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编“五四”文学时期(1917—1927)一、名词术语解释:(1)文学研究会(2)创造社(3)湖畔诗社(4)鲁迅精神(5)问题小说(6)小诗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呐喊》和《彷徨》的思想意义。·如何理解《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试论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现实意义。·浅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郭沫若新诗集《女神》的思想意义。·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分析历史剧《屈原》中的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谈谈历史剧《屈原》的艺术成就。·《繁星》、《春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全文默写并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名篇《再别康桥》。·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二编“左联”文学时期(1927—1937)一、名词术语解释:(1)“左联”(2)“新月派”(3)左联五烈士(4)“新感觉派”(5)中国诗歌会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左联”的成立及其重大的贡献。·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分析《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谈谈《子夜》的艺术成就。·分析巴金《家》中高觉新和高觉慧的典型形象。2·分析《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的艺术形象。·谈谈《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分析《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蘩漪典型的形象。·简论《雷雨》的艺术特色。·分析《日出》中主人公陈白露的形象及其意义。·分析柔石小说《二月》中肖涧秋的形象及其意义。·全文默写并分析戴望舒的诗歌名篇《雨巷》。·谈谈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第三编抗战和解放战争文学时期(1937—1947)一、名词术语解释:(1)“文协”(2)“孤岛文艺”运动(3)“战国策派”(4)第一次文代会二、重点分析论述思考题:·谈谈艾青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分析田间抒情长诗《给战斗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兼论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的主要特征。·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创作成就。·试论《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夏衍《上海屋檐下》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伟大意义及历史评价。·从《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看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暴风骤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发表在我国新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成就。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后迁上海。它是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组成。主要成员还有朱自清、谢冰心、俞平伯、黄庐隐、王鲁彦、陈毅等,其成员多达170余人。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艺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还先后编辑了《文学旬刊》和《诗》月刊等,并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25种。文学研究会的三项宗旨是:一是联络感3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文研会是一个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文学团体,它的组织松散,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文学主张也不尽一致,但在两个问题上,他们持相同的态度:第一,在反封建问题上,他们都反对旧礼教、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普通关注社会人生,同情劳动者的疾苦,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二,他们都反对鸳鸯蝴蝶派,反对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注重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到了大革命时期,它的活动减少,成员逐渐分化。有的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如茅盾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更多的作家仍然带着“人生派”的艺术主张,从事于漫长的文学活动,如王统照、朱自清、谢冰心等;还有的人则低吟着人生的哀歌,唱着灰色低沉的调子,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周作人。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炮火使《小说月报》烧毁,文研会无形之中解散。2、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1921年12月创作的《阿Q正传》是一篇震撼世界的文学名篇,是鲁迅小说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杰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阿Q是一个贫穷落后而又不觉悟的农民,是一个生活在清末民国初年农村、受三座大山压迫极深的流浪雇农。他的一生,是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凌辱的一生。但他仍然具有勤劳、朴实、向往革命等劳动人民的本色。但阿Q的革命只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渗杂了许多错误的糊涂观念。即便如此,也使得统治者吓得丧魂落魄。由于不准阿Q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阿Q最后被当成替罪羊稀里胡涂地送上了刑场。作为小生产者的贫苦落后的农民,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存在着严重的精神胜利法。他夸耀过去,幻想将来,忌讳缺点,以“粹”为荣,自高自大,瞧不起人,他被人家打了,认为总算被儿子打了;赌博赢来的钱被人抢走,他用力打自己两个嘴巴,觉得被打的是别人;他被假洋鬼子欺侮了,又去欺辱比他更弱小的小D和小尼姑;“恋爱”悲剧刚刚发生,见吴妈又哭又闹,他居然凑过去看热闹;偷萝卜被人当场抓住,却死皮赖脸的不认账……这些劣根性概括起来就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狡猾抵赖等。这些精神胜利法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畸形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深深的印记。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沾染上的病症,极大的妨碍了他的觉醒和反抗。阿Q“大团圆”的悲剧,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作者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心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阿Q形象塑造的成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作为历4史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照出大千世界各类人物的众生相。