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ICMP)2002年工作简报(二OO三年二月十八日)一、发表论文情况2002年中心成员及其合作者发表的署有中心名字的论文共110篇。其中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为86篇,占论文总数的78.2%,其余为国内刊物(包括英文版)。发表在国际性刊物上的论文中,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20篇,在非中心指定的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66篇。2001年中心成员75名,人均发表论文1.47篇。在文章总数和人均篇数上比2001年略低(2001年文章总数为120篇,人均1.88篇)。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及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总数比2001年略有增加(2001年分别为16篇、79篇)。2002年中心成员已发表的论文统计结果如下:1.中心成员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共计20篇刘俊明(4)赵晓鹏(3)刘伟(2)余明辉(2)鲍忠兴(1)何骏(1)梁敬魁(1)邱荣科(1)苏文辉(1)邬邵轶(1)游才印(1)张明(1)张志东(1)2.中心成员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12篇刘俊明(3)刘伟(2)余明辉(2)何骏(1)邱荣科(1)邬邵轶(1)游才印(1)张明(1)4.中心成员在非中心指定的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双第一的文章5篇郭志军(2)刘红艳(1)石端文(1)余明辉(1)5.中心成员作为第一作者在非中心指定的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36篇郑文琛(8)庞小峰(5)邝小渝(4)赵晓鹏(3)刘俊明(2)卢铁城(2)郑里平(2)崔保志(1)邓文(1)姜伟(1)张志东(1)王博文(1)邬邵轶(1)吴萍(1)余明辉(1)张邦维(1)张济忠(1)6.提供论文五篇以上者郑文琛(10)苏文辉(9)梁敬魁(8)刘俊明(8)庞小峰(8)赵晓鹏(8)邝小渝(6)马东平(6)邬邵轶(6)二、专著及图书编撰梁敬魁教授完成了《粉末衍射法测定晶体结构》一书(上、下册),70余万字,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张志东研究员编写了美国AcademicPress出版的大型手册丛书HandbookofThinFilmMaterials(editedbyH.S.Nalwa)的第五卷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章节名分别为:“Spinwavesinthinfilms,superlatticesandmultillayers”和“Quantumwellinterferenceindoublequantumwells”。三、中心成员获得的荣誉、获奖和职务晋升情况陈鸿教授2002年3月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三获奖人),获奖项目名称为:一维强关联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李晓光教授2002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获奖项目名称为:高温超导材料及相关体系的微结构与电磁特性研究。庞小峰2002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苏文辉教授获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项目名称为:稀土过渡族氧化物和其它若干材料的高压合成与压力作用规律的研究。“中心”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表示祝贺。四、国际交流与合作2002年部分中心成员参与了国际交流。庞小峰教授于2002年2月至4月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沈中城教授2002年7月到西班牙参加了国际第13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王胜刚博士2002年8月17日-9月16日到意大利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AS-ICTP)访问。张济忠教授2002年1月访问了泰国清迈大学,2002年9月-12月访问了加拿大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张志东研究员2002年8月到加拿大参加了国际显微学和微分析年会,并做分会特邀报告。五、到中心访问和讲座情况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邱子强教授于2002年5月26日至28日访问中心并做了有关金属磁性薄膜的学术报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F.R.deBoer教授于2002年6月6日到10日、荷兰莱顿大学阳忠全博士于2002年6月-7月分别访问了中心。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EkkesBrück博士于2002年10月13日至18日访问了中心,与张志东研究员就科研工作进行了讨论。EkkesBrück博士在中心做了题为“Magneticrefrigerationtowardsroom-temperatureapplications”的报告。韩国机械和材料研究所C.J.Choi博士于2002年11月24日至27日到中心访问。在Choi博士来访期间,张志东研究员与Choi博士讨论了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六、张志东博士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主任2001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主任龙期威先生不幸逝世。2002年初,张志东博士被任命为中心主任。张志东博士于1983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87-198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德瓦尔斯-塞曼研究所进修。1989年获金属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德瓦尔斯-塞曼研究所、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实验物理实验室、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等合作研究。1992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1月为研究员。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磁性和磁性材料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物理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磁性材料与磁学研究部主任、英国《物理杂志:凝聚态物理》顾问编委。张志东博士主要从事磁性和磁性材料、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机械合金化和快速凝固、固态反应和亚稳态化合物、磁化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新型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磁性、高矫顽力永磁体、双亚点阵自旋织构的相图、多亚点阵自旋波、镨基巨磁致伸缩材料、双量子阱系统的量子干涉效应、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复合机制、磁性纳米胶囊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关铜薄膜中的量子阱态的文章在英国《自然》上发表。在英国《物理杂志:应用物理》上发表有关稀土亚稳相的综述报告,应邀为国际学术英文专著《薄膜材料手册》撰写有关薄膜和超晶格中自旋波、双量子阱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章节、《先进磁性材料》撰写新型稀土化合物章节、《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百科全书》撰写纳米胶囊章节。