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第三章第三章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一、国民党内的纷争和形成上的统一(一)宁汉合流和国民党各派系的纷争1.宁汉分争和合流2.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二)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和东北易帜1、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2、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1、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训政纲领》2、“清党”运动3、编遣全国军队4、整理财政5、改订新约6、“对俄绝交”和制造中东路事件改订新约简评:1、南京政府“改订新约”的措施,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的合法性,恢复了关税自主,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是历史的进步。2、但就南京政府“改订新约”的目的来讲,是企图平息人民的反帝怒潮和巩固其统治,而各帝国主义国家表面上作出的一些让步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国民党政权来维护其在华利益。但这一切都没有从根本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更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混战的原因:(1)地盘分配不均(2)军队“编遣”问题(3)蒋介石排斥打击异己2、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蒋桂战争(1929.3—6)(2)蒋冯战争(1929.5—11月)(3)中原大战(1930年5月—11月)3、结果蒋介石大获全胜,在各派军阀中居显著优势,巩固了他的独裁统治.三、中间派别的产生及其政治主张(P164)1、第三党2、改组派3、人权派4、中国托派第二节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中重整旗鼓(一)八七会议:(P149)1、目的:2、时间:3、地点:4、解决的问题:5、意义:6、缺点:(二)各地的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P147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二、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P169)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是第一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2)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采取的措施首先,恢复、整顿和建立党的组织。其次,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加强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再次,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退却与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典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赣南闽西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1931年11月,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二)土地革命的开展(P1761、开展土地革命的原因:为了巩固农村革命政权。2、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和路线问题的探索(1)关于没收土地的对象(2)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3)关于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3、土地革命的路线:(1)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4、土地革命的意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势力,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根据地的生活和军需,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三)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原因:(1)苏维埃革命初始阶段,由于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动,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愤怒。(2)共产国际代表的错误指导。瞿秋白盲动主义:2、时间:1927年11月--1928年4月3、代表:瞿秋白《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4、主要错误:(1)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2)不承认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认为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的关键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一)中共“六大”(P156)1、时间: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2、目的:总结经验;统一认识;确定党的任务和路线。3、地点:莫斯科4、主要内容:5、意义:六大规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它不仅提出了当时党的总任务,而且答复了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6、缺点:(1)它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2)对于大革命失败后党所需要的策略上的有秩序的退却,对于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大会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二)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73)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P174)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意义四、李立三“左”倾错误及其被纠正,王明“左”倾错误的出现(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背景:(1)国内:军阀混战(2)国际:经济危机2、时间:1930年6月11日--1930年9月24日—28日立三路线:《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2、主要表现:(1)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2)在革命性质和任务问题上,再一次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提出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3)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观点。批判“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理论3、行动:“会师武汉,饮马长江”。4、后果:损失惨重,使刚刚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又受到重大损失。红军损失减员3万余人.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损失7.6万余人,其中1.8万被杀,5.8万被捕。(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1、原因:(1)在党内:对“左”的错误未能从思想上理论上进行彻底的清理(2)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干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而斗争》;1930年10月《两条路线—拥护国际路线,反对立三路线》。2、标志: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取得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3、代表:王明、博古等4、主要错误:(1)在中国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反帝反封建与反对资产阶级并列起来,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2)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城市中心论,把城市工人的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3)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4)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5)在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5、危害:(1)使党在国统区的工作陷入一片混乱,刚刚恢复不久的地下党组织和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惨重损失。(2)农村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干扰。(3)直接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三)三次“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1、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并且,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样,党内就出现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际的教条主义。2、主观原因:那时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3、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和瞎指挥。“左”倾教条主义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挂着“国际路线”的招牌,并且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4、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五、红军长征(一)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0-12月)2、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5月)3、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9月)4、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6月-1933年3月)5、红军取得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原因:(1)在战争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适合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2)根据地积极开展红军建设,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3)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战,增强了红军的作战力量。(二)红军长征1、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3年9月-1934年10月)2、介绍红军长征的两个美国人(1)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2)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3、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的三支远征军(1)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2)红六军团西征(3)红二十五军西征4、中央红军的远征(1)时间:1934年10月10日(2)地点:江西瑞金5、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15日——17日(2)地点:贵州遵义(3)内容:(1)军事问题(2)组织问题(4)意义:6、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生死悠关的转折点?7、长征胜利的意义六、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三节日本的入侵和局部抗战一“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1)事变发生的原因A.日本的对华政策(必然结果)B.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冲击C.东北的自身发展D.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E.制造战争借口刺探国民政府和英美的反应制造战争借口A.万宝山事件:1931年7月B.中村事件:1931年8月(2)事变的爆发地点:柳条湖.北大营.沈阳时间:1931年9月18日(3)东北沦陷(1932.2)1931.9.18—25以沈阳为中心,向四周扩张,攻占营口、长春、吉林与朝鲜连接。1931.11.8—1932.1南下辽西,夺取锦州1931.9月底—1932.2攻占东北北部,黑龙江、哈尔滨(4)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马占山:嫩江桥抗战(1931年11月)(2)东北抗日联军(5)事变影响A:形成对中国关内腹地的钳式包围态势.B:冲击了世界格局,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分配的脆弱的战后均衡.C: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打下了基础.D: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从此开始.(6)学术界研究观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2、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不抵抗的表现从万宝山事件来看从中村事件来看从九一八事变后来看(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A.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B.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C.认为国联会制裁日本。D.认为交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3)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A.张学良对蒋介石有感激之情B.认为日本侵占东北会惹起国际纠纷,对日本不利C.相信国联会制止日本的侵略D.保存实力(二)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1、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1)中国共产党(2)青年学生和工人(3)爱国工商业者(4)民族资产阶级(5)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分裂和动摆。2、一·二八事变和上海抗战(1)原因:①占领东北的顺利刺激了日本海军侵略中国的野心。②转移国际视线,减轻建立“满洲国”的压力。③在上海建立桥头堡,威胁南京,为侵占内地作准备。④试探英美态度(2)过程:(3)结果: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P206)1、国民党独裁政权的强化(1)军队(2)特务系统(3)保甲制度(4)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