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中世纪史王亚平赵文君第一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名词解释:日耳曼人:包括苏维汇人,汪达尔人,萨克森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伦巴德人等等,这些民族处于罗马帝国的北方,从公元3世纪开始到6世纪结束,日耳曼人为主的“民族大迁徙”改变了西欧的民族结构,社会结构,并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高卢战记》:是由罗马的凯撒根据在高卢地区作战经历,写的反映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生活状况和社会制度的著作。凯撒记载的日耳曼人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从事畜牧和狩猎。土地是氏族公有财产,农业经营还带有原始流动性质。氏族事务平时由长老管理,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只有在战时才推选一个临时性的军事首领。《日耳曼尼亚志》: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于公元98年著的一本关于公元1世纪末期古日耳曼人社会经济情况的历史学著作。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中,详细描述了古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物质文化生活。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中较落后的一支民族,公元3世纪时形成两个集团:萨利克人和里普阿尔人。1—3世纪氏族公社制度开始解体,3—5世纪军事组织日益强大,5世纪末,萨利克人在首领克洛维领导下,在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在高卢建立的早期封建王国。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创立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751年宫相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国力强盛,800年在罗马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加洛林帝国。843年,查理大帝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三分,从而形成近代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雏形。870年《墨尔森条约》,帝国两分,而后逐渐形成德意志和法兰西两国。克洛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开创者。481年建立法兰克王国。486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正式创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率三千亲兵皈依天主教,在罗马教会支持下,不断征战扩大领土。克洛维在位期间曾经以拉丁文编成《萨利克法典》。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481~751)。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为墨洛温王朝。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标志着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正式创立。王朝后期,宫相势力日盛。751年,宫相丕平取代墨洛温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习惯法汇编。507~511年克洛维统治末期编纂并颁布。克洛维死后陆续有所增补。反映了当时日耳曼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内容是刑法,法典维护贵族利益,最重要的是宣布女子不得继承土地,到法兰西王国时一直被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的证据。查理马特:查理马特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依靠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统一法兰克王国各地区,镇压地方大贵族叛乱。实行军事采邑制改革,组建骑兵队,打败阿拉伯人进攻。采邑制的实行,促进自由农民农奴化和封建等级制形成,查理马特改革: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为抵御外族入侵而推行的一次改革。主要内容: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实行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一支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通过这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帝国。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西欧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采邑制:查理马特改革时实行的土地分封制度。查理马特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采邑不能世袭,死后要归还给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法兰克王国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矮子丕平:法兰克王国宫相,加洛林王朝创建者,是查理马特的儿子。他任宫相期间,内外征战,大权独揽,实为无冕之王。751年,在教皇帮助下,丕平废黜墨洛温王朝的国王,自立为王建立加洛林王朝。756年,丕平为报答教皇,将意大利中部自拉文那至罗马一带土地献给教皇,奠定教皇国基础,即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法兰克王国第二个王朝。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废黜墨洛温王朝国王,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768~814),加洛林王朝势力达到鼎盛。在此期间完成了法兰克封建化过程。800年查理在罗马加冕称帝。814查理大帝死后,加洛林帝国分裂。843年查理大帝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三分,形成后来德、意、法三国雏形。870年《墨尔森条约》,帝国两分,分别形成后来德意志和法兰西,加洛林王朝统治逐渐灭亡。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与罗马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应罗马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罗马教皇管辖,这就是教会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丕平献土开始了西欧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的结盟,是君权神授理论第一次实践,巩固了加洛林王朝的地位。君士坦丁赠礼:八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该文件称: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为感谢罗马主教希尔维斯特治好他的麻风病,于324年将罗马和罗马帝国西部的统治权赠给希尔维斯特以及其后历任罗马教皇,自己迁到君士坦丁堡。罗马教会以此为依据,与拜占庭帝国皇帝及大牧首进行有力斗争,导致西欧天主教会独立和教皇权威强大。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考证这一文件系罗马天主教会的伪造。查理大帝:查理原为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他继位后四处征战,建立与昔日西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后世遂称查理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查理大帝文武双全,政治上实行政教二元政治体制,经济上进一步实行采邑制,注重对文化教育发展,产生“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大帝对后来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是中世纪封建君主的典范,被后世尊为“欧洲之父”。