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4©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真人秀”是现代文化的传媒产物,它的出现印证了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开明性。一方面,开阔的时代催生了交流的渴望,沟通成为普遍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在这类节目大量充斥的背后,却是大众本能欲望被激发的现实,当电视通过种种“秀”来吻合这种草根文化、迎合欲望的表露的同时,也会有媒介的迷失、个人的迷失,电视秀成为集体精神活动的背后是个体意志的萎缩。因此,正视潮流起伏涨落之中的教训,倡导电视成为文化的载体,强调电视树立文化的品格,是中国电视传媒面临的迫切任务。〔关键词〕电视节目;选秀;娱乐;文化品格〔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7)09-0114-04当下,在娱乐文化盛行的背景中,大众屈就的电视选秀活动方兴未艾,从“超女”到“快男”,几乎成为近3年中国电视荧屏上最热闹的景观。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关于真人秀的议论也进一步展开,有人说,电视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搅拌机”,在搅动了上百万的海选规模、十几亿的广告额及短信收入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文化层面的批评指责。大众对电视选秀节目的关注一方面证明了其影响力,同时,也折射出观念形态上的差异,事实上,当电视通过种种“秀”来吻合这种草根文化、迎合欲望的表露的同时,也必然会表现出媒介的迷失。最近,国家广播电影总局叫停某些电视选秀节目,即是有关方面对娱乐节目的走偏倾向发出的一个警示。一、选秀现状与历史形成分析“真人秀”是现代文化的传媒产物,它的出现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开明性。“秀”是一种观念的开放,一方面,是个体心灵打开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文化自由度的敞开显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性带有某种很强的集体压抑特征,家国一体,意识形态的总的特点是凝聚型的。在政治比较开明、民主具有相对空阔的过度时期,当文化走向大众、当这种草根性显露的时候,就催生了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电视媒介对“秀”的一种难得的开放,构成了一种群体性的兴旺发达的文化景观。可以说,电视秀在媒介舞台上为大众营造了抒发和宣泄的空间,而以往的电视节目包括大型文艺晚会,能让个体混入群体狂欢的媒介形态并不充分。所以,电视秀能够成为景观,与国家整体的文化开放度、政治民主性的加强,都构成了相互映衬的关系:开阔的时代催生了交流的渴望,沟通成为普遍的心理要求。真人秀的大众接受兴旺现象证明,如果失却百姓兴趣、不能引起受众关注,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就会自然丧失。这也就是为何有的节目虽缺少深刻的意味,但老百姓照旧认为呼应着他们生活的节拍、虽清浅却以轻松欢快的形式被招引并欢呼沉醉的原因所在。要走向大众,不能违背大众化,但同时也可能要以某种程度地精英文化的牺牲为代价,这就是电视传媒所不能不作的取舍。由此,缺憾难免相应伴生,即过分地强调从众随俗,导致低水平地迎合、趋就时潮、混同流俗。这里,不能不涉及对当代电视秀重要的本质和表现是什么的认识。应当说,真人秀打破了电视在人们心目中的信息传播的传统形象,对传统的专注的审美形态形成了冲击。而审美在历史上常常属于文化人所控制的高端文化,由此审美是文化性的,是一个文化个体沉思默想的静态。而电视秀的这种泛众化的走向,冲击了传统的审美形态,它让所有的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分尊卑老幼,人的本真的一面在电视秀面前得到展示。这是动态的大众文化的呈现。虽然未必所有人的参与度都得到实现,所有人都去做粉丝和参与投票,但依然可以通过屏幕获得一种共时参与的感受。当然,一味的秀的背后也有不良倾向滋生的可能,当社会阶层及其©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需求定位不够清晰的时候,电视秀的正误判断很难做到,其驳杂的内容便油然而生。了解“秀”的概念在中国电视的生产和传播中的演变,也许会更好地理解时代文化的变迁。