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仅供参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他们是最早的报纸?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它们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法,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最早的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C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那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进奏官的地位:“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韺门司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抄录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就这一部分工作来说,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6,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特点: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习惯性称呼,用以区别于正式的官报。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以前,还没有专业化,徽宗时期以后,才逐渐形成唯一种职业,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人。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的主要内容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泛。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屡禁不绝的原因:宋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查禁“小报”,曾颁布过很多谕旨和法令。北宋时期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条例,但是已经有了不少限制“小报”出版和查缉惩治小报发行人的规定。南宋以后,由于小报发展迅速,社会上以小报为先,以朝报为常,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这才加强了对“小报”的限制,并陆续颁布了对小报的禁令。但是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这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7,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明代邸报继续发行,不同的是内容的提供者由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之后,由各省派驻京师的提塘官按照各自所需,加工复制后发到本省。明代邸报内容更加丰富,上到皇帝谕旨,下到天象农事,采用书册式发行,逐日抄发,每日一册。明代出现了报房,尤其是民间报房的出现,使抄报行和送报人等相关职业随之星期,使得报业初步呈现出了独立的社会行业特征。明代后期,伴随着频繁的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新闻传播样式,主要有旗报、牌报和揭贴。8,急选报和天变邸钞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天变邸》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就是指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以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到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报道这次事件的邸报,当时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少京内外人士都是通过阅读这份报纸才了解到这次事件的详细情况。这段文字对于这次事件所谓的“天变”的面上做了概括性的描述,有些像一般的新闻导语。写作有些类似今天常用的“倒金字塔”写法。这篇报道涉及的时间跨度近一个月,可见编写者在编写前,曾经做了大量的采访和情况汇集方面的工作,下了番功夫。《天变邸钞》关于北京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从这点看,它出于官方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小,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所出的“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中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有可能作为附件随“邸报”一并发行,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9,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章奏哪些应发,哪些不宜发抄,往往由皇帝作最后决定。清代的官报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官报的发行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10,清代的提塘和提塘报房清代的提塘分为:京塘和省塘两种京塘指的是设在北京的提塘。主要特点是:收受和传呈地方上报中央的各类公文,包括地方政府上报中央各部院的文书和地方大员写给皇帝的奏折;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皇帝发给本省官员的一般谕旨和赏赐品;发行邸报。在提塘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官报即邸报占有重要地位。从清初到清末,驻京提塘向基层官员发行“邸报”这一体制没有变化。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等项工作,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说它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属于般官方机构,也许更加符合它的实际。提塘所办的这些报房,有时也被称为抄房。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清代的民家包房有的说法是认为,民间报房是从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是由提塘及其所设报房垄断“邸报”的抄录坎坷发行活动,到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以刻报为生,进而设立自办的报房,刊刻抄报,这也许就是清代民间报房诞生的历史轨迹。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他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候也被混称为邸抄报或者邸报。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编辑工作很简单,把收到的宫门抄,上谕,章奏大体分一下类,照发就行了。无须标点,也不加任何标题,各报房所出的京报因而大同小异。所异的,仅在上谕和章奏的选择上,选哪些,不选哪些,各报房不尽一致,因而各家报房京报的内容稍有所不同。这也是那么多报房京报能够并存的一个原因。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1、社会方面一方面,国内自然经济发展缓慢。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继续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城乡闭塞,变化滞缓,群众文化水平低下,人们都是按古老的方式生活着,和外部世界很少接触。在政治上,清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民可使由(自由、随意)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没有言论出版自由。就是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出现出版近代报刊的条件。另一方面,欧美各国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实行对外扩张,迫切需要抢占中国市场,首先借助传教进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在18世纪有了迅速发展,对海外市场的急切需求,推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争夺殖民地的新热潮。刚刚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在这场斗争中很快压倒了老牌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家,成为头等海上强国。它野心勃勃,不断把势力伸向全球。不过它的主要目标却是亚洲。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统治了印度,部分侵占了缅甸,并进入印度支那地区(主要是马来亚)。侵略的势头有增无已。地大物博、尚未被开拓的中国,自然引起它巨大的兴趣。到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对华贸易比重占到了75%以上,这种特殊地位,使得它更迫切地要求扩大中国市场。然而,英国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却遇到了巨大障碍。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限制甚焉。自1787年起,只准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还对外国商人在广州的活动作了很多限制规定,严重束缚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据说广州有一条街叫做“十三洋行”,不知道有没有去过广州的同学知道它,指的就是当时在我国仅存的十三家外国人开办的公司。如何打破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抢占中国广大的市场,是当时英国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武力攻击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先进行文化渗透,也就是传教,不失为一个良策。2、新闻事业发展方面在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中,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当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在上一节课中了解到,在清代时,我国的新闻传播渠道以《京报》为主,《京报》是一种由民间报房自行刊印的合法民报,但是,《京报》虽然作为民报,内容却仍以宫门抄、上谕、章奏为主,很少有自行采集的关乎民众的社会新闻,更没有能够表达民众意见的言论,所以,它仍然是古代报纸,依附于朝廷,并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独立”这个词。什么是独立?我们说,一个人在18岁以后,就应该独立了,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是经济上不再依靠父母,而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但是仅有经济独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也能够独立。也就是说,能够自己支配自己。我们已经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哪些应该去做,哪些不应该去做,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支配与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作出这样的判断。自主行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由,显然,自有不同于放任,如果我们达到无法控制自己、随波逐流的放任自己的地步,这就不再是独立和自由了。因此,独立,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