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讲座(文字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之“传统文化教育专题”中国文化讲座石效民[课题]中国文化讲座[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化,了解文化的功能与构成,通过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和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此来影响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文化的精神[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通过生活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与中国文化的精神说明:因提供了大量资料,故内容较多。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喜好进行增删。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课题。我希望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来帮助大家理解中国文化。一、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呢,文化就象空气一样,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但当我们试图去“把握”它时,却发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却唯独不在我们的手中。其实,我们又能发现,现在几乎什么都成了文化(可大量举例)。这就可以让我们从自己身边最普通、最常见、最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入手,去探索究竟什么是文化。比如----中西方在下列各方面的差异吃饭工具;见面礼节;文字语言;姓名次序;(西方人往往有几代用一个名字的,或者把长辈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姓名中,以此为荣或作为纪念。甚至用自己敬仰的或有恩于自己的人的名字作为自己子女的名字。如现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而其父老布什的姓名是乔治-布什。这在中国人简直是大逆不道了。)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2如此罗列下去,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任何民族,都要生存,都要发展,所以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是,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不同的民族又有自己不同的方式,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国重农,西方重商,这是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讲礼,西方讲法,这是社会组织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用方块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这是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等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生活,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比如就中国人、日本人、欧洲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等。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人。其实,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是随意的、偶然的。比如:中国人见面抱拳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象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一个向外,一外向内,所以西方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中国文化的图腾是“太极图”,一个是从一点向四面扩展,一个是两极在限定的圈子内互动。这里十分有趣,吃饭和握手,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却居然有内在的心理联系。这就说明,在种种文化现象,或在种种具体的文化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方式,这应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思想核心,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总纲。这就是“文化内核”或“文化思想的内核”。只有把握了文化思想的内核,我们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征、文化个性、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才有可能有一个较为深刻和透彻的了解。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我们才能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看懂、看透、看清中国人,看懂、看透、看清我们身边的人和发生在我们事。那么,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来讲。二、文化的构成要具体地了解文化的构成,最方便之道就是从罗素的一句经典论述说起。他3曾经说过:“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敌人,其一是自然(nature),其二是他人(otherpeople),其三是自我(ego)”(德国心理学大师佛洛伊德发明了「EGO」这个名词,意思就是自我。)我们用这句话来说明文化。第一,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了自然的困境,要克服自然才能生存下去。人类为了克服自然这个敌人,创造了第一类的文化,我们称之为“物质文化”。即为生存而创造出来的工具以及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东西,包括现代科技。第二,人类为了克服第二个敌人----他人,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所以创造了第二类文化----社群文化(制度文化和伦理文化),包括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典章法律等等。人类靠这一类文化得以从事社会活动,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第三,人类为了克服第三个敌人----自我,也就是克服自我在感情、心理、认识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创造了第三类文化,即精神文化,就是艺术、音乐、文学、戏剧,以及更重要的宗教信仰。人类借这些创造以表达内心的种种情感与心理状态,并借这种表达而得到满足和安慰,进而维持自我的平衡与完整。因此,文化由三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文化的功能(一)文化的四大功能1、文化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文化是人类需要的供应站。波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可见,文化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健康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文化。就拿最底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日益增加了文化内涵。即文化人类学家所谓的“生物需要的文化转变”。4以饮食为例。人类饮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欲,还把菜肴做成花鸟等艺术品供人观赏,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出现了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服饰也不仅仅是满足人的保暖,而且还美化人的形象,表明人的身份、职业、理想、爱好和追求,出现了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2、文化具有认知功能文化是打开世界奥秘之门的金钥匙。文化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最优秀的社会经验集于自身,不断地获得关于世界的最丰富的知识,从而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了条件。就个人而言,一个人呱呱坠地,对世事一无所知,然后经过家庭、学校、社会,认知他生活在社会里的“应知和应会”,从而生存于世,同时也多多少少创造着文化。就整个社会而言,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变化,仍必须学习和继承过去的文化,并通过文化认知历史和社会。