大体而言,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脱口秀”蓬勃发展的阶段,秀的定位主要在语言展示和表达上,一大批谈话节目的兴起,主持人的个性魅力、语言表达展示成为秀的主要构成内容。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成为中国脱口秀的榜样,崔永元与《实话实说》称得上是中国这一阶段的典范。第二阶段,各种打着“制造快乐”旗号的综艺节目拉开了中国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序幕,在游戏环节中模仿秀崭露头角,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应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重要的表征是,非明星的普通人开始在节目中大胆表露内心的欲望,而且这种表露欲受到媒体的鼓舞和刺激,逐渐成为潮流。正是大众在接受心理上经历了如此密集的预热,才直接推动了电视秀跨入第三阶段。也就是大规模的全国乃至全球选秀、演艺秀的热潮阶段,此时,相当强烈的表演性质得到显现,以《超级女声》、《舞林大会》、《红楼梦中人》、《快乐男声》等为代表,都制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媒介景观。上述流变说明,从表达、表露到表演,电视秀的变化日渐进入到大众主动参与的层面。不能不强调,在前期,不论是语言秀还是真人秀,都是比较注重个体的,但是从《超级女声》后期开始,陆续跟进的一些电视秀就很鲜明地呈现出群体性特征,尤其是近两年,电视秀带有了很强的全民化倾向,形成蔚为大观的社会景观。一旦成为景观,就必然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介制作业的关注,产生广泛的文化反响。不论西方“秀”的本义如何,移植到中国,就已带有了趋众性、大众性、全民性的特点,成为具有普泛性的景观。我们的判断和分析不能忽略这一背景和实质。二、真人秀兴旺的得失分析近年电视所遭受的种种批判,集中于一点,就是电视的审美特性越来越弱。作为媒介,电视要趋近大众、趋近草根,与此不可能无视大众的文化需求,但在其背后却是大众的本能欲望被激发的现实,而开闸行洪的泛滥奔涌也自有原因。首先,传统的审美在电视秀的面前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无情冲击,面对电视秀,传统的审美标准已不能完全适用,那种简单的对错、好坏、道德高低的恒量一言以蔽之很容易失之片面。其次,不仅是电视,整个文化领域也已经不能纯粹用艺术的规律来衡量、评判,纯粹艺术理论的解释正遇到市场经济要求的冲击。电影需要票房,电视靠收视率,其他艺术演出也讲求上座率,这些完全是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而电视艺术商业化、市场化的根源在于大众欣赏需求这个潜在的消费市场。如果说,过去以艺术水准的优劣、主题的深刻与否来评判电视节目好坏有其合理性,那么,现在的电视产品以满足大众欣赏的心理和符合现代时尚为成功的标志,也反映了时代的某种要求。目前来看,电视秀已经进入到身体的阶段,明星主持人时常来秀一场舞姿、身段,从单纯的歌唱发展到肢体,甚至有“男色消费”的说辞等等。回到身体就是回到了欲望的本体,电视秀的核心已成为屈就欲望、直露欲望的载体。当然,老百姓的欲望不能忽视,传统的电视观念就曾不顾及受众的内心需求,但一旦所有的节目都要以满足欲望为目标,这就出现了危险,因为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媒介就会被抛弃。所以,满足欲望不是媒介最好、最高的状态。作为一种掌控文化话语权的媒介主体,电视应该创造欲望,将原先隐藏的、甚至我们都没有预料的欲望激发出来,如同广告一样,一个纯粹虚拟的概念就创造了欲望。为了生存和竞争,电视台都在做种种秀,这似乎可以理解;但是从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媒介本性的核心要求来说,可以贴近,但是不能失范。就像某大学聘请某年轻主持人为教授所造成的两重伤害:一是让所有的大学老师都感觉失去尊严;二是让整个社会也看轻大学教授。同样,当秀可以在轻松搞笑中取代、或者消解了某些应该秉承与坚守的精神、价值的时候,大众也就消解媒介的尊严。长久以来电视在受众眼里塑造的发布客观消息、评介真实事件的媒介形象,而今在秀的景观里,几乎被一个大的娱乐场所替代!这未必不是构成一种双重的伤害。我们不能不警醒地指出,媒体要有核心的理念、各自的定位,在面对观众和市场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还有媒介价值观。秀可以被借鉴过来,用于改良刻板的节目形态、传媒形态,而泛滥性的合理对于媒介来说却是危险的,我们在获得收视率的回报、获得广告高额收入的同时,也丧失掉了电视作为社会公共意见的主要生产者与提供者的很多东西。