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政治、经济史测试题2012、3、291.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A.嫡长子权力日益衰落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D.传统家庭观念解体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5.“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6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2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7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A.唐朝尚书省B.唐朝中书省C.元朝中书省D.唐朝门下省8.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出现最早的是A.“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两淮盐商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B.“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C.“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D.“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9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10.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311.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12..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的出现③商帮的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3.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这种状况说明①商业活动空间有突破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④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14.《中华民国十一年通商海关各口全年贸易总论》载:“厦门一口,本年船运之利便,大为加增,进口贸易,精神焕发,其由外国进口者尤甚,美国面粉,与上海厂家所出面粉为敌,已操胜算,故上海面粉,进口锐减。”该材料可以反映A.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B.厦门对进口面粉的依赖减弱C.上海航运业落后于厦门D.上海面粉行业受到美国冲击15.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B.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的通讯C.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D.关于学生走向街头高喊“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的日记16.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41926年6月下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魏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比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为,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统一中国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D.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当时实力弱小,开展北伐必遭失败17.“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A.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D.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18..李鸿章致郭嵩焘的信中写道:“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现代化处于困境B.中国自强运动缺乏政治保障C.国家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19.从下表中,可以解读出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历史趋势是年代合计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1872-1894722089353469722℅191619678℅1895-19135491202974639080175℅862929625℅A.与战前相比,企业平均资本额均有所扩大,反映了战后中国投资兴厂的高潮B.商办企业平均资本额有所扩大,与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平均资本额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C.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所占的比重和平均资本额均呈现下降趋势D.商办企业资本额增长幅度小于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资本额增长幅度20.《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一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下列能准确解读该材料的是①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②“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5现的主要原因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处于第一次发展高潮④北洋军阀政府压制实业发展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21.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主要表明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C.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22.“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A.新经济政策B.人民公社化C.社会主义改造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3.1957年中国国内某报刊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场,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恋恋不舍。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岐C.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D.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24.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5.南方网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626..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可以从此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率(%)1950~195755l96~646539137~1061816.55~16.421958~196065994~6620712210~1373ll8.50~20.741978~198496259~10347515230~1968615.82~19.02l985~2006104532~12931521054~4207120.14~32.53A.1950-1957年城市化率低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B.1958-1960年城市化提高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C.1978-1984年城市化率降低是因为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D.1985-2006年城市化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成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1972、1992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关于第二次(1972)建交高峰出现的国内外原因的分析中说法有误的是A.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C.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8.近代《女学报》(1903年11月)有文章写到:“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对文中所述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①报纸的宣传②新式学堂的创办③西方思想的传播④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推动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9..读右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7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30.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3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