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2007年9月中国法制史课程介绍:系统介绍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国法制的沿革,掌握法制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法制的发展,并分析中国当前的法制状况。课程性质:法学专业专业基础课主教材:中国法制史蒲坚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辅助课件:自制主讲教师:刘会全答疑电话:2233761E-mail:huiquanliu@21cn.com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奴隶社会法制:第1-4章第三部分:封建社会法制:第4-10章第四部分: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第11-13章第五部分:新民主主义法制:第14章教学重点:西周法制;秦、汉、2隋唐、明清法制;清末法制。绪论一、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1、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2、学科建立: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3、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二、学习目的:P3三、学习方法:P6第一章夏朝的法制一、法的产生条件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阶级--国家--法原始习惯--习惯法--成文法二、夏朝法制1、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P17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3、“昏、墨、贼,杀”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35、监狱:圜土(监狱统称)夏台(中央监狱)第二章商朝法制一、商朝的刑事法律1、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2、立法指导思想:沿袭夏朝的神权法思想3、刑名死刑:P27肉刑徒刑4、罪名:P30二、婚姻、家庭制度1、婚姻制度(王室、贵族):一夫一妻制嫡、庶子2、王位继承:由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三、司法机关王、司寇及其下设的正、史等审判官四、监狱囹圄、羑里(商朝监狱的代称)第三章西周法制4一、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二、礼1、礼的产生与发展渊源于夏商之礼;发展:以礼为法:把有关礼仪的典章制度与各项规范法律化,使之变为调整社会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礼与刑的关系:P40(1)礼的内容和作用(2)礼与刑的关系(3)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P42地位:指导礼、刑适用的基本原则;含义:礼不下庶人是指奴隶主贵族享有的等级特权奴隶不能享有;刑不上大夫并不是指奴隶主贵族犯罪不受处罚,而是指奴隶制贵族犯罪不受一般的刑罚方法制裁。三、立法指导思想1、明德慎罚: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在法制方面的要求。2、亲亲、尊尊5四、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1、《九刑》: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2、吕侯制《吕刑》:为西周穆王时期吕侯所制关于赎刑。“训夏赎刑”3、法律形式:誓、诰、命、礼、遗训、殷彝五、刑事立法1、刑事立法指导思想(1)义刑义杀:在犯罪的处罚上区别对待。(2)明德慎罚2、定罪量刑原则•耄悼不加刑:耄:80、90岁以上,悼:7岁以下•区分眚与非眚、惟终与非终:眚:过失,非眚:故意;惟终:惯犯,非终:偶犯。•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区分主观动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量刑。•罪疑从赦:附从轻,赦从重。•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3、刑名:6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死刑:执行方法多流刑:商朝出现徒刑:周朝出现拘役:周朝出现赎刑:以金赎罪没为官奴婢:身份刑4、罪名不孝不友罪群饮罪六、民事立法1、所有权制度•土地:“傅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王有,分封诸侯“田里不鬻”•奴隶:奴隶主私有,可以买卖。2、遗失物处理“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3、契约关系质剂--买卖契约:大市以质,小市以剂。长曰质,短曰剂。土地买卖契约:朋为价值尺度傅别--借贷契约租赁契约:西周承认以土地为标的物的租赁关系7损害赔偿:财产所有权受保护,土地、奴隶可以用于损害赔偿七、婚姻家庭制度1、婚姻立法(1)婚姻关系的缔结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附远(笼络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厚别(别于同宗,防止混乱伦常)•结婚年龄:30而娶,20而嫁•六礼—自西周时起婚姻缔结法定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2)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三不去--自西周时起婚姻关系解除条件和限制。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2、家庭立法•父权家长制统治•夫权统治:男尊女卑,夫妻不平等3、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8以长”八、司法制度1、中央司法机关大司寇:中央最高司法机关;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司法机关;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2、地方司法机关乡士、遂士3、诉讼制度(1)起诉•区分刑、民事诉讼讼:以财相告狱:相告以罪•不得以卑告尊•起诉交纳诉讼费(2)审判•五听:西周的证据的审查判断制度。“以五声听狱讼”。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成:西周的判例,可作判案参考。•乞鞠:上诉制度,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允许上诉。4、监狱:圜土、囹圄9第四章春秋战国法制一、春秋法制1、奴隶制瓦解•井田制的破坏•郡县制出现•礼制衰落2、成文法公布(1)郑国铸刑鼎子产公元前53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2)邓析私造竹刑公元前501年郑国(3)晋国铸刑鼎晋文公、赵盾、范宣子先后制定成文法,赵鞅公布范宣子制定的成文法。(4)楚国:楚文王作仆区法、楚庄王作茆门法3、成文法公布引起的论争•第一次:子产--叔向•第二次:赵鞅--孔丘二、战国法制1、战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善平籴,制定法经。10•楚国吴起变法:废除旧贵族特权,明令法审、推行法治。•商鞅变法●变法内容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整顿户籍,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制度。