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1-《中国文化概论》参考答案第一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填空题1.各色交错的纹理;改易、生成、造化;人化或人类化。2.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3.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4.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5.民族性、国度性。6.中华民族。7.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理伦理。8.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9.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二、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即人文教化之意,以“文”教化天下。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因此,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其中包括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可以称为文化,即广义文化;只包括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属于狭义文化。2.物态文化: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既“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3.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4.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演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文化的理解。答:(1)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文化有以文教化的含义。(2)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者“人类化”,是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3)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中国文化概论-2-2.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今留存者仍是浩瀚如烟海。经过考古工作者,文物工作者以及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文化的精粹已吸引了数不胜数的世界人民,被称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殷墟三千年前的妇好墓、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湖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向全世界证实了中国古代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我们的沉重包袱,如宗族观念既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又使得各家族间的矛盾冲冲,有些得势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且缺乏竟争和冒险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发生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其它文明中心,周边又多有难于逾越的地理屏障,因而很少可能与其他文化相接触或获得有关的文化信息。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大体上是在与其他文化区少有联系的情况下度过的。中国文化在未受到或很少受到其它文化影响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文化发生与创建的过程,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基本风格和定势,在此以后才渐次与其他文化相接触,交汇和碰撞。虽然这种接触和交流对双方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系统和态势已经确立了。其次,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延续最长的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由于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独立性,使其具有无以伦比的延续力,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其他原生型文化,如埃及文化,美洲的玛雅文化,早已后继无人,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经过多次异族入侵,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唯有中国文化没有出现这样的中绝现象,经历数千年而持续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历史上,一部“二十四史”将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以及各代历史人物的事迹,连续不断地记载下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三,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文明中心的作用。从文化初期时期,中国文化就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级。在近代以前,在世界史的中世纪时代,中国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而上高于其他文化圈,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居于领先水平。特别在唐代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居于中心地位。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唐朝是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重心所在。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才显得落后了,由以前的主要是西方向东方学习,变为主要是东方向西方学习。第四,中国是第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大国,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第二讲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概论-3-一、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2.月氏族。3.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4.分封制;郡县制。5.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6.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7.黄河中下游一带。8.蒙古、满族。9.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二、名词解释1.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三、简答题1.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答: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哪些?答: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中国文化概论-4-4.简要分析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答: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四、论述题:1.联系万里长城的修筑历史,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答: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2.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答: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认真理解马克思这段话对于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适合于农业生产,因中国文化概论-5-此,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就是农业文化。(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多样性。(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第三讲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填空题:1.农耕自然经济。2.长江中下游;“东南财赋”;“西北甲兵”。3.农耕与游牧。4.内向型文化;内敛型经济。5.循环往复,长期延续;多元成份结构;既早熟又不成熟。6.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7.延续力;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8.守旧性。9.兼收并蓄。10.早熟性和凝重性格。二、名词解释1.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高级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2.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师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所有权强迫租地农民交纳的,以货币形态体现的农民剩劳动。3.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各民族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相互交融,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4.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简单讲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中国文化概论-6-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三、简答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答: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2.宋明以来,为何我国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答:政治上,自宋明以来,政治上逐渐高度集权,内部缺乏活力,内部腐败。自然科学方面,这时的自然科学真处于一个总结归纳的时期,没有太大的新的理论成就。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有先前的开放政策逐步的走向闭关锁国。3.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难以产生?答: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牵制和制约。4.简述中国海洋贸易出现内敛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