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广播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学时:周学时4,总学时60。(三)课程学分:3学分。(四)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广播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系统讲授写作理论知识,并进行写作能力的实际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评论、鉴赏文章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种文体的写作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要求是:1、系统掌握写作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2、能够运用写作理论知识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3、能够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文风端正并具有创造性的文章。(五)课程教学方法写作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以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为主,在丰富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全部教学中,写作实践(作文、练习)、写作指导(作文讲评等)与写作知识讲授比例大体为3:2。1、对写作学的本质、写作学的发展、写作学的流派与现代写作学的整体系统等理论知识,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以使学生对写作学有一个理性的、系统的认识。2、在课堂讲授时,要注意不能纯粹地进行理论阐述,而要结合具体的范文,以使学生加深理解。3、范文的选择,要避免庸俗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而要切实符合写作学的自身规律,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提倡选择美文。4、结合“华文写作在线”教学网站,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研究性学习,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写作理论,并由此尽快形成写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信息收集、筛选和处理的能力。5、结合“华文写作在线”教学网站,举行不同文体的写作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六)课程考试方法:闭卷考试。学生成绩由平时作文(40%)、考试成绩(50%)、课堂活动表现(10%)三部分组成。(七)教材选用及其结构本课程主要使用教材为《写作学新教程》(刘海涛、金长民主编)。本教材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专业系列教材,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教材的理论框架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写作学”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写作学应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写作科学。这是写作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它通过研究写作活动和写作过程,总结和发现写作的特点与规律。二是写作教学学。它研究人的写作能力的开发和运用,以教育、培养、造就写作人才为主,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三是写作工程学。它研究写作的具体操作和方法、技巧,有广泛的应用性。本教材吸收了这三个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经验,融合基本理论、人才培养、实践操作为一体,构筑了这部教材的两大系统:理论系统和训练系统。其理论框架可以综合图示为:本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如下特点:便于理解与领悟。大一学生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关键在于理解与领悟。既信书,又不尽信书,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既领悟理论的精神,又灵活运用理论,在实践和操作中检验理论,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理论。注重实践与提高。高师生学习写作,具有双重的任务:一是除掌握理论外,要自己“学会写”;二是要“学会教写”。在学习教材和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可以自行设计新的训练项目,有目的地弥补自身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以提高智力,增强本领。提供创造与完善的空间。大学生要追求高素质高水平,就应该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完善自我。本教材重视大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努力营造自我完善的心理环境和完美的人格意识的培养,着意培养有理想、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有智慧、有水平的高素质写作人才和写作教学人才。(八)课程资源“华文写作在线”教学网站()提供了“基础写作”、“实用写作”、“新闻写作”、“网络写作”等网络课程的资源,同时提供师生互动的学习讨论区、学生发表作品的园地。二、课程大纲的本文绪论部分(2学时)重点了解写作的涵义以及写作的特性和规律。一、写作学的涵义写作学是以客观存在的写作现象、人们的写作实践的结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和如何掌握、运用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二、写作的特点:个性创造性;实践操作性;动态综合性。三、写作过程的规律:写作内化;写作意化;写作外化。四、教学活动建议:1、就什么是写作,你怎样理解写作的特性和规律组织一次课堂讨论。2、就现代人是否需要写作能力进行课外辩论会。(可以利用华文写作在线网站论坛)3、每人提交一篇自己以前最得意的作品,以寝室或小组为单位宣读。再由小组推荐一篇,到班上宣读,全班同学鉴评。最后,教师点评并指导。第一章写作本源与作者(4学时)重点了解外物、作者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成为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一、写作本源——外物的内涵外物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被人类认识和没有认识的各种繁多、千姿百态的自然物。它包括:灿烂班驳、奥妙多变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物质世界;进步发展中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以及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以物化形态存在的精神产品。二、外物在写作中的地位外物激发写作;外物检验写作;外物制约写作。三、写作主体——作者的内涵写作主体的确立是作者与写作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归宿紧密相联的。一个进入了写作状态的人才能称为写作主体。正确把握作者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把握写作的行为活动,认识写作主体自身的潜能和显能。四、作者在写作行为中的主导作用作者在写作行为活动中会产生正常的引导、良好的引导、错误的引导三种情况。