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分类趋势摘要: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是土壤分类学日益计量化与科学化。上壤分类是根据土壤发生所表现的特性和特征对土壤类型进行科学的区分。它主要为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服务。它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工具。因此,土壤分类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分类正处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研究世界土壤分类的经验,对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甚至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反过来我国的土壤分类又可对国际土壤分类有所贡献。关键词:土壤分类趋势定性定量1、土壤分类的研究背景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1]。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的基础。回顾土壤分类的历史进程,是以发生学分类发展到形态学分类,以至诊断学分类,目前正向定量分类方向发展。而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分类指标的逐步建立、完善、标准化和量值化。事实上,凡是科学的分类都应该有一定数值资料为依据,并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得出合乎逻辑的、各分类个体间系统关系的价值评价,都应当是定量分类[2]。2、中国土壤分类进展中国早在4千年前就有了土壤分类方面的文献,《禹贡》、《周礼》、《地圆篇》等古代土壤分类文献从“土宜性”方面进行了实用的土壤分类或技术土壤分类,对征收赋税和开发利用土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真正的土壤自然分类是19世纪末由俄国道库恰耶夫提出的土壤发生和分类学说,从而奠定了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础[3]。我国的现代意义上的土壤分类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我国才开始进行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机构是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另外还有省级地质及土壤研究所、农业肥料试验机构和部分大学农学院的土壤研究室。从1930年到1949年间,中国土壤分类主要受马伯特分类的影响,此分类系统由1933年到中国的。梭颇带来。而到1950年制订“中国土壤分类表”时,我国土壤分类工作又受到苏联的影响,因此,该分类表是美、苏分类系统的混合体。1950年到1960年。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前苏联的土壤地理发生学观点,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开展了以土壤利用和规划为中心内容的的土壤,提出了土壤分类的五级制(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2)拟定了土壤分类系统表(1954),建立了以土类为主的土壤分类体系,拟定了褐土、草甸土、暗棕壤等土壤,并明确划分白浆土、红壤、砖红壤等20个土类。(3)运用土壤地带性学说阐明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当时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对前苏联的分类中某些土类进行了生搬硬套,如冰沼土和灰壤土,而抛弃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水稻土。1960年到1980年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划分在这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土壤分类工作的主要成果有:(1)分别于1958年和1978年开始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工作。这两次土壤普查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并且有大量群众参与,总结了群众对土壤认识和利用的大量经验。(2)1978年出版了“中国土壤”(第一版)。(3)1978年提出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其中采用了六级分类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这个草案是在当年5月召开的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会暨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会议上提出的。会议对我国的土壤分类进行了学术交流,重要的是介绍了西欧、苏美的土壤分类的发展近况。这一点对于我国发展系统分类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也与当时思想界的拨乱反正的潮流相一致。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于普及土壤科学知识、总结群众积累的土壤知识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由于过于强调群众的作用,而使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与国际水平差距拉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从198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先后与30多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合作,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研究,先后提出了199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5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和200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3版)。该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既与国际接轨又充分体现我国特色。除有分类原则、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和分类系统外,还有一个检索系统,每一种土壤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找到所属的分类位置,也只能找到一个位置。该分类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提出:(1)人为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相应建立了人为土的分类体系;(2)干旱表层作为划分干旱土的依据,弥补了国外以干旱土壤水分状况划分干旱土的不足,而寒性干旱土分类的研究填补了国际干旱土分类的空白;(3)根据低活性富铁层和铁铝曾分别划分出富铁土和铁铝土;(4)创立了暗沃表层和均腐质特性为诊断依据的均腐土纲。充分反映了我国大面积农牧交错带土壤的基本特性。