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生态和环境一、种群和群落1.理清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牢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即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3.关注K值与K/2值的含义与应用(1)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______,故对鱼类的捕捞应当使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________。(2)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故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K值。4.理清群落结构的“3”个易错点(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属于水平结构。5.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________演替;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________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______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________演替。【习题巩固】题组一:把握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判断1.判断下列相关叙述(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题组二:抓住图表线,扫清疑难点2.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2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3.不考虑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图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λ大于1B.b点后该种群的生存环境趋于稳定C.b~d段的数量变化可能是由于捕食关系导致的D.性别比例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4.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6.如图表示稻田中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以及作物产生的价值。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曲线Ⅱ代表防治成本,曲线Ⅰ代表作物价值B.将有害生物的密度控制在B点能获得最大收益C.随着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大,防治成本和作物价值均降低D.作物价值等于防治成本时,有害动物会有两种密度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2.增长率≠增长速率(1)“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2)“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3题组三: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7.群落结构与演替的相关判断(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6)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7)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8)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9)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10)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8.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9.(2014·广东,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10.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41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12.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1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曲线。(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曲线。(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曲线。5题组四:以种群与群落为主的综合应用14.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kg降到0.2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下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增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2)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______法。(3)若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生长曲线,则对应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_______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曲线Ⅱ的O~e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增长曲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为____________。(5)相对于示范区建成前,示范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________。二、生态系统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2.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3”个常考点(1)起点:生产者。(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传递效率:____________。3.明确生态系统的“3”大功能(1)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动力。(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4.记牢信息传递的“3”大功能(1)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保持生物种群的________。(3)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习题巩固】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相关判断1.判断下列相关叙述(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6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6)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7)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2014·江苏,10A)()(8)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10D)()(9)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1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015·江苏,9D)()(12)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1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了()(1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24B)()(15)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16)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17)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