在全媒介皆秀的浪潮中,被全民所看轻和抛弃,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静下心来看,电视秀从引进的节目形态到一种重要的生产传播理念,并形成蔚为大观的媒介景观,115©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不能不说代表了某种文化发展上的趋向性。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当电视通过种种“秀”来吻合这种草根文化,迎合欲望的表露的时候,也必然会产生种种的迷失,包括媒介的迷失、个人的迷失。从媒介来讲,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力量已经使他们不能为自己所掌控,表面上,电视是决定观众视听权的媒介,实际上,已成为了默认观众时尚和要求的被动对象。这就让我们思考,从长远的角度说媒体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需要什么,电视就应该提供什么,这种关系如同广告引导消费和消费群的先在认可度决定广告一样。但是,当观众参与电视生产与传播的热情左右了中国电视从文艺到新闻多种节目形态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当媒体被深深地裹挟到这里面的时候,媒介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就出现了模糊性,出现了媒介规则的失范。承接上面的话,如果说审美的传统被电视秀打破有它的合理性,那么媒体规则的失范则显示出一种深层的危险。从个体来讲,在电视秀成为“集体精神活动”的背后,是一种个体意志的萎缩。开放的集体是以萎缩的个体为背景的。网络时代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另一层意义的开放,个体的精神活动以主动的个体寻求多样集体的交流为背景,这种交流的闭锁与对象的开放互为条件。回溯历史的发展,人类千古传承的精神活动,多为集体劳动升华的艺术和祭祀活动,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集体性在电子时代受到了个体性的强烈冲击,人类精神活动的集体愉悦也正受到个体享受的冲击。从电影的集体性到电视的家庭性,再到网络的个体性,公众交流在一步步地缩小,个性空间在一步步地扩大。这昭示着技术时代人类精神活动与交往的个人化趋势。而目前来看,尽管“电视秀”五花八门,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分辨,从衣服的风潮到声音的模仿,甚至到发式、肢体的语言,都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趋同趋向。在讲求个性的年代,人们在一次次的模仿中不断满足狭隘的欣赏者的重复意愿,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有进步意义的现象。三、媒介的需求与责任意识一般来说,电视是主动强迫观众接受的,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霸权。但是,媒介的本质又是为大众服务、被大众欣赏所支配的。在今天更为激烈的竞争条件下,电视的强制功能必然减弱,受众的主动寻求会愈发增强。这种转型要求媒介要更为主动地加以创造,以引导观众的情趣、兴趣,尤其是提升传统的116东方情感内涵。如果媒介利用了这一点,老百姓就会喜欢;偏离了这一点,则会被抛弃。因此,媒介要更加中和地冲淡东西方文化的差距,在它接纳东方的集体情感和西方的个体情感的时候,应在人性、人本、在掏挖人的心灵上寻找到结合点,不能把东方文化的精神丧失掉。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上,媒介更是比较容易得风气之先的。电视所构造的媒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不像地域文化那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媒介生成的物质性基础与审美文化的精神构成显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稳定性很强,不太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影响;而媒介的变化就比群体性的变化快得多。另外,媒介文化也中立得多,可变性强。为什么国家必须重视媒介文化,为什么我们要敏感地判断其走向,或者说期待它即将成为什么样的走向,或者说借着它判断社会文化的走向,就是因为媒介文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