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思修课第三章教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锤炼个人品德的自觉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道德的内涵与功能,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时数四、教学内容课程导入: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凭什么感动了中国?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既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也有让人万分痛心的事情,加强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康德曾说:这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爱默生:人人担心自己受骗上当,但当有一天反过来担心自己欺骗别人时,社会就会达到完善的程度。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内涵及其起源1.道德的内涵“道”原初是指人们所走的路,也指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遵循的法则,后来引申为人们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德”即“得”,“德者,得也”。人们遵循“道”,就会“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2总之,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就是学术界对道德内涵的一个基本概括。道德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四大领域。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个人品德是指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2.道德的起源几种错误观点:(1)“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量的规定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2)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3)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动物之3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以上观点的缺陷: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第二,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规约。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5)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产生的条件主要有:①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②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③统一: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讨论: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二)道德的本质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主要功能有两个:1.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指人们借助于道德观念等能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选择正确的4道德行为,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案例:一年轻人发现自行车丢失,一怒之下偷了别人的新车,跑回家,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只见一位20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车棚,问了几句,还了钱包,那女孩说“我的车被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2元,我坐车回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偷车人脸一红,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偷车人为什么脸红?反映了道德的什么功能?2.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道德调节常与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共同发挥调节作用。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讲述任长霞的案例。(二)道德的社会作用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的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全部有赖于此。只有按道德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爱因斯坦道德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作用上,这种作用可以从历史的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来考察。从横向关系上讲,道德的作用体现在现实的社会中。历史上“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有过激烈的争论。“道德万能论”认为道德决定社会进步与倒退、稳定与动乱、持续与更替、兴起与灭亡、幸福与灾祸,即道德决定一切。“道德无用论”则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中国古代的法家就坚决反对用道德来治国,而是坚持用严格的法来约束人们。“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都是错误的。从纵向关系来看,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道德的作用,是与决定它的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直接联系着的。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5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三、道德的历史发展道德像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迄今为止,道德主要有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部分先进分子还力行着共产主义的道德。各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和人群有不同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占统治地位。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其发展与进步日益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思考题:1.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怎样产生的?2.如何认识道德的两个主要功能?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课程导入:德国启蒙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新论》中写道:“我们以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事之道更为进步的民族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华民族了,它竟使我们觉醒了。”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儒家所推崇的“修齐治平”,去其封建性糟粕,在当前仍有指导意义。(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能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动力量。例如:中国革6命道德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整体主义具体引申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国家统一。中国人特别重视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国古代的民族统一思想萌芽于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到了奴隶社会,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天之下都是他的统治范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人眼里,所有的自然地域都是天子的管辖范围,不能存在也不允许存在分裂的状态。这是中国人重视国家统一的理念基础。(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最先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孔子:“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的目的。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的最7大快乐。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墨子的“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古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青年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他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仁”这一最高的道德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