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一,发展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军通过与西方在军事领域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引进了许多成熟技术和装备。这些技术和装备为中国海军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必要基础。此后中国海军在“小步快跑”的发展方略指引下,历经多年终于使中国的远洋海军建设初具规模。中国海军采用“小步快跑”的发展方略,远洋海军建设已初具“飞、潜、快”时期,本就由陆军部队转隶而来的中国海军建设受当时国家整体国防战略思想的影响,在基于苏联军事防御战略学说的我国早期国防战略体系中,基本上属于其分层防御体系中配套的角色。而最初的作战任务:一,是配合陆军在濒海区域进行登陆与反登陆作战,这是当年进攻“金门”战役失利后所产生的需求;二,是配合空军(包括当时的国土防空军)执行要地防空任务的需求,在所谓分层防御模式的外环,承担“海上斥侯”式的早期对空预警及引导歼击航空兵出海接战任务。有意思的是,由于我军预警机数量的不足,这一任务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只不过现在这“海上斥侯”,已披上“胸甲”(现代化的近防系统)配上”长矛”(防空与反舰导弹),其抗打击能力较之以前要强大一些;第三才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单独执行海上反封锁、保障海上运输安全、保护渔业生产、打击敌人海上骚扰等任务(必要时还能破坏或封锁敌之港口,阻截敌海上交通线,进行扫雷、布雷、维护海防设施等)。总体而言,从前二项任务来看,当时的国家领导及军方高层把海战理解为陆上战争的延伸,因此海军成为一直被当为海上陆军或陆军海战队来使用,事实上在当时还的确有大批陆军部队转编为海军海战队。而第三项任务则更象其他国家海岸警备队所承担的。“飞、潜、快”时期之初,中国海军没有一个明确发展整体思路,更谈不上作为一个单独的军种来进行系统的建设。因此,长期以来海军所能获得的装备研制及发展军费,都远远落后于陆、空(前二者在80年代后换了位置)及后来出现的二炮部队。由此应运而生的“飞、潜、快”装备体系,则深深地烙上了近岸防御的痕迹。“飞、潜、快”时期之初海军一直被作为海上陆军或陆军海战队来使用在80年代海军演习中,经常见到岸舰导弹的发射场面。这无疑是飞潜快时代的一个缩影。“飞、潜、快”装备体系想要发挥作用,首当其冲的是空中力量有效利用,使其能保证轻型舰艇和潜艇部队等突击兵力展开海域的制空权。只有当这些海域的制空权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时,由高速护卫艇、鱼雷及导弹快艇等轻型近岸突击兵力才能避免敌对势力侦察系统的早期预警,从而避免其优势的海空打击力量的攻击。然而由于当时我海空军歼击航空兵所装备都是为争夺前线制空权的轻型歼击机,其作战半径及航程很小、滞空时间短,也由于岸基航空兵固有的对地面后勤保障设施依赖性强、而无法实施有效的机动展开等顽疾;更由于当时我军从上至下的树形指挥控制体系的影响;因此,在面对敌对势力小规模编队多批次、多机种、多航向在夜间及复杂天气条件下低空突防,纵然保持有很大数量的歼击机也无法对大陆架上空形成长时间的有效控制。因此,我海军航空兵引进的别-6/青-6和水轰-5等岸基反潜巡逻机只能部署在远离对敌斗争第一线的青岛;水面中大型舰艇,如6607驱逐舰和6601型护卫舰,也因此无法部署在对敌斗争最为复杂和艰巨的东南沿海参战;潜艇部队则在脱离猎潜艇等保障兵力掩护、进入较为安全的远海之间我军势力空白的航程时,也是面临相当严俊的威胁。一个老潜艇兵曾经说过,潜艇的最佳搭档就是航空母舰。其盼望的心情是那样的溢于言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军通过与西方在军事领域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引进了许多成熟技术和装备。这些技术和装备为中国海军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必要基础。此后中国海军在“小步快跑”的发展方略指引下,历经多年终于使中国的远洋海军建设初具规模。说到潜艇这一当时唯一能达成比较有效远程突击作战的兵力,其安静沉默特点成为其突防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水下物理环境所导致的与外届信息几乎完全隔绝的影响,其具体的作战任务需要事先制定好,在已掌握清楚的水下航道中以低于10节的低速潜航(其间需要定时上浮充电)小心翼翼地通过危险的浅海区域,根本无法与岸上指挥所取得联系。并且就算在达到指定的设伏区域待命时,其通信方式只能通过长波台来进行,其通信流量是几个字节/秒,无法顺利进行比较完善的上传下达,难以获得早期的敌情通报也难以真正掌握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因此,潜艇只能独立作战,这样的作战效能是低下的,也无法在远海对敌水面舰艇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威胁。