3、国外土壤分类进展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形态着眼的,古希腊矛古罗马的土壤分类如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上壤分类也如此。如《禹贡》将九州上壤分为自壤、黑坟、赤埴、青黎、黄壤和滨海广斥等。这种分类来源于生产实践,又为当时的生产服务,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这种分类只能是直观的或经验性的朴素分类。它在中外土壤学历史上都持续了儿千年。直至18世纪中叶,A.DThaer根据土壤的个别性质如质地,划分出粘土到砂土的六个级别;F.A.Fellow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划分出不同成因的风化残积士和不同质地的冲识上等;其后,F.V.Riohthofen将上壤划分为洪积、海积、冰积、风积等成因类型。这些分类也是着重于个别的属性。直到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才注意到上壤是随成土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自然地带分布着不同的土壤。,这种把土壤看作发生发展的观点,被称作土壤发生学派,根据这一观点B.B道库恰耶夫(1900)提出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和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等一系列土类名称。这一分类本世纪初在国际上包括美国三十年代的分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使上壤分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美国土壤分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美国于1903苹正式开始用上系作为制图单元,在道库恰耶夫学说的影响下,Marb吐(1935)提出了土系和大土类并列的上壤分类系统,其后美国农业部(1938),J.Thorp和Smith(1949)进行了修改,更突出了地带性学说。美国系统分类Taxonomy)是从1951年开始着手的,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试验修改,然后于1960年提出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一书。这一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系统,确定了土系到土类间各级分类的定量指标,增加了上壤湿度、温度和质地级别等分类指标,引用单个土体(Podon)作为采样单位,并用拼缀法命名上壤以别于以前的土壤名称。系统分类无疑在土壤定量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在一世界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到1980年为止,已有32个国家采用了这一分类,虽然各国上壤学家对此仍持有不同的意见,各国也有自己的上壤分类,但在各种土壤科学的会议上,上壤系统分类不期而然地成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共同语言。不仅如此,由于定量的诊断的系统分类出现,对整个世界的土壤分类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从六十年代起,开始了一个相互渗透的时期。西欧几个土壤分类是以形态发生为特点。这一学派是在农业地质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分类的立足点是按土壤发生形态的变化,即AC、A(B)C、ABC演化进行分类的。西欧学派的特点是重视水分状况和有机质分解的特点。D.Sigmond(1938)在上纲一级将土壤分为有机、矿质和有机矿质土。K.lbiena(1953)首先将土壤分为陆上、水成、半水成上纲,然后再按有机质积累分解划分。M。。konhausen(1962)将上壤分为陆上、半陆上、水下和泥炭土壤门,再将陆上土划分为未成土、AC土、草原上、粘盘土、棕壤、灰壤……等土纲。其他诸国土壤分类研究影响较小,就不再赘述。尤其美国土壤分类的影响很大,遍及世界。4、世界土壤分类的研究趋势(1)形态发生一诊断发生分类美国系统分类学派虽起始于六十年代,但在世界上的影响直到七十年代才显示出来。1956年,英国土壤学家B.W.Avery在第六次国际土壤学会上所介绍的分类具有明显的形态发生学观点;在美国分类的影响下,1973年B.W.Avery提出了一个新的土壤分类系统,经两次修改后,最近才正式发表(Avery.B,W1980)。不同于美国,该分类在命名上用自己习惯的土壤名称,分类系统共分四级,即土纲(主要土类)、土类、亚类和土系。该系统包括10个土纲、41个土类和116个亚类。上纲根据关键诊断层类型划分,土类根据诊断特征、成土物质类型或次要诊断层划分,亚类大部分根据反映次要成土作用的诊断特性、诊断层、土层或其它特性划分。但不管怎样,这一分类仍非常重视潜育土在分类中的位置。10个土纲中,涉及潜育土的有原始潜育土、地表水潜育土,地下水潜育土和泥炭土等。与之类似的还有法国的土壤分类。(2)地理发生一诊断发生分类苏联地理发生学派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派,面对着世界土壤分类的形势变化。他们认为“苏联土壤学家要在这方面为保持和扩大苏联土壤学在世界上的思想影响而坚持斗争”。因此,近年来苏联地理发生分类有一些变化,但变化不大。这种趋势也影响到如匈牙利等邻国。然而,六十年代全盘采用苏联分类的罗马尼亚,在七十年代则采用了诊断发生分类的原则。罗马尼亚土壤学家Chirita和Conea(1974)接受了美国诊断层和诊断特征的概念,但加以ABC化,并作了补充修改。同时把水成上和盐成上提高到土纲一级,命名上保持着地理发生的一系列名称如,灰壤、棕壤、栗钙上和黑钙土等,不用拼缀法。土壤分类共八级,其中高级单元三级(上纲、土类和亚类),低级单元四级(亚型、土族、土种和变种)。亚型是承前启下,反映土壤生物气候相的单元。设了反映气候相的并与生产紧密联系的土族。(3)A、B、C定量一诊断发生分类苏联的形态发生地球化学学派以ABC系统为基础赋以特定的含义,然后顺序编号,划分出26个A层,20个B层和14个C层。由此组成各种各样的土壤类型。虽然它并没有应用美国诊断层的概念和内容,但这也是向定量分类方面努力的一种尝试。美国系统分类的发表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作为五十年代三大学派之一的苏联土壤分类变化较小,作为西欧形态发生的主要支柱的西德土壤分类也没有多大变化。一些国家则同时有几个分类,如澳大利亚、日本。在日本有用Marbut分类,也有用苏联分类,但日本的水稻土分类比较详细,在国际上很有影响。有一些土壤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的国家则国际上流行什么分类,就应用什么分类。就整个来说,美国上壤分类像一股冲击波一样影响着世界上不同的分类学派。出现了英国、罗马尼亚和加拿大这样新的土壤分类系统。但是,各国研究美国系统分类的重点在于诊断层概念和定量化,所以在各自的系统中仍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如上述英国、罗马尼亚和加拿大等的分类。目前国际上土壤分类的趋势是:1)接受诊断层分类的愈来愈多;2)对本国所特有土壤类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3)大部分国家在土壤命名上保持自己的传统和习惯。而土壤分类的定量化方向是不可逆转的[5]。参考文献[1]龚子同等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中国科学基金,第5期[2]陈培珠王芳著.土壤分类的指标化及数值分类的推动作用.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3]徐咏文等著.浅析中国土壤分类的发生与现状.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200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