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趋势与结构因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趋势与结构因素□郑超愚胡乃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在经历了198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初中期与1990年代后期的三阶段演化过程后,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已经完成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结构转变。虽然2007年以来中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长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性质,但是中国通货膨胀已经并且继续呈现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趋势。中国货币政策应该采取以CPI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度量的价格稳定目标,通过积极需求管理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中国通货膨胀的演化历史与稳定形态1、核心通货膨胀率的三阶段演化过程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相对应,中国通货膨胀机制依次经历1980年代中后期的高通货膨胀阶段、1990年代初中期的高通货膨胀阶段以及1990年代后期以来的低通货膨胀的三阶段结构演化过程,完成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与2008年中国CPI指数的高通货膨胀率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若扣减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仍然延续1990年代后期以来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趋势。表1尝试概括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演化历史并且给出初步理论解释。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产品市场改革起始整体推进。随着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自由化,在价格管制下累积的隐蔽通货膨胀压力公开释放,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形成价格改革即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预期。1990年代初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确立市场经济目标以后,深入至劳动力要素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只有有限的积累功能,劳动者的工资补偿是不完全的而主要用于消费支出。在重建居民积累功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时期中,工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而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必然发生由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隐蔽通货膨胀公开化与工资补偿完全化分别构成1980年代中后期与1990年代初中期高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基本驱动力量。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在1990年代后期初步建立,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加速进步。19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竞争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抑制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工资收入增长惯性,通货膨胀的工资成本推动因素基本消除,在一般(headline)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即使2007年下半年与2008年一季度CPI指数的较高通货膨胀率,也没有破坏长期价格稳定预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高通货膨胀阶段向低通货膨胀阶段的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率结构性调整,并非1990年代后期中国通货紧缩的结构性原因。若无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中国经济能够渐进消解1990年代初中期的高核心通货膨胀率,而不需要经历由高通货膨胀而通货紧缩而低通货膨胀这样的一般通货膨胀率过度调整过程。二、粮食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质1、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理论模型与国际经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假设条件下,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预测,在工业化完成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外转移不会减少粮食供应,从而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劳动力生存工资水平。基于南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修正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建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依据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并非绝对过剩,农业劳动力减少将相对减少粮食供应;由于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有丰富收入弹性,工业劳动力增加将绝对增加粮食需求,最终形成粮食供应与需求缺口而导致粮食产品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通过居民消费的食物支出途径增加劳动力工资成本,可能发生起源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缺口而由工资成本推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回顾应对粮食产品价格上涨的经济发展国际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