综上所述,“飞、潜、快”时期我海军的势力范围只存在于岸基航空兵有效作战半径内。在海军作战方式与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已经无法顺利遂行国家所赋予的作战任务,因此,海军的需要发展,需要将控制范围都从领海基点向前延伸至200~350海里的近海海域。而面对这样的需求,首先需要海军的主战装备能够提高性能。但是,在世纪60年代之后,曾经赖以技术支持的“老大哥”已反目成最危险的敌人,不仅在我国陆上漫长的“三北”地区存兵百万,而且还从海上直接威胁着中国的渤海濒临区域。为了打破这样的囚笼局面,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及军方高层将获取技术支持的目光投向了仍然敌对但业以缓和的西方世界。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为遏制当时军力接近鼎盛的前苏联对他们传统势力范围的威胁。采用了联合中国共同防御前苏联的战略,在军事领域方面有限度、有条件地给予中国一定的支持,于是,随着著名的“小球转动大球”外交行动展开,双方一拍即合地开展了较为积极的合作。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国防科技及船舶军事工业又相应得以发展,同时受益于国家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代号580任务)的需要,海军获得了一批包括051导弹驱逐舰、053导弹护卫舰、905大型油水干货补给船、09-I型攻击核潜艇、033改进型常规潜艇在内的具有一定远洋战斗力的新型主战与保障舰艇,而更早之前,还批量生产了65型火炮护卫舰与037型猎潜艇等专门对付日异复杂化的南中国海威胁的装备。海军在装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09-I型攻击核潜艇的建设与装备,使海军在特定条件下拥有一定的远海威摄能力。但是,受国内技术水平低下的影响,这些舰艇缺乏现代化的防空与反潜手段,一旦与强敌发生现代化海战,很难应付高强度条件下的“热战”需要。因此,国家从海军最为急需加强的海上防空力量来考虑,试图通过购买西方国家现有的舰艇,首先解决因055大型导弹驱逐舰研制失败而留下该行装备的空白。但由于我方财力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导致这一引进项目在意料中的无疾而终。其后双方另就为051型驱逐舰加装“海标枪”防空导弹系统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技术合作,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随之不期而遇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却让我方对原来很看好的“海标枪”防空导弹系统产生了某种怀疑,再加上国内各方面意见不统一,从后来英方技术人员的回忆来看,排水量不满4000吨的051S想要安装计划中的重型方案,几乎没有可能,安装四联装是轻型方案倒是存在的。但区区四发区域防空导弹,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是让大家自己去作出评判吧。中英双方的这二次不成功的合作,倒是让我方海军、船舶与航天方面的科技工作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并从某种程度上摸索到一些解决之道,为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警醒之功。从这点上观察其价值是弥足珍贵的。中国最后放弃了英国海标枪舰空导弹的引进其后,刘华清司令员带领海军重新回到一贯奉行的“小步快跑”上来,立足现有技术手段来认真完善现役装备的定型及改进。诸如051/053型导弹驱护舰;037-I改进型猎潜艇;09-I型攻击核潜艇和035型常规柴电潜艇等。同时抓住来之不易与欧美“短暂蜜月期”,从欧洲几个国家引进了一系列相关的先进装备及其技术:首先是水面舰艇所必须的动力装置,分别从美、德两国引进的LM2500+30燃气轮机与MTU12V1163TB83大功率柴油机,堪称成熟货架产品的的极品。其产生的55000马力的强劲动力,使所载的052舰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至最小。虽在装备初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故障,但这正好成为锻炼新型轮机人才的战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但成功的解决这些故障而且还让海军摸索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维护手段。