查理帝国: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建立的帝国。查理在位期间,率领封建主四处征战,建立起一个与昔日西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形成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形。加洛林文艺复兴:9世纪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文化复兴运动。查理大帝重视文化教育,建立宫廷学校;恢复古典时代的“七艺”,即天文、修辞、文法、逻辑、音乐、几何、数学;规范拉丁语,以加洛林小楷字体拉丁文为官方文字。加洛林文化复兴使得拉丁文成为西欧的官方语言,促进了西欧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凡尔登条约》: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三个孙子在凡尔登订立的条约。查理大帝死后,帝国趋于解体,查理大帝三个孙子为争夺地位进行混战。843年,三人订立《凡尔登条约》,长子罗退尔承袭皇帝称号,分得帝国中部地区称中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分得帝国西部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路易分得帝国东部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该条约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近代德国、法国、意大利版图基础。《墨尔森条约》:870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和西法兰克王国国王秃头查理在墨尔森订立的条约。该条约瓜分了中法兰克王国国王罗退尔的领地,查理帝国彻底不复存在。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德意志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国家各封建主间的政治关系。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以采邑制为基础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封臣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联系,一旦缔结双方不得随意解除。这种制度还有规范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制促进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发展,但这种以个人联合的政体模式也会导致封建割据。封建庄园制:9—13世纪西欧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庄园领主采用劳役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庄园土地主要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农份地。领主对庄园农奴具有超经济的强制,体现在领主拥有司法审判权等特恩权。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量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封建庄园制逐渐解体。委身制:法兰克王国封建化过程中,对自由小农求得封建主庇护行为的称谓。自由小农为摆脱困境,被迫投身于大封建主门下,求其庇护,因而丧失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逐渐沦为封建依附农民。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也采取委身制,终身为大封建主服务,任其处理。自由地:法兰克自由农民私有土地制的称谓。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后,分给自由农民的耕地不再重新分配,承认各家族对耕种份地的世袭占有权,以后又允许转让,出卖和交换,占有权变成私有权。土地变成了自由地,从而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制: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劳动的诸多习惯,法律或许多制度的总称。农奴在经济上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结婚要缴纳结婚税,没有财产权,死后要缴纳“死手捐”(财产税),领主还可以随时按需要向农奴勒索钱物。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发展,农奴制在14,15世纪逐渐走向消亡。特恩权:中世纪早期,西欧封建领主开始在自己庄园内拥有的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如可以对庄园进行行政管理,可设立庄园法庭行使司法审判权,庄园所有收入归领主所有等。国王官吏未经封建主允许不得进入庄园,国王不得干涉这些权利。后来,国王颁布特许令,承认这些权力合法性,史称“特恩权”。特恩权反映庄园制经济具有超经济强制,加速封建割据局面形成。两圃制和三圃制:是耕地分区轮作法,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国家。两圃制耕地通常分为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保地力,作物也实行轮种。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两圃制逐渐被三圃制取代,三圃制亦称为三区轮作。耕地分三块,每年一块休耕,两块分种夏季作物或冬季作物,作物也在各块轮种。由于土地,气候等条件不同,有的地区两圃制和三圃制同时存在。行会:中世纪西欧手工业者的行业组织。城市复兴时期,手工业者为对抗封建势力侵犯,避免新来逃亡农奴竞争,保护本行业共同利益,按行业建立各自的同业团体组织行会。行会保护生产,抑制竞争,保证产品质量,还参与城市管理,保护救济城市弱势群体。在手工业兴起初期,行会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为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后来随着历史发展,行会的桎梏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城市自治运动: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复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因为受到城市领主的干预,发起城市自治运动限制城市领主的各种特权。城市自治运动斗争主要有支持王权获得特许权;向封建主赎买自治权;武装起义三种形式。结果是使城市行会获得司法审判权和税收等权利,行会组成了最初的议会,产生了城市法,代表是科隆城市法,是为最早的人定法。城市议会的产生是欧洲议会制度的萌芽。黑死病:是14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鼠疫,因其症状被当时欧洲人称为黑死病。黑死病先是在中亚地区向西扩散,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1348年在西班牙流行,1349年流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3年传到波罗的海地区国家和俄罗斯。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大减,死亡大约2500万人,占中世纪欧洲人口三分之一,进而导致劳动力急缺,极大地改变欧洲的社会结构。修道院制:修道院制度是基督教会组织另一种组织形态。修道院起源于埃及,后由罗马正统派引进到基督教中,以本尼狄克院规为主旨,规定修道士必须放弃财产,绝对服从修道院院长和坚持集体隐修生活。修道院是西欧拓荒运动的排头兵,促进了世俗生活的基督教化,还保存了古典文化。拓荒运动:又称为垦荒运动,大拓荒运动。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三次经济上大规模土地开垦运动。第一次在6—9世纪,恢复因日耳曼人武装入侵而造成凋敝的农业生产,改变占有土地和经营土地的方式,基督教会和修道院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