《阿Q正传》可以说是以空前的民族自信心执行着民族自我批判的伟大作品。当鲁迅燃烧着愤怒去批判阿Q主义、去批判农民身上的愚昧落后和麻木时,我们在这些屈辱形象背后看到的是一个不屈的伟大民族的灵魂。3、谈谈《伤逝》中涓生、子君形象的悲剧意义。《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的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杰作,是一首以男主人公的手记方式写成的悲情缱绻的悼亡散文诗。涓生和子君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过程中,是封建礼教和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就是子君反封建的宣言,体现“五四”新一代知识女性的初步觉醒。她终于和胞叔闹翻,和父亲断绝关系,并敢于直面社会的讥笑、冷遇和轻蔑,大无畏地和涓生相爱。涓生也不顾子君胞叔的当面辱骂,并和几个不够朋友的人绝了交。他们终于建立了一个满怀希望的小小幸福的家庭。然而,他们的反抗和相爱,是建立在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爱情至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因而是软弱和不堪一击的。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获得。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子君只是用爱来维系他们的关系,将全部精力用于做饭、喂鸡、养狗等家务劳作中,把自己囿于小家庭牢笼里。不久,涓生失业了。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失去光彩,感情有了隔阂和裂痕。涓生为开辟生路做了不少徒劳的努力,子君却显得颓唐、凄苦和冷漠。涓生只得逃避到通俗图书馆度日,而且最终说出了绝情绝义的话。子君终于被她父亲接走,肩负着虚空的重担,在逆境中凄然死去。而涓生重回破旧的会馆,长歌当哭,永远悔恨悲哀,不知如何向新生路迈步。涓生、子君是勇于反对黑暗势力而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投身到社会解放斗争中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者对他们反封建精神予以赞扬,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寄予同情,对旧势力给他们的迫害摧残给予愤怒谴责;对他们的个性解放、爱情至上、个人奋斗的思想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鲁迅殷切期待着他们能正视现实,树立理想,参加社会革命,从而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4、谈谈《凤凰涅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第一个新诗集《女神》中最优秀的抒情长诗,是体现着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它借古代神话传说作题材,通过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象5征着旧我的焚毁和新我的再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未来世界的光明理想。诗中的凤凰是叛逆、创造、再生的化身。它寄托着诗人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着如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般的冷酷世界,诗人借凤鸟的哀鸣,对无比黑暗的旧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借“凰歌”哀诉着旧社会深重的历史灾难,慨叹着逝去的欢爱年华。这一切都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期待的是凤凰的更生。一群凡鸟从天外飞来观葬,自鸣得意,喋喋不休,疯狂争夺统治权,显得那么丑恶猥琐,反衬出凤凰形象的高大美丽。“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理想的结晶。凤凰在死灰中复生了,在烈火中更生了,到处都充满了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气氛,到处都是热烈、挚爱、欢乐与和谐的场面。诗人以汪洋姿肆的笔调和重叠反复的诗句,尽力渲染了凤凰更生后的无限欢乐和谐。全诗喷发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包含着毁灭一切和创造一切的勇气和毅力,洋溢着浓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情调,鲜明地体现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凤凰,这分明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祖国和中华民族,象征着革命的精神。全诗充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光辉,人们可以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火凤凰身上,去进行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从而获得祖国的新生。5、分析历史剧《屈原》的主题思想及主人公屈原的典型形象。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皖南事变”一周年之际。剧作家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剧作通过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遭遇,反映在合纵抗秦问题上,以屈原为代表的人民爱国力量,和以郑袖、靳尚为代表的卖国投降势力之间的尖锐激烈斗争,歌颂了屈原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力地讽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和反共卖国的丑恶本质。主人公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暴,刚直不阿,为坚持真理正义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他忠于祖国人民,为实现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而奋斗不息。但是屈原的政敌强大,斗争环境险恶。剧作通过诬陷、罢官、羞辱、囚禁、毒害等几个主要情节,将矛盾冲突逐渐引向高潮。面对着卖国统治集团的阴谋陷害和种种打击,屈原发出了悲愤的控诉和抗议:“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赤县神州呵!”在屈原受到当众羞辱后,他忍无可忍,当面揭穿了张仪的狼子野心和南后暗中勾6结张仪的隐秘,使他受到进一步迫害,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里。南后还下密令要用毒酒杀害他,并烧庙焚尸灭迹。屈原身陷囹圄,悲愤不已,面对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他满腔怒火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利剑般的闪电,把这黑暗的宇宙爆炸开来,把比铁还坚固的黑暗世界彻底毁灭,充分表达了他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传达了国统区人民的共同心声。当然,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也有他的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统治者还抱有一定的幻想。赶来探望他的侍女婵娟,误饮了毒酒很快死去,卫士杀死太卜郑詹尹,并从他身上搜出南后密令他毒死屈原并放火烧庙焚尸灭迹的密旨时,屈原才真正清醒起来,认清了统治集团的面目。他下决心与统治集团决裂,跟着卫士(仆夫)在熊熊烈火中冲出牢笼,到汉北去,到人民中间去。至此,屈原的形象升华到崭新的境界,闪耀着真理和理想的光辉。6、以《死水》这首诗为例,论述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1926年5月13日,他在《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的《诗的格律》,就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章。他主张“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人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因此,他明确要求新诗要具有美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还非常重视诗的格式、音尺、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