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第一编小说部分1,鲁迅:《在酒楼上》(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扩展性阅读书目】《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参考书目】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鲁迅:《铸剑》(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2(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扩展性阅读书目】《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参考书目】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选录本文及所附的《菱荡》(节选)、《桥·灯笼》(节选)、《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节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选)四则文字,是为了展示废名小说语言的五度变化,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作为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纺纸记·楔子》背后的思想相当复杂晦涩,因而本节的阅读仅从体会其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组成的长篇,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成败皆有例证。本选段中描写琴子的想象就是一个漂亮的修辞例子。《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制,在这里,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纺纸记》是废名拟想中的又一个长篇,但没有完成,只留下这个《楔子》,其晦涩难懂较之《莫须有先生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比后者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抛开其他方面不论,这则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抗战后的长篇,此时废名已宣称不写小说,专写散文,碍于约稿,乃有此作,但废名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本作返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前面所讲是废名作品间的异,实际上各期之间的同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的,能否在所提供的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例。[扩展性阅读书目]《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桥》习字、杨柳、花红山、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下乡、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买白糖、民国庚辰元旦。[参考书目]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4,茅盾:《子夜》选读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扩展性阅读书目】《子夜》、《霜月红似二月花》。进一步体会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体味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语言,人物)。3【参考书目】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沈从文:《边城》(节选)(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①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②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3),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扩展性阅读书目】《边城》(全书)、《长河》、《丈夫》、《萧萧》、《新与旧》、《灯》、《湘西》、《湘行散记》。【参考书目】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3、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老舍:《骆驼祥子》节选(1),读老舍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要重点揣摩以下几个片段:①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②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③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2),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思考与讨论:老舍与沈从文一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也可以尝试写一篇《老舍与北京城》的论文。【扩展性阅读书目】《骆驼祥子》(全书)、《离婚》、《我这一辈子》(以上中长篇小说)、《断魂枪》、《老字号》、《月牙儿》(以上短篇小说)。【参考书目】赵园:《永远的洋车夫--读〈骆驼祥子〉》,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樊骏:《认识老舍》(上)、(下),载《文学评论》1996年5,6期。7,老舍:《正红旗下》(节选)(1),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的后裔,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细读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这一节(特别是大姐的公公和他的儿子放花炮那一段),体会作者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的含义,并体味作者叙述、描写的语气与复杂心态。(2),写得更为传神的是二哥福海,作者对他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细读二哥请安和他安排洗三的两个场面,注意作者如何将对人物的描写与分析两者有机结合,注意体味老舍洗炼纯净的北京话中的幽默感与韵味。(3),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老舍与沈从文都是少数民族的作家,是否可从这一4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一种解读。如有兴趣,不妨一试。【扩展性阅读书目】可与已选入本读本的同写在五六十年代的戏剧《茶馆》对照起来读。【阅读参考书目】赵园:《北京:城与人》,重点阅读《旗人现象》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施蛰存:《梅雨之夕》细心体味小说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心理的过程,注意作者怎样精细地写出我的精神的最微妙的变化,莫名的感觉,不由自主的行动背后隐秘的动机,并通过对作品重点段落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淡淡的诗意与惆怅之情,进而把握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9,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1,这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根据这一特点,阅读的重点有二:一是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可着重体味与分析以下段落:①第一节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②第六节我第一次走出后花园对外部世界的最初感受(有一天,他们把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