而写作目标和写作动力是影响作者发挥主导作用的两大因素。五、作者的人格精神与素质、修养、能力作者要实现写作目标,要有自己的完善人格精神,必须努力提高与写作活动相适应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六、教学活动建议:1、请学生课后分析自己各方面现有的素质能力,制定发展素质和能力的短、中、长期计划。2、利用具体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江淹、高玉宝等,让学生课堂讨论写作的本源以及人的素质对写作的影响。3、利用网站中的作品,进行案例教学。4、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中外文论中有关作家与作品关系的论述。第二章写作过程与操作(4学时)重点了解写作中感知、运思、行文的过程以及其中心理和行为的操作,运用实例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一、写作感知过程写作感知是以实践为前提,是写作主体接纳信息、触发情感、引发运思的心理活动。写作感知因素受写作意识、需要的影响和主观因素的渗入而带有明显的个性差异性。写作感知有三种趋向:由模糊趋向清晰;由无序趋向有序;有残缺趋向完形。写作感知有三级选择:目标选择;定性选择;抽提选择。写作感知有三层递进:主体对事物外表面的感知;主体对事物肤浅层面的感知;主体对事物内里层面的感知二、写作运思过程写作运思是一种定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必由之路。写作运思的基本方式有:发散型运思;收敛型运思;实现型运思。写作运思的思路轨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轨迹——有生活轨迹走向;有逻辑推理走向;有情感发展走向;有意识流走向。写作运思的整体运思内容有:认识线——立意定体;信息线——选材取事;布局线——构架谋篇。写作运思的局部运思内容有:思考层段;推敲枝节;生成句子。三、写作行文过程写作行文过程是写作主体心手如一的综合性操作,是运思向语言文字的过渡与转化。行文的具体过程是贯通气韵,搭配词语,组合句、段、篇,进行相似式建构。相似式构建的涵义:根据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式的认识,遵循某类某种文体基本模式行文,即是文章同类相似的建构。这种文章同类相似的建构的具体内容有:句型相似式(叙述句相似式;描写句相似式;议论句相似式;说明句相似式;抒情句相似式);段落相似式(记叙体段落相似式——场面;议论体段落相似式——记层;说明体段落相似式——释项);篇章相似式(记叙类文章相似式:开端——发展——结局;议论类文章相似式:引论——本论——结论;说明类文章相似式:概说——分说——总说)。四、教学活动建议:1、利用多媒体或网站,让学生欣赏音乐或绘画,然后当堂进行描述。2、让学生对网站中作品进行赏析或批评。3、教师可以写出文章开头,然后在网站上由学生进行续写、接龙。第三章写作思维与方法、技巧(4学时)重点了解写作思维中的“模块”和“模糊”现象,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灵活、独特、深刻性。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写作思维的内涵写作思维是指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与写作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它具有敏捷、独特、深刻等品质。二、写作思维的“模块”现象写作思维中的“模块”:指的是贮存在记忆中的人或事物呈现组块形态,它或是由客观事物直接感受而形成,或是阅读获得的心理印象。这些“模块”都有可能成为写作时的模本。乔治.米勒对记忆提出“块”的概念,张光鉴提出思维中“相似块”的理论等都是思维“模块”现象的理论基础。“模块”、“仿模块”、“反模块”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解决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模仿”与“创新”的难题。写作思维中的“仿模块”现象有四种情形:以事物为模本;以事件为模本;以情感为模本;以“形式”、“句型”、“写法”为模本。对写作思维中的“仿模块”现象要具体分析,可以“仿模块”,但不要形成影子。写作思维中的“反模块”现象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创新思维品质,它一反常态、常规,竭力追求新颖的独特。“反模块”有三种形式:形式上反“模块”;内容上反“模块”;语言上反“模块”。三、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写作行文最基本的方法有五种:记人叙事并陈叙其来龙去脉的方法叫叙述法,它包括有顺叙、倒述、插叙、补叙、分叙、环叙、交叙等;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文字把表述对象具体特征、形象化的方法叫描写法,它分为细描和白描等;作者直接或间接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叫抒情法,它分为直接抒情法和间接抒情法等;通过评价、论理,直接阐明作者对事物的观点和意见的方法叫议论法,它分为立论、驳论等,具体使用的方法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先演绎后归纳推理、先归纳后演绎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特征、状貌功用,事物的内容(概念、结构、分类)和形式,以及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等解说清楚,表述明白的方法叫说明法,它分有定义、注释、分类、例证等具体的说明方法。写作技巧其实质是思维的技巧;艺术的辨证技巧,是辨证思维的体现,技巧的创新就是思维的创新。写作技巧有文体适应性,像跳跃与超常、朦胧与象征、想象与复等是抒情体写作常用的技巧;曲折与意外、误会与巧合、蒙太奇与意识流等是叙事体写作常用的技巧;取神与点题、类比与层递、视角与意象等是随笔散文体写作常用的技巧;悬念与吃惊、重复与渲染、铺垫与对比等是戏剧影视文学写作常用的技巧。写作技巧在具体运用时常表现为辨证的关系,主要有:纵和横;点与面;正与反;抑与扬;虚与实;远与近;开与合;因与果。四、教学活动建议:1、利用具体作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写作的方法、技巧,教师引导、点评。2、可以在课堂或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创作体会交流。第四章写作成品与读者(4学时)重点了解成品的构成要素、读者意识和读者心理,运用案例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一、写作成品有四大构成要素材料:材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构成写作对象和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社会生活进行感知、采集以及写入成品中用以表达思想或情感的一系列事实、凭据、情理或感受和体验。主题: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结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要素,它附属于内容要素并为内容服务,它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和构成这种关系的分式。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细胞”,是传递实用或审美信息的载体。二、作者的读者意识和读者的参与意识。作者的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及时把握读者对读物的需求、接受心理和能力,以及务实或审美趋向等并将其纳入写作活动与形式的一种心态。它具体表现在:对读者对象的确认;与读者交流并激发其共鸣的意识;期待读者反馈的意识。读者的参与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把自己放进写作过程中实现某种心理满足或愿望的自我意识。它具体表现在:读者对写作成品的有意选择;阅读中的再创造;阅读后的反馈。三、教学活动建议:1、就读者与成品、作者的关系进行课堂讨论。2、选取网站中的作品进行速读、精读、解读、记忆能力训练。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