而113青岛号则实现了12V1163TB83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的国产化,同时还研制并顺利装备了自行开发的红外信号抑制装置。在动力装置的一体化设计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发动机进气系统与烟筒灵活高效布置及红外抑制、废气排放减少;机舱设备降噪、隔震;发动机与减速齿轮箱与传动轴等传动系统。殊为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我国整体科技和制造水平的限制,也由于美国方面刻意的阻挠,使得LM-2500燃气轮机没有象MTU柴油机那样顺利地进行国产化,不能不说是见非常遗憾的事情。在舰载武器电子等子系统的引进项目上也有如下装备:“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以及为其配套的海虎对空搜索雷达和海狸火控雷达;牛顿综合电子系统、MK36无源干扰弹发射系统、NRJ6A型雷达侦察干扰系统等综合电子战装备;SITN-240型卫星通信终端站、ISC-3有源天线等通信系统装备;T100C紧凑型100毫米全自动舰炮、DUBV-23舰壳与意DE-1160(仿美制美AN-SQS-56D)拖曳式变深声纳、AS244型三联装反潜鱼雷、TAVITAC作战指控中心等。这些设备引进之后,很快就投入105、109、134、165、166、544等舰上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海试,既获取了重要的试验数据来满足正式上舰的需要,又极地锻炼了科研人员的经验和水平。同时在再早时期,通过某些渠道与西方国家进行的技术交流,使我方获得现代水面舰艇与潜艇线型设计方面的相关技术,并且在舰艇现代化总体布局得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些非常有益的技术交流使我国科研设计人员开阔了眼界、活跃了设计思维。最终,使海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获得了一批具有现代化特征驱护舰和潜艇。而在这些舰艇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西方同类型舰艇的技术痕迹:比如052H2G和053H3的线型与总体布局上,明显透露有“狼”与“西北风”的风格;052则更象一型中国建造的“乔治·莱格”级驱逐舰,有意思的是在近期某杂志上公开的052型舰防空改型模型来看,类似“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相关的技术装备(相控阵雷达和热发型VLS)及其总体布局的思想已跃然登场,此细节充分说明当时我海军追踪世界最先进技术的毅力和决心;而从早期的039型常规柴电潜艇的外型上看,“阿格斯塔”的线型和209靴形围壳的布置更是显而易见;另外,从包括09-1/09II在内的潜艇艇艏突起声纳罩也反映出法国技术的特点;而一代名炮——857工程的H/PJ12型7管30毫米CIWS的火炮系统/炮架系统,则参考了GE公司的GAU-8(GAU-8/A)及EX-83炮架系统并加以改进。当然,76A型37毫米全自动舰炮上“双重命中体制”的设计理念也在意大利奥托布雷达的“达多”系统开出了墙外的香花。此外,与在对待国产新武器方面的态度上,海军务实地抓住一些稍纵即失的机会,来获得少量经费,研制出一些看似技术水准不高但堪用的新装备,用以填补差距。而上世纪80年代出现轰-7,就是个最好的例证。当空军以其航电性能不佳而无法执行低空突防、缺乏精确对地武器为由拒绝时,海军接手过来后力排众议支持飞豹战斗轰炸机的研制生产工作,并且按照反舰导弹攻击机的要求削减上述性能指标,很快就使得歼轰-7投入了现役,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为设计单位与生产厂家反馈回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建议。经不懈的努力改进,歼轰-7A终得展示身手的机会。这些举施使海军在这继30年前装备建设经费大规模转移到空军一幕重演的窘迫时期内仍具备应有的战斗力。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建立这一不为人重视却又非常至关重要的举措。海军装备建设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来说,论证研究首当其冲。现代科技要尽快运用到海军建设领域,就需要一个专业机构进行研究。实际上,海军建设曾走过许多弯路,吃过大亏。刘华清正是意识到这些,并亲身经历过许多弯路,才不遗余力地大力扶持发展论证中心,使其成为决策层的智囊。也因为此,海军在装备建设与发展方面所走的弯路是三军中最少的。在武器装备上的变化与发展的同时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