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1页共15页中国文学期末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2.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山水诗的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等。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3.边塞诗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2页共15页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此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4.高岑诗派高岑诗派,又称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唐时,中央政权与欧亚各国及国内各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往来,但也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这些历史现象对当时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也成为很多诗人歌咏的题材。边塞诗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苏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连续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3页共15页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他们深入表现边塞生活,不论从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5.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韩愈、孟郊,还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刘叉等。他们不想随盛唐诗的后尘亦步亦趋,而要自创新格,另辟蹊径,“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韩愈评价孟郊的“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奋猛卷海潦”、“刿目怵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神设鬼施、间见层出”,就是这种风格的具体描述。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现实的较少。最早将韩孟并称的,是孟郊自己。6.元白诗派是指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7.感伤诗感伤诗是感物道情的诗作,大都是由眼前境遇引发的伤春、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4页共15页嗟老忧生、仕途坎坷、羁旅之苦、对故乡的思念、对亲友的追忆惦念,由身世凄凉的歌女与自己遭遇相似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等等。与反映现实、带有功利性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是表现人生境况、生命体验的诗,诗歌表现领域由现实世界转向内心情感世界,脱离了中唐尚俗务尽的功利化主流诗风。多样化的主题使感伤诗成为人生体验的史诗,白居易是其优秀代表,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则是千古名作。8.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晚唐五代时,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心。五代赵崇祚撰《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和凝、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人的500首词作。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之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称为“花间派”。花间派中“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一句。纵观花间词派的词作,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词风浮艳,多写情爱。大多数为所谓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代言体。“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但只继承了温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多数作品尽力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辞藻艳丽、色彩华美,题材狭窄、内容空虚,缺乏意境的创造。其中也有少数作品能够脱去浓腻的脂粉气,具有较为开阔的生活内容。而以韦庄成就较高。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5页共15页9.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豪放派词人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豪放词人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10.婉约派与豪放派相对,题材上,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形式上,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窄狭,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表现手法上,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温庭筠、晏殊等。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6页共15页11.易安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尚清”意识是易安体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创作的指导思想,易安体是对审美传统中的尚清意识的继承和发扬。“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寻常语入词。以寻常语入词是“易安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二是凄婉悲怆的格调。词人于婉约词本色中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而加深了易安词的社会内蕴,推动了南宋词的发展。三是倜傥有丈夫气。易安体以其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并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音律明白流畅;她的后期词,则深深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加上与其个人的艺术独创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7页共15页性完美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充实和改造,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易安体”之称最早见于南宋侯寘《[眼儿媚](效易安体)》,后又有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上效易安体》。侯氏效其意,辛氏效其文,皆失其本色,然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标举“易安体”之始。1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8页共15页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在唐贞元元和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面。而到了宋代则以欧阳修为魁,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上的贡献1.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反对“为文”而作。2.创造了一种“词必己出”文能达意、既可以明道,又富有文学形象的散文语言。3.在表现手法上,八大家常把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9页共15页二、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异同一是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二是形式上的不同: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中国文学复习大纲第10页共15页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