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翻版不究仅供参考、敬请更正第1页共12页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一、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点。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2.基本特点: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多用性、变动性、社会性和国际性二、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3、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三、简述我国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的特征。(一)、土地资源1、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5、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世界中等水平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二)、水资源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3、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4、水资源污染严重(三)、森林资源1、森林资源的类型和树木种类繁多2、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3、分布不均4、森林结构不合理5、人工林多,质量不高,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四)、矿产资源1、矿种多样,储量可观2、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另有一些矿种稀缺3、伴生和共生矿多4、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5、成矿时空跨度大四、简述我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因地制宜的原则版权所有、翻版不究仅供参考、敬请更正第2页共12页5、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五、简述我国资源的总体战略对策。(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1、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提高生产环节和过程的利用率。二是:提高资源配比利用率。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和以一笔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广,它包括资源在整个循环中的综合利用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3、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三)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四)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第三章:人口与民族一、名词解释1、年龄结构: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2、性别结构:性别比(或称性比例)是人口学上关於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3、职业结构:经济活动人口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的比例关系。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分工程度和国名经济发展水平。二、简述我国人口的基本特征。1、绝对数大2、增长快3、乡村人口比重大,劳动素养低4、人口密度大,分布不平衡三、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2、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中国人口除了明显地集中于东南沿海,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很不平衡之外,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不平衡同样也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低平地势的强烈趋向性。3、中国人口分布对暖湿气候的趋向性也非常明显。四、试述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地形随着海拔高程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下降,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气温和气压场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在中国的热带及其边缘地区,人口垂直分布的模式与其它地区却有所差异。就是在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平原上,人口分布差异也不小。首先,平地少,坡地多,既限制了耕地的扩展,生产水平也不易提高,版权所有、翻版不究仅供参考、敬请更正第3页共12页对发展农业生产而言,不如平原有利,这就影响了它的人口容量。其次,地形复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大大超过平原。除了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外,山地的坡向对人口分布影响也不小。(2)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机体,而且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3)水文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或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或者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自古代起就深刻地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天然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有差异,这既与水体自身的性状有关。也同其它因素的配合有关。从海岸地带吸引人口分布的情况来看,差异也很明显.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耕地中国工业生产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区域结构交通运输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的地域分布是历史的产物。一方面,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变化而处在不间断的演变过程中;另一方面,从总的来看,它又远不如后者变化得那么活跃,而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有关。从历史上看,人口分布除了受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外,还经常受到各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方面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非常显著,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口分布状况的剧变。五、简述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六、简述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1、人口迁移更趋活跃2、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版权所有、翻版不究仅供参考、敬请更正第4页共12页3、农村人口将加速向城市迁移4、区域城乡人口的迁移,将出现主流及逆向副流,同时存在双向迁移模式5、人口迁移的主体,主要为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口。七、我国的民族概况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是对汉族以外的人口居少数的民族的总称。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共有55个2.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55个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6178811万)、满族(1068万);人中在10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10万以上的有僳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撒拉、毛南、仡佬、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赫哲等7个民族。八、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一)分布地域辽阔(二)分布极不平衡(三)大杂居、小聚居(四)民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第四章:土地利用与中国农业地理一、简述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的对策。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⑴土地资源退化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盐碱化也是影响土质的重要问题⑵耕地严重流失产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非农业建设占地造成耕地的永久性流失⑶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人地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它一方面直接和土地资源所能供应的食物总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人口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相联系。2、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策⑴切实保护现有耕地⑵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解决耕地不足的办法不外乎外延性开发,即开荒扩大耕地,和内涵式挖掘潜力。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版权所有、翻版不究仅供参考、敬请更正第5页共12页①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②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须同步进行,改变重用轻养的局面,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③坚持节约用地与集约经营。④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高效、优质、持续农业。二、简述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地貌2、气候:热量、光照、水分3、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水热气状况,耕性。(二)社会经济条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耕地开挖鱼塘);劳动力(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决定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原有的基础;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相互影响);交通条件。三、为什么说我国可以养活自己。1.粮食增产潜力大首先可在土地利用上挖掘潜力其次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存在很大潜力集中力量建设大规模粮食生产基地,保证商品粮供应提倡节约用粮,减少粮食的浪费和损失也有很大潜力。2.利用非粮食资源,广辟食物来源“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3.发展粮食生产—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简述“三色革命”。1、把扩大农作物叶绿素体面积以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出率,称为“绿色革命”。2、地球上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用来发展畜牧业,将粗蛋白转化为以奶品、肉类为主的高级蛋白质,既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因为蛋白质呈白色,所以称之为“白色革命”。3、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不仅生物品种多,而且数量巨大,但目前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海洋可提供的食物,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得多。因为海洋呈蓝色,所以把人类征服海洋、建立以海洋为主的水体农业称为“蓝色革命”。五、什么是“经济作物”,有什么生产特点?1、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商品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是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作物的通称。包括纤维原料、油料、糖料、饮料以及水果、烟草、热带特种经济作物等等。2.生产特点(1)技术性强(2)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经济作物的布局往往比较集中在特定的区域。版权所有、翻版不究仅供参考、敬请更正第6页共12页(3)商品性强(4)与轻工业关系密切六、简述我国林业发展的对策。(1)分类经营,分区突破(2)保护和发展并重(3)提高单位产量(4)适当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5)加大退耕还林力度(6)合理开发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七、比较牧区畜牧业于农区畜牧业。(一)牧区畜牧业-----对草场的依赖性强1、草场评价草场生产能力由西南向东北提高2、生产特点从农业经济结构看----牧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从生产方式上看----受草场季节变化影响,游牧放牧。从牲畜结构看----以羊的数量最多。3、存在的问题超载放牧、靠天养畜(具有不稳定性)。(二)农区畜牧业拥有全国95%以上的农业人口和90%以上的耕地,尤其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主要蓄禽产品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以舍饲为主,是我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第五章:工业地理一、简述能源的概念与分类。(一)概念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二)分类能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产生的方式以及是否可以再利用一次能源: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2、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3、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二、试述我国能源的特点。1、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迅速,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能源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小。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4、能源资源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协调。5、能源问题突出。①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版权所有、翻版不究仅供参考、敬请更正第7页共12页②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③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农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农业生产的能耗量急剧增长。乡镇工业能源利用率严重低下。④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⑤能源安全问题。三、简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中的问题。1、地方煤矿的发展问题。2、提高煤炭工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十分迫切。3、积极发展露天采煤。4、增强煤炭运输能力是保障能源供给的重要条件。5、由于煤炭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