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为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日水的进出量(mL):摄入量排出量a.食物:1000a′.呼吸及皮肤蒸发:850b.饮水:1200b′.肾排出:1500c.物质代谢产生的水:300c′.粪便排出:150合计:2500合计:2500依据上表数据,分析下列哪种情况最可能造成水分进出的失衡()A.剧烈运动:当b+c>b′时B.急性肠炎:当b+c>b′时C.发高烧:当b+c=b′时D.正常状态:当b+c=b′时解析:选C。剧烈运动时,a′量会增加,所以摄入的水中b+c>b′才能避免失衡;急性肠炎时,c′量会增加,尿量减少,因此b+c>b′,不会造成水分失衡;发高烧时,经皮肤蒸发的水大于正常状态,即a′会增加,水分散失量大,会造成水分失衡;正常状态,b+c=b′时,总的摄入与排出平衡,不会出现水分失衡。2.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A.下丘脑和上丘脑B.大脑皮层和下丘脑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和大脑皮层D.上丘脑和下丘脑答案:C3.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A.原尿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D.醛固酮升高答案:A4.如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解析:选D。此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饮1升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由图可知,饮清水后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故A、B两项正确。饮1升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不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和尿量都基本没什么变化,所以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C项正确。饮清水后,随着尿量增加,如图所示,3h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逐渐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可与饮生理盐水的曲线发生交叉或重叠,故D项错误。5.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肾上腺素D.甲状腺激素答案:B6.(2012·桂林中学高二检测)观察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①]______________,促进[②③]的____________作用,调节水盐平衡,这样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调节。(2)下丘脑除了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人体生命活动的________等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醛固酮是通过促进________的重吸收来带动水的重吸收的。(4)水和盐是同步被吸收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又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叫重吸收。由于该调节既有“兴奋”又有“分泌”,其调节方式应是神经—体液调节。(2)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糖平衡进行调节。(3)醛固酮有保钠泌钾的作用。(4)水的吸收是被动运输;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答案:(1)抗利尿激素重吸收神经—体液(2)血糖平衡(3)Na+(4)不是。水的吸收属于被动运输;而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1.(2012·桂林十八中高二检测)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解析:选A。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尿量增多,然后恢复正常。2.一个成年人每24小时从外界吸收2200mL的水,但是每天的排出量为2500mL,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成年人的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导致体内的水分进出失衡B.该成年人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肾小管、集合管无法充分重吸收水C.只要从外界多饮入300mL的水,即可保持平衡D.该成年人体内的水分进出是平衡的,因为体内物质代谢中也产生水解析:选D。成年人吸收的水有一部分可能来自物质代谢,该成年人体内的水分进出是平衡的。3.比较人体内K+与Na+的排出特点,K+的不同之处是()A.多吃多排B.少吃不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解析:选D。人体对Na+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人体对K+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4.(2011·高考北京卷)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选A。过量饮水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降低,进而导致细胞因吸水过多而肿胀。静脉滴注高浓度的NaCl溶液,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可有效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使症状缓解。5.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部位分别是()①下丘脑②垂体后叶③肾上腺④肾小管和集合管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选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吸收。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6.下列关于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下降时,引起口渴B.细胞内液钾离子高于正常值时,细胞失水C.机体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减少D.“尿崩症”患者体内缺乏抗利尿激素解析:选D。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A项错误。细胞内液钾离子高于正常值时,细胞吸水达到平衡,B项错误。机体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增加,C项错误。“尿崩症”患者体内缺乏抗利尿激素,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7.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集合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集合管抗利尿激素解析:选C。图中A为抗利尿激素,作用在B肾小管、集合管上,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血浆渗透压下降。C为渴觉中枢,引起口渴感觉,主动饮水。8.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脏重吸收作用的调节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含量变化曲线依次是()A.④③B.①④C.②③D.①②解析:选D。食物较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先增多,当渗透压恢复正常时又减少;醛固酮有吸Na+排K+的作用,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醛固酮的量先减少,当渗透压趋向恢复正常时又增加,故选D。9.在肾小管分泌钾的能力增强时()A.尿量增加,醛固酮分泌减少B.尿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C.尿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D.尿量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解析:选B。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吸收和钾的分泌,所以在肾小管泌钾能力增强时,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对钠的重吸收增加,也吸收了大量水分,所以尿量减少。10.排水和排盐的关系是()A.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伴随着排水B.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C.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伴随着排水D.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解析:选C。细胞外液渗透压很低时,只排出水,不排盐。但是盐必须溶于水才能排出,所以排盐伴随着排水。11.下面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通过神经调节而产生渴觉B.肾小管和集合管只能重吸收K+,而不能分泌K+C.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受醛固酮调节D.K+不仅能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还能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解析:选B。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另一部分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肾小管和集合管在醛固酮的作用下增加对K+的分泌量,增加对Na+的吸收量。K+不仅能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还能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12.正常情况下,由尿排出的K+大约是肾小球滤过的K+量的1/10,当给人大量钾盐时,尿中K+排出量可超过由肾小球滤过的K+的量。这一事实说明()A.肾脏排出K+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B.K+的分泌和重吸收既可能是主动过程,也可能是被动过程C.肾小管和集合管既能重吸收K+,又有分泌K+的能力D.K+的分泌和Na+的重吸收相关联,都受醛固酮的促进解析:选C。由题干信息知道,肾小管和集合管既能重吸收K+,又有分泌K+的能力。13.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K+的含量能够维持相对稳定。(1)尝试构建人体内K+的动态平衡模型(①在图形框中用箭头表示②不考虑血细胞、血管壁细胞等特殊细胞)。(2)消化道中K+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3)K+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其排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解析:K+的来源主要是食物,排出途径主要是肾脏,还有的随汗液和粪便排出。K+平衡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答案:(1)如图(2)主动运输(3)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14.(2010·高考上海卷改编)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A、B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时,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2)写出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A的调节效应是________A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中广泛存在,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观察图解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释放有关,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是在下丘脑,而释放是由垂体完成的。(2)在38℃环境温度时,人体会大量出汗,从而流失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了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合成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强,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引起渴觉,增加机体摄水量。(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反馈性引起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答案:(1)下丘脑垂体(2)此时出汗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使其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3)抑制(负反馈)维持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维持内环境/系统/机体的相对稳定)15.(创新探究)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兔水盐代谢调节的实验,以下为实验报告,请予以完善。解析:给甲、乙、丙三组兔分别注入1.5%NaCl溶液、0.9%NaCl溶液和蒸馏水。丙、乙、甲三组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依次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所受的刺激依次升高,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依次增多,肾小管、集合管等对原尿中的水重吸收的量依次增多。所以丙、乙、甲三组兔尿量依次减少。答案:(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