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讲义·诗歌2007年春1第三讲:诗歌占用学时:6学时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先秦诗歌。《诗经》与楚辞。汉乐府诗与五言诗。唐诗。新诗。一、诗歌的起源: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上古歌谣:神农时期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是一首祈求风调雨顺的农事祭歌。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歌》、《尧戒》、《庚歌》、《南风歌》等等,多疑系后人伪托。《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中国语文讲义·诗歌2007年春2割断竹子、做成弹弓、飞出泥丸、击中猎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上古歌谣内容: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后世抒情性文学(诗歌、散文)的典型代表。中国语文讲义·诗歌2007年春3二、古典诗歌的发展:第一节:先秦诗歌源头:上古歌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先秦诗歌概说: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诗歌。《诗经》: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故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其创作标志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骚体形式,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而来;打破了四言的形式,代之以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内容上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如神话传说和方言习俗等,创作方法上大胆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九歌》、《九章》。“发愤著书”“诗”、“骚”并称,“风”、“骚”并称。文学创作的两大洪流。《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四家诗:《诗经》在秦代虽遭焚烧,但由于学者讽诵,到汉代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为齐、鲁、韩、毛四家,后三家诗皆亡,唯毛诗传世。《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孟》就有“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说法。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中国语文讲义·诗歌2007年春4《曹》、《豳》十五国风。其中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共分为《大雅》、《小雅》。《大雅》中多朝会燕享之作,而《小雅》则多个人抒情。雅诗中也包含了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把用的舞曲歌辞,分别为《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三十篇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鲁颂》、《商颂》,分别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宙的乐章,其内容每多褒美失实,近于阿谀,可说是庙堂文学之祖。内容:一、反应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氓》(这是—首叙事诗,它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直至被遗弃的全过程)。二、反应劳动生活的诗篇,《葛覃》,农奴的劳作如《伐檀》、《七月》。三、反应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四、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经》选讲:《秦风·蒹葭》蒹葭(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末唏(晒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上升,攀登。指道路陡峭难行,要攀登而上),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得小洲或高地)。蒹葭采采(茂盛),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回弯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í水中的小洲)。译文:河边芦苇莽苍苍,一片露珠凝成霜。我所思念心上人,就在河流那一方。逆着流水去寻她。河流湾湾水漫长。顺着水流去寻池,她好象就在水小央。中国语文讲义·诗歌2007年春5河边卢苇高参天,一片露珠未曾干。我所思念心上人,就在河流那对岸。逆着流水去寻她,河道高高难行船。顺着水流去寻她,她好象就在洲中间。河边芦苇高参天,露珠霏霏分外寒,我所思恋心上人,就在河流水那边。逆着流水去寻她,河流湾湾难见面。顺着水流去寻她,她好象就在岛上边。全诗三章叠咏,每章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蒹葭、白露等景物烘托其心境之悲凉,用山高、水长、路险、来表达对所追求事物的真实心意,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让”等的缥缈意境,更写出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意味。全诗景物真实、典型,为诗人抒情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情真意浓,风神摇曳。主题:爱情说——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及。文本上看,可以理解为爱情,但是这样一种“高山仰止、近行观止”的对象似乎并不仅仅指情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静女其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木瓜》等,《诗经》中的爱情表达是大胆的,毫无扭捏作态。这里的伊人我们不妨理解为所追求的事物,或人生的理想,或生命的多折,或现实的残酷,美好的愿望、理想与真挚爱情之间的相互映照就在这淡淡白雾、青青蒹葭间弥散开来,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寄托遥深的抒情表意方式,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诗经》的艺术特点: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②、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中国语文讲义·诗歌2007年春6《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③、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