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与市场关系[摘要]职业学校培训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专业设置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影响学校招生、就业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学校能否较好地服务于社会,能否发展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也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关键词]职业培训专业设置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职业学校依据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开设与调整的过程,就是培训专业设置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专业设置的过程是调整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调整所体现的互动关系,突出表现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研究职业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专业设置的课题,既是一个职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助于学校专业定向的实践问题。特别是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知识社会对教育供给的需求态势,这对职业教育及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至立部长曾指出:要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及时地调整专业,适应各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现状及分析我国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在创办过程中逐渐摸索发展起来的,最初并没有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因而专业名称、培养规格、业务要求等没有统一的规定。多数学校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地方经济需要并结合参考性目录汇编,从而改造原有普通院校的相关专业开设的。可以说,这种条件下的专业设置是一种政府主宰的短缺型模式,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这种供给常无法满足近期需求和动态变化的市场,主要体现在:1、许多职业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能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2、许多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看谁开得多,专业名称起得是否新颖,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3、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仍沿用原有的模式,因此专业能力标准没有或只有较少企业、行业主导制定,其后果是毕业生难适应市场需要。4、专业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学校,设置农学、临床医学专业,如相应改名为现代农业技术及应用,临床医疗技术,就能较好地体现专业特色。二、培训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高教司王伟同志曾指出:要围绕朝阳产业、技术设置专业,要重视第三产业设置专业,对老专业进行改造。那么,职业学校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方向上,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学校教育稳定性的关系,要处理好需求与可能的关系,这也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和方针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要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专业设置是办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实施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共同决策是必然结果,也是办学主体在职业教育中责、权、利对等的体现。学校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承担者,政府作为专业设置宏观管理的主导者,都要尊重多元办学主体各方的意见和利益。二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设置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不再以能否完成政府行政计划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主要以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作为评价标准。因为就业不再是计划安置而是学生通过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向选择来实现的。能否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也要通过市场来检验。专业设置的依据就转化为政府宏观调控下是否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特定需求顾客群就是行业、企业、学生,也包括政府。三是专业设置要适应运作机制的变化趋势。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应当由行业,企业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决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真正做到社会、企业、学生及家长三满意。这是充分面向市场、充分尊重办学主体的表现,要真正做到三满意,专业设置的运行过程需要政府作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职业学校专业的发展就是面向市场,不断认识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的过程。三、劳动力市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超过9%,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下岗人数不断增加,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扩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1、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近两三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矛盾比较突出,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没能就业,造成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累计数量明显增加,消化这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压力增大。其次,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数量大约比2000年增加80万人,虽然今年研究生招生数量较上年也有所扩大,能够使部分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但2005年需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还是会明显增加。再者,毕业学生的择业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许多毕业生和家长都愿使学生在大中城市和高薪岗位就业,不愿到落后地区和收入水平低的岗位就业,这无疑加大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2、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的矛盾难以明显缓解目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另一方面体现为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今年四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强烈,排第六位,占调查企业需求的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占31.9%。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且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不争的事实。就业难,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的求职者在市场上找工作更难。而用人单位也时常反映招人难。市场内劳动力资源储备不足,大多数求职者只顾眼前找工作,而不注重技能培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劳动力技能与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已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一大基本矛盾。四、培训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其自身的不完善和我国职业学校、教育部门对它的不熟悉,使职业学校还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劳动力市场,服务劳动力市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梯度性也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需求态势。例如,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呈金字塔型,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较多。但另一方面对能给地区经济或行业发展注入活力的精英的需求也比较迫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结构呈洋葱型,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较少,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升。而发达地区或新兴产业领域,劳动力结构为纺棰型,由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趋于合理,因而对中等层次的劳动者在能力内涵方面的要求极为丰富,包括技术工人,技术员以及高中后非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对理应由中等层次的人才承担的岗位还要还其庐山真面目,不搞人才高消费。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内在需要。职业教育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办学的质量如何,就看其对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规格、能力的适应性。因此,学校是供货单位,劳动力市场是订货单位。设置专业的能力标准理所当然的应由劳动力市场来制定,学校可根据需要与可能来选择专业设置。而行业、企业在制定能力标准时,不能不考虑其作为教育产业的可能性,因此能力标准的制定还应有职业学校、政府部门的参与。这也说明,要实现对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根据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管理,制定区域专业结构及布局,进行专业论证审批监督和服务工作。但仅有省、市自主权而缺乏学校的自主权还是不行的,权力下放一定要放到底和放到位,应支持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在专业目录(包括专门化)范围内设置专业。也可从实际出发,经过论证提出新专业、新专门化,支持学校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技能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同时,确定国家对培训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指导作用是必要的,国家教育部门应主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负责组织制定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制定专业设置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进行宏观的指导及督查。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特色越鲜明生命力越强。有专家曾说,有特色才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有特色才有生源市场和学生的就业市场。首先,特色专业是从市场需求趋势和科技发展前沿中抢来的,而不是等来的。所谓抢,就是抢抓机遇。机遇就是稍纵即逝的,无论任何时候,机遇都青睐敏感者,而不会容忍犹豫不决。因此,抓机遇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劲头。其次,创建特色专业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走别人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办出特色,更要讲究科学的态度,包括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对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状况的把握,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的分析,对教育和培训市场走势的预测,等等。没有这些因素作基础,作出的决策很可能是草率的,难免犯盲目性的错误。第三,创建特色专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所谓办学特色,最初的表现或者外在的表现是人无我有,但仅仅做到人无我有是不够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让你永远人无我有。实际情况是,一个学校的某种特色专业出现了,其它学校就会竞相上马,很快就会变成我有人有。因此,在做到人无我有的同时,还要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有我优,就某个专业而言,就是要形成规模;人有我优,就是要努力打造品牌,包括品牌师资和品牌学生。人优我特,就是要从人有我有中找出别人没有的东西。职业学校在新世纪要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科学地设置专业,办出特色,才会拓展思想,走向成熟,做大做强。建立和完善专业设置与专业培训市场是劳动者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各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交通技工学校,近年来在专业设置中坚持市场性原则,强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生存能力,生存时间都要受市场支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该校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使教育贴近经济,走向市场,许多专业越办越火。如恩施州内各交通路网建设网点都有该校公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该校还采取与广东顺德美的集团、深圳比亚迪集团按需施教,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为企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与秦皇岛外事旅游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为华北地区培养饭店管理,旅游服务的专门人才。恩施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适应中国航空业迅猛发展对空乘人员的急需,与航空公司联办空乘服务专业。以上的这些典型都表明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越来越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向经济体制变革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而专业培训方面也明显呈现以下特征:(1)职业培训的专业多为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2)办班方式灵活多样,讲究见效快,效率高。五、把握规律、科学设置、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培训专业的设置既要考虑教育的规律,又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规律。它要严格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和人的发展需要。1、适应社会需求原则适应需求是专业建设最基本的原则。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既要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首先是规格需求,即数量需求,也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