恩格斯在谈到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时说:“在他的《人间喜剧》里,作者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里……我所学到东西也比当时所有专门历史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全部著作合拢起来所学到东西还要多。”人们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其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几千年流行的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人,第一个用处就是其认识价值。它们是一面面历史的镜子,让人们看到人类的昨天,思考人类的今天并探索其明天;帮助人们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扩展着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文化习俗、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地影响人们,使人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这些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为一代代的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材料和工具。同时,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又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引导人们去认知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思维方式都完全相同。因为人类的出现首先是分地域的,各地人群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文化被人们所创造以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所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其思维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例如绘画艺术,西方人一般追求“形似”,而东方人一般追求“神似”、“神韵”。西方油画中的竹子是绿色的,枝叶茂密。中国画中的竹子,却是黑色或朱色的,且粗枝大叶,寥寥几笔。西方人画的天使有翅膀,而敦煌飞天壁画中的那些美丽仙女却没有翅膀,但她们婀娜的舞姿,轻软绵长的飘带,依然能带给人飞翔的美感,且似乎更具艺术张力和诗意。西方一定要把水画出来,中国人却什么都不画,说那是水,外国人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水来。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3、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文化是无形的学校。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又作为一定的5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人就是在文化的影响、塑造中自我完善的。所以文化一词又有“教化”之意。教化人、塑造人是文化的根本功能。所有其他功能都与此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由这一功能派生出来的。人是文化的动物。人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降生在一定的文化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这是因为,一个婴儿来到世间,还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自然人”,必须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和教育,才能逐渐脱离动物性,成为一个社会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文化环境中,父母教他学说话,教他识别器物,教他爱憎。入学后,学校教他知识,教他做人。社会上各种道德伦理、法律规章,风俗习惯、礼仪礼节,都在引导他适应社会。文化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来思想和行动。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这一特点,因此,文化的教化功能又可以称为“默化功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的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都会受教化功能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所以,历代统治者把教化百姓当成政治的第一要务。4、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文化是民族的“心理水泥”。作为民族之根、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具有凝聚全民族的功能。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教化功能的延伸。因为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环境中得到教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形成稳定的民族认同,而紧紧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维系民族的生生不息。文化的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世界史上,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凝聚功能动员起千百万人民,汇成无敌于天下的抵御外敌的伟大力量。2005年4—7月间,应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分别称为“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和“民族之旅”。连宋郁的大陆之行,不仅给两岸架起了相互了解、沟通的桥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凝聚功能。连宋郁行程显著的共同点之一,就是都安排了各种祭祀活动。连宋郁都到中山陵祭拜孙中山先生;连宋都到自己的祖先墓前祭拜;宋楚瑜还到黄帝陵祭拜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认祖归宗。他们在祭祀的时候,都非常虔诚地祭拜、献花、献酒、献果,并诵读祭文,表现出浓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底蕴。从连战的“真正地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到宋楚瑜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到郁慕明的“千古中华情,中华千古魂”、“我带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回到台湾去”,都可以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凝聚力。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连宋郁等自幼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他们心中都有一团“剪不断”的中华情结,一腔爱国热血,一颗赤子之心。所以他们能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台独”。文化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既能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总的说来,凡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幸福安康的都是积极的,反之就是消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我们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6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二)文化最核心的功能通过对上面的四个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最核心的功能其实是它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而这种认同感与凝聚力的来源其实在于各个民族文化的不同。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相同,或只有一种文化,又何来认同感与凝聚力呢?因此,我们又可以把文化看成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为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例如:人们一谈到英国人,就想到“绅士风度”;德国人的“精确思辨”;法国人的“浪漫”;等等。一则幽默故事:以大象为题写论文,德国人写的是《大象辩证理性批判》;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爱情观》;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日本则是《大象的商业价值与市场开发》。某酒吧----服务员端来的啤酒里有一只苍蝇。法国人大声叫来服务员,说些不三不四的话,然后扬长而去;英国人则默不作声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