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在张志东博士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和金属研究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将会为我国材料物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七、中心学术委员会进行了增选中心于2002年进行了学术委员的增选工作。金晓峰教授(复旦大学物理系)、李守新研究员(中科院金属所)、李晓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俊明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南策文教授(清华大学理学院)、石兢教授(武汉大学物理系)和隋曼龄研究员(中科院金属所)被增选为中心的学术委员。新当选的学术委员平均年龄43.7岁,增选之后学术委员会成员平均年龄48岁。中心还将陆续聘请著名海内外学者做中心的学术委员,以提高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声誉,加强中心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与国内相关单位的合作。八、中心召开2002年度学术委员会议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于2002年9月19日—20日召开了2002年度学术委员会议。会议选举了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鸿教授(同济大学)、刘俊明教授(南京大学)、石兢教授(武汉大学)当选为中心的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会上委员们审查和讨论了新成员申请,共有14人通过审批成为2002年度的中心新成员。会议对1995年修订的中心《章程》和《管理细则》进行了逐项的讨论。对其中不适合现在实际情况的条款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心《章程》和《管理细则》在保持中心原有特色的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会上委员们针对中心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术委员们一致认为:中心作为在国内一个有特色的中心发展至今,其存在的价值不言而喻。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要保持以材料物理为主要内容,促进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紧密结合这一有吸引力的方向;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和活动,不断增加新的闪光点,切实体现中心的特色和吸引力,增强中心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材料物理工作者参与进来。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从而达到促进材料物理学科发展的目的。在当前国内的情况下,以前的一些激励机制的作用已减弱,为促进中心的发展,学术委员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设想。如对课题进行资助,重点关注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所从事的创新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达到最佳的经费利用效果。借鉴以往开展学术活动的好的经验,发挥成员的积极性,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讲习班、讲座、学术会议等,加强对新材料的发展和物理学科前沿的关注。促进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是中心要坚持的发展重点,中心将积极发展成员,扩大中心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影响。中心在通过学术活动,学术资助促进国内科研的同时,依靠中心的影响力来针对具体问题组织研究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促进成员间在科研方面的联合。委员们建议中心可对各种合作项目进行适当的资助,使成员间能共享科研资源,实现促进学术交流、学科交叉的目的,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委员们在会上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各位委员都表达了将尽最大的努力来把中心办得更好的愿望。九、中心在沈举办“2002年新型材料国际学术讲座”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于2002年6月18日至20日在沈阳成功举办了“2002年新型材料国际学术讲座(InternationalNovelMaterialsWorkshop2002)”。近年来,新型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向纳米和原子尺度发展,薄膜功能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密切关联,展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在新型材料合成和表征方面提出了许多材料合成的新思路、新概念和新方法。为了促进我国在材料合成、表征和性能方面的研究和国际交流,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邀请了几位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著名学者来沈阳讲学。这几位讲员是:SandwipK.Dey博士(美国ArizonaStateUniversity,教授),他是CMOS门逻辑、介电材料、表面物理、介观物理等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就逻辑门电路、随机存储器、微波材料中的电介质的制备、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四个报告;Siu-WaiChan博士(美国ColumbiaUniversity的教授),是表面物理、纳米颗粒、超导材料等领域的著名学者,这次会议上她主要介绍了在高温超导薄膜材料的晶界、纳米颗粒制备和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Bao-wenLi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混沌、非线性理论、梯度热导材料等,他讲解了一维晶格的热传导和热整流器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ChonglinChen博士(美国UniversityofHouston副教授),是表面物理、真空技术、功能材料等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主要从事氧化表面的原子动力学、薄膜生长机理、铁电薄膜的性能方面的工作;DavidT.Shaw博士(美国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Buffalo教授),他是纳米技术领域的著名学者,是美国纳米科技计划倡导人之一,他讲座内容是纳米科技的研发与展望。每位讲员都对给出的报告作了精心的准备,报告过程相当精彩。这次会议面向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大学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来自天津、长春、哈尔滨、上海等几所大学及金属所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每场报告听众人数都在40-80人之间。会议上参会的讲员与听众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参加讲座的听众不仅认真地做了笔记,在会议间歇时间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附录1:ListofPublications(作者名有下划线者为中心成员)1.HongyanLiuandXiaoweiWang:“DislocationVelocityExponentandtheStrainRate”J.Mater.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