●变法意义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改革比较彻底,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2、立法概况•李悝制《法经》•商鞅改法为律3、立法指导思想:法家思想(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11(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4、李悝的《法经》•历史地位:中国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体例六篇:盗、贼、囚、捕、杂、具。•历史意义:初步确立封建法制的原则、体系;为封建经济的形成、巩固起一定作用。第五章秦朝法制一、立法概况1、指导思想•法令由一统两层含义:一是全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12帝,法出于一。•事皆决于法秦始皇规定以吏为师,加强立法,要求作到凡事皆有法式。•以刑杀为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法网严密;二是严刑重罚。2、《云梦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55支•组成:《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封诊式》•地位3、法律形式律、令、式法律答问廷行事程、课二、刑事法律1、刑名•死刑:具五刑、族诛•肉刑:•作刑:徒刑•迁•赀:财产刑2、罪名盗徙封罪:秦朝的一种罪名。指13私自移动田界界标。对此要判处“耐”刑,但允许出钱赎罪。以古非今罪非所宜言罪3、定罪量刑原则•刑事责任年龄:“甲小未盈六尺-----”•区分有无犯意•区分故意与过失:端与不端端:故意•合并论罪•共犯加重:五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自首减刑•诬告反坐三、行政法律1、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统治2、行政管理体制中央:三公九卿制:行政、军事、监察地方:郡县制3、职官管理选任:三重选官法考课与奖惩:大考与平时考课五善、五失四、民事法律141、所有权:所有权的对象扩大;私有制得到保护2、契约关系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租赁契约3、婚姻家庭立法允许良贱通婚,但不允许与他人逃亡妻结婚;出赘制度建立:子壮家贫则出赘五、经济法律1、自然保护秦统治者已经懂得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为其统治服务,秦简《田律》里规定:(1)春天2月正是林木生长时期,不要砍伐土地干旱需要水,不要堵塞水道。但人死做棺材,砍伐所需木料不受季节限制。(2)不到夏天,不准取草烧灰,免得影响幼草生长;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3)不准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陷阱和网罟捕捉鸟兽。15(4)居邑靠近养牛马的苑囿和禁苑的幼兽,正在繁殖期不准带狗去打猎。(5)老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未追捕兽,不准打死;如果追捕兽,要打死。2、农业生产管理:P1073、官营手工业管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4、市场贸易管理:工律金布律效律关市律(1)出售商品要明码标价《金布律》规定:在出售的商品上要系签标明价格。价格不到一钱的小商品可以不标价。《关市律》规定:要当着买主的面将钱放进小孔瓶中,否则罚一甲。(2)规定了货币的比价与使用秦朝货币有三种,即钱(铜钱)、金(黄金)、布(布帛)。黄金贵重,为“上币”;布帛笨重,不便携带,但在当时充当一般等价物;铜钱为“下币”,便于携带。《金布律》规定,钱十一折合一布。规定布的规格是“布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为保证铜钱和布帛的正常使用,规定商16品出售人不得拒收任何一种货币。(3)规定了度量衡的使用和管理《工律》规定:有关官吏每年至少要检查校正一次度量衡。允许有误差,但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四。当时衡制统一标准一石是120斤,合1920两。误差不许超过8两,否则主管官吏要赀罚1盾,如果超过16两,则罚一甲。四、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皇帝廷尉--中央最高司法机关郡守、县令: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2、诉讼制度•告诉形式:自诉(公室告与非公室告)与官告公室告:贼杀伤、盗他人。必须受理。非公室告: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勿听。•爰书:调查、勘验笔录•读鞠:宣读判决秦汉时期,把宣读判决书称为“读鞫”。•乞鞠:请求再审17•监狱:囹圄第六章汉朝法制一、立法指导思想黄老思想到儒家思想1、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汉初立法的指导思想2、德主刑辅:汉朝武帝时期确立的立法指导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治为辅,把刑、礼结合起来使用。二、立法概况汉律六十篇1、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2、萧何制《九章律》:汉律核心《法经》六篇加户、兴、厩三篇合为9篇3、汉武帝修律:完成汉律60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叔孙通制《傍章律》18篇张汤制《越宫律》27篇赵禹制《朝律》6篇4、东汉恢复旧律5、法律形式:律、令、科、比三、行政立法181、行政管理体制(1)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尚书台九卿(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前期郡县与王国、侯国并存;中期后:郡县与王国、侯国没有区别;东汉末:州、郡、县三级2、职官管理(1)选任太学其他官吏来源:征辟制度、察举(2)考课:沿用秦朝(3)奖惩(4)致仕:致仕年龄:70岁;致仕后的待遇:给予一次性的赏赐,级别高的官员还可按时朝见皇帝。四、刑事立法1、定罪量刑原则(1)刑事责任年龄:“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矜老恤幼(2)亲亲得相首匿: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除谋反、大逆以外,可以互相首谋隐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19任。最早提出这一伦理原则的是孔子,将该伦理原则上升为刑罚适用原则的是西汉宣帝。(3)先自告原其罪:犯罪者在其罪行未被发觉以前到官府认罪,可免除刑罪,但一人犯数罪的只免自首之罪,“造意”者虽自告也不能免其罪。(4)先请:即一定级别的官僚贵族犯罪后,一般司法机关不得擅自处理,须奏请皇帝,由皇帝根据其官职高低、功劳大小等因素,决定刑罚的适用及减免。2、刑名刑罚制度与刑罚改革--文景废除肉刑(1)改革:汉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改革刑制:以徒刑、笞刑、死刑分别取代墨刑、劓刑和剕刑。即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300,斩左趾改为笞500,斩右趾改为弃市。汉景帝先后两次下诏废除肉刑:第一、减少笞数。最终将劓刑改为笞100,斩左趾改为笞200;第二、制定法令规范笞刑。规定刑具规格、受20刑部位以及中途不准更换行刑人等。(2)意义:中国古代刑制从野蛮步入文明;适应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为封建五刑建立奠定基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