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铁幕演讲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对苏联的扩张,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2、杜鲁门主义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内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是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3、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6月解散。其建立是苏东国家在战略上和经济上互助的结果,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多边合作的基础,促成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这个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集团,成员国的发展受制于苏联计划经济,是冷战的产物,标志着两个对立经济集团的形成。5、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是第一次美苏冷战的高潮。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在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6、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7、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他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前任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共和国前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和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1953年,卡斯特罗领导发动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1955年,他流亡美国、墨西哥,在墨期间筹划“七·二六运动”。卡斯特罗1956年回到古巴,创建起义军和根据地。1959年1月,他率领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出任政府总理(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卡斯特罗1962年起担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8、赫鲁晓夫曾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任苏共中央书记,后任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霸权主义的路线和政策。1964年10月苏联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9、肯尼迪对策肯尼迪所谓的“新边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就是要利用美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边疆”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政府投入。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还提出了反经济衰退计划,并且促成国会拨款4亿美元去帮助国内的贫困地区。在住房和城市建设方面,肯尼迪政府也尽力投入资金予以改善。这一系列“新边疆”政策的措施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增,推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亦成为肯尼迪政府的经济纲领。肯尼迪的“和平战略”1961年1月,肯尼迪入主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当时,国际形势与战后初期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苏分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西欧国家要求更大的独立自主。肯尼迪总统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和平战略”。肯尼迪“和平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与苏联既争夺又勾结,在与苏联领导人进行会晤的同时,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歧,进行分化拉拢,搞“和平演变”。2、对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则采取援助和“攀亲戚”等手段,进行渗透扩张,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3、改“大规模报复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然而,肯尼迪政府的新战略未能改变美国霸权地位继续下降的局面。10、苏曼计划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兴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11、巴黎条约《巴黎条约》即《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0年6月至1951年4月,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经过长期谈判,签订了该条约,主要涉及超国家机构的权限问题、煤炭补贴问题、法德间的问题等。六国希望通过此条约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及某种超过家的权力机构,以逐步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该条约明确规定,联营的目的是在六国间建立起取消关税、商品数量限制和技术性歧视措施的煤钢共同市场,以此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12、莫内——欧洲联合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总设计师”,享有“欧洲之父”的美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莫内的呼吁和奔走努力下,欧洲的政治一体化才取得了一定进展。让·莫内一生抱就欧洲统一的坚定理想,他大部分时间奔走于欧美政治舞台的背后,不象一些国家元首那么名声显赫,其思想和成就鲜为人知。只是到了他晚年和他去世后,随着欧共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欧盟成立后所发生的重大国际影响,莫内关于欧洲联合的思想和他对欧洲统一所做的杰出贡献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13、马约欧共体成员国1991年12月9日至12日在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第46届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马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二是将成员国之间在外交事务上的政治合作机制提升为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三是建立成员国之间在司法与民政事务方面的合作机制。《马约》将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它的签订在欧洲一体化历史上开辟了新纪元。它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欧共体成员国不仅把经济决策主权,而且把相当部分的政治主权让渡给了超国家的共同体,使得欧洲联合向纵深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4、罗马条约1957年3月,法、德、意、荷、比、卢六国代表在罗马签署了“关于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政府间会议最后文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文件,总称《罗马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飞跃,建立六国关税同盟、组建农产品共同市场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实现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实行共同的原则和经济政策等是其主要内容,并实现政治上的联合。15、八一九事件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高级官员企图废除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兼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变。政变领导人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苏联国防理事会副主席等,均为苏联共产党内的强硬派成员。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激进,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将中央权力过大地分散给与了众共和国政府。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戈尔巴乔夫其后恢复权力。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16、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有效期50年。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对顶,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受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与援助实际上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17、关贸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低阶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基石,凡是会员国必须接受不能差别对待)、国民待遇原则、取消高关税原则、磋商原则。18、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19、麦卡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