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考试重点提示(考试时间放在班级公告,请自行下载)(共3道题,25*2+50)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月24日11:30-13:30。小说与散文为重点(一)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第九章要求详读,对本章内容要求理解。(二)阿城《棋王》吃与象棋关系,从中揭示出来的道家精神(三)鲁迅《野草》中的死火意象重点掌握(四)周作人与鲁迅的比较。《女吊》与《水里的东西》比较(五)思考题50分(重中之重):当代作家中莫言、余华、史铁生三人的作品都揭示了苦难主题,但三人的切入点、呈现方式不同,围绕苦难作品,即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史铁生《我与地坛》,如何进行比较。(六)复习建议:对以上所涉及的重点寻找相关的资料加以整理,本课程考试的有关说明使用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李平)等。(重点作品最好能自备一些评论性的资料)考试题型与比分:分为作品阅读题、论述题两种。卷面为100分。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小说当代部分(除汪曾祺)、散文部分、诗歌当代部分。小说重点作品:阿城《棋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散文重点作品:鲁迅《野草》、《女吊》,周作人《苦雨》、《水里的东西》,史铁生《我与地坛》;诗歌重点作品:穆旦《赞美》、《诗八首》,海子《麦地与诗人》等。本课程的学习重点与思考题说明:所有思考题都没有现成答案和标准答案,做题时首先要重视和珍惜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结合导读“阅读提示”有关作家、作品特点(语言、表现形式、手法等)的介绍、指导书里的评论以及自己所查找的另外一些资料,谈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以下各种解答都是我从讲义中所得,切勿生搬硬抄。答题时仔细审题,自行组织。(一)阿城的《棋王》1、从王一生对吃与棋的态度看阿城对道家文化的认同。(指导P212-215)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但是王一生却绝对要在吃饱饭的前提下才能下棋,生存是第一要义,没有人能够脱离正常的物质需求,关键是王一生在一种平凡的生活状态中凝聚着某些形而上的、超越世俗的东西,那就是他于吃无争,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对于小说来说,主要不在于对饥饿进行社会、经济、政治的否定(这是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主题),而是从饥饿中引出不同当下社会、经济、政治的人格与文化超越。这就是象棋和蕴含在象棋中的文化。“何以解忧,唯有象棋”,象棋是王一生战胜心理饥饿和生活匮乏的法宝,简直就是他的生存意义,是他的生命本身。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王一生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派别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绪、蹉跎岁月里的感伤和无奈,都似乎未曾搅乱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扰。他心如止水,在下棋中进入一种状态,进入状态,就能达到不为物喜,不以己悲的审美境界,自得其乐,从而保持了人在困境中的自我完整性。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如果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代表了人所谓“雅”的一面,而衣食物质需求则更多被视为“俗”,那么这部作品是在“雅”与“俗”的自然统一之中,完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塑造。2、捡烂纸的老头儿曾送给王一生一样什么礼物?这个人物设置对王一生有什么影响?王一生认识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被老头儿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捡烂纸的老头儿棋下得好,并送他一本棋谱。这是本异书,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手抄,边边角角儿,补了又补。上面写的东西,不像是说象棋,好像是说另外的什么事儿。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呆子执意要替老头儿去撕大字报纸,不要老头儿劳动。不料有一天撕了某造反团刚贴的“檄文”,被人拿获,又被这造反团栽诬于对立派,说对方“施阴谋,弄诡计”,必讨之,而且是可忍,孰不可忍!对立派又阴使人偷出呆子,用了呆子的名义,对先前的造反团反戈一击。一时呆子的大名“王一生”贴得满街都是,许多外省来取经的革命战士许久才明白王一生原来是个棋呆子,就有人请了去外省会一些江湖名手。交手之后,各有胜负,不过呆子的棋是越下越精了。这一遭遇与老头儿不无关系。同时老头儿还给他讲了中国道家的阴阳。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不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么。(具体内容如下: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玄是真玄,可细琢磨,是那么个理儿。我说,这么讲是真提气,可这下棋,千变万化,怎么才能准赢呢?老头儿说这就是造势的学问了。造势妙在契机。谁也不走子儿,这棋没法儿下。可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高手你入他很难,这就要损。损他一个子儿,损自己一个子儿,先导开,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下自己的入势。