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几种答题模式一、炼字型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诗歌以景写情,一些画龙点睛的字的运用起了很大的作用你认为此诗中哪些字是画龙点睛的字,并简析。答:此诗中“乱”、“飞”、“寒”三字可谓此诗的画龙点睛之字。首句写烟而用“乱”,既是形容夜晚江边雾烟迷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既是写送别时间推移之快,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人生聚散匆匆之感。而“寒”字则因“此夜”两字而注入一缕浓浓的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的因夜深而感觉到的体肤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所独有的内心感受。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词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方法点拨: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指出所分析的字。(2)展开联想分析该字的含义及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和“拂”入手,分析一下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侵”,有逐渐浸染之意。“云光侵履迹”,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照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也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散的过程,引导读者去想象那苍翠的松林在余晖点染下富于变化的奇景。可谓“一字落下,境界全出”。如果换成“映”、“照”等字,那就缺乏韵味了。“山翠”,指苍翠欲滴的山色。用一“拂”字,增强了动感,使人想见那山色是如何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侵”和“拂”都可说是“活字”,使句子活了,全诗活了,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轻拂着诗人的衣衫,表现了对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而这,正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人对华子岗的美好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二、分析意境例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2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方法点拨: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4分)答: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桃红”、“柳绿”、“花落”、“莺啼”、别有一番绚丽,清幽宁静的意趣,表达闲适的情怀。三、:分析技巧例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村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方法点拨: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特点?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修辞手法:(2)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反问、反语等。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等。3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4分)【预测内容1】紧抓形象,关注景境情练习【预测理由】历年的《考纲》都要求学生能鉴赏形象。所谓形象,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融合着诗人情感的人、景、物,也包括诗歌抒情主人公自身,此外还应指诗歌所借助的特定意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望江南(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1)“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试分析下阙内容,说明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预测内容2】理性思考,品悟思想感情【预测理由】近几年,诗歌命题从关注文字走向关注情感,从推敲语言到考查观点态度,从感性逐渐步入理性。2007年的诗歌考查,体悟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会成为重中之重。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西施(罗隐)4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预测内容3】检测基础,考查表达技巧【预测理由】夯实基础,扎扎实实地把一首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吃透,是2006年大部分省市高考命题的方向,这一方向与新的课程标准以及考纲并行不悖,必将为2007年所采纳。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朝天子·秋夜客怀(周德清)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2)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诗。【预测内容4】开放作答,言须成理【预测理由】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学生的个性化鉴赏,自主性探究必将成为诗歌阅读的重要标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末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2)对黄庭坚的词,历代毁誉不一。宋代陈师道说:“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黄庭坚)耳,唐诸人不逮也。”清代陈廷焯说:“黄九词,直是门外汉。”请你对此诗作出评价,5不少于50字。参考答案1.(1)护城河里流着半壕清水,满城又处处万紫千红,多少人家被烟雾笼罩着的春意盎然的景象。(2)下阙以抒情为主,先写时间“寒食后”又写酒醒咨嗟,不愿思故国,表达思乡怀人的心情。最后两句作者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在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中,借一个“新”字洗去烦忧,表达了超然旷达的思想情感。2.(1)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由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2)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3.(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2)本诗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4.(1)末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动静结合的描写使诗人惊觉,春天已经逝去。(2)略。结合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