我们并不能借口“适宜性”与“中国特点”,就任意编造新词或新句型,把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变异现象统统认为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属于使用型变体,由于交际目的的限制,具体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是以英语本族人或与表达者(说话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理解为标准。它的使用是出于群体需要,借用汉式思维,遵守英语规范,创造性地将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融合,具有独特性、表意准确、不可替代、淘汰率低等特点。因此,符合英语一般的语言规范,保证语言的可理解与可接受性,是中国使用英语的总前提。中国英语作为一种中性信息媒介,从其性质上来说,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标准英语是其核心;另一方面,中国特点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英语是渐进的文化输出,世界正在熟悉和接纳中国文化,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提供了最大的关联性原则的环境。我们必须将中国英语的双重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承载了本国社会文化,又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四、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