这时你万不可死损,势式要相机而变。势势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老头儿说我只有套,势不太明。套可以算出百步之远,但无势,不成气候。老头儿遵循祖训——‘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3、“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这段话出自哪位高手之口?小说最后部分王一生有一场车轮大战,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导读P240)这句话是是出自那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最后部分王一生有一场车轮大战,作者有一段经典的描述: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二)莫言《透明的红萝卜》1、黑孩的感觉世界(导读P248)(导读P250)(导读P252)(导读P255)(导读P266)突出的一段如下:孩子目中无人,他试图用一只眼睛盯住一个火苗,让一只眼黄一只眼蓝,可总也办不到,他没法把双眼视线分开。于是他懊丧地从火上把目光移开,左右巡睃着,忽然定在了炉前的铁砧上。铁砧踞伏着,象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老铁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远很远,象一个小蝇子的嗡嗡声。他象个影子一样飘过风箱,站在铁砧前,伸出了沾满泥土煤屑、挨过砸伤烫伤的小手,小手抖抖索索……2、透明的红萝卜的象征意义(指导P226)金色的红萝卜是黑孩内心渴求温暖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诗意抚慰。它是通过黑孩奇异的感觉折射出来的。注意红萝卜出现的次数及透明的红萝卜出现的环境。金色的、透明的红萝卜,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闪电,撕裂了黑暗,给人带来温暖的力量。黑孩之能存活下来,之能将自己淬炼成“入水不濡、入火难焚”的小精灵,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个美丽的梦幻世界--一个晶莹透明的红萝卜。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胡萝卜,使黑孩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然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3、黑孩形象的象征意义(指导P224)莫言笔下经常出现承受着苦难但感觉丰富的形象。这个没有姓名也很少说话的黑孩子无疑是莫言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浓缩。一方面,这是作者对生存体验的开拓:黑孩子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正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显得既奇特又新鲜的世界。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所以他就用自己的体验丰富了人类的体验,所以他既是我又超出了我,他既是人又超越了人。另一方面,也有叙事策略上的功能:男孩拙于人事而敏感于自然和本性,对世界充满了感性的认知。由于对人事的一知半解,所以总是歪曲地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纠葛,错误地并充满了谐趣地解释各种事物。这种未成熟的叙述形态与小说所根据现实生活内容而表达的真实意向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也同样构成了复调的叙述。(三)王安忆《纪实与虚构》1、理解文本独特的双线结构的寓意;(指导P236)为什么作者把副标题定为“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指导P239)《纪实与虚构》是王安忆极富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是一个城市人的自我“交待”和自我“追溯”。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你是谁家的孩子?你怎么长大的?小说双线结构,其意图也是鲜明的。第1、3、5、7、9章从横向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2、4、6、8、10章从纵向上追溯家族历史,前序后跋,纵横相织。“纪实与虚构”本身就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作者在建构家族历史的同时又解构了历史的真实性。因为母亲是个孤儿(这里溯源“母亲”的历史而不是“父亲”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建构历史的方式),她对自己家族的传说不过是儿时记忆的碎片,不足以构成家族的神话,而王安忆就自觉肩负了建构这一神话的神圣责任,开始寻找“母亲”的历史。她从母亲的“茹”姓入手,在历史和典籍中寻找“母亲”的历史,并循着这条线索,用历史的典籍记载和个人的灿烂想象建构了一部从原始游牧民族“蠕蠕柔然族”的兴衰到蒙古族的英雄霸业再到江南茹姓箍桶世家和状元及第以及“我”曾祖父茹继生振兴家业,“我”外祖父败家出走上海为止,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家族历史。作者煞有其事,一本正经地记述着历史,却又不停地告诉我们这一历史漏洞百出,这样一部显赫的家族历史,不过是作者苦心孤诣虚构的结果。这样的书写以其巨大的张力解构了男人引以为豪的所谓家族历史、传统定位。它传达了这样一个隐喻:所有的“史”都是这样创造的,也可以这样被解构掉。真与假,纪实与虚构不过是叙述者一厢情愿的选择罢了。王安忆这一行动不仅向整个父权制文化叙述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建构女性历史的可能性提出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