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冰*K绪论一、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由语言和符号构成的全部世界。物质生产文化: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成果,包括加工制造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精神心理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形态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社会心理文化指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社会形态下长期形成的集体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制度文化: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各种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等。行为文化: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包括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节庆典礼等。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文化,包括精神心理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文化:囊括历史上存在过的全部精神和物质的人类遗产,通常是指一种客观存在,强调的是历史客观性。文明:通常是就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而言,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进步程度,它的对立面是蒙昧、野蛮。有时又指:人类有文字以来的历史状态。结论:●先有文化,后有文明,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在某些领域内,文化和文明有时是通用的。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世界文化就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所组成的人类文化系统。世界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三、文化的类型1、从社会经济性质划分,可以分为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和工商文化。游牧文化是指以游牧为经济基础的社会文化体系,又称为“马背上的文化”。其特点是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流动性大,具有剽悍、勇猛、豪爽好斗的民族性格特征。农业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自然文化,它是人类封建时代的基础性文化。特点是分散、软弱、自给自足、各自为政。工商文化是以工业和商业为经济基础的社会文化体系。现代工商文化始于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至今仍是人类文明的主导性力量,它最大的特征是富于创造性,富于变化。2、从地理特征方面划分,可以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岛国文化。大陆文化是以内陆生活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它的文化品格是内向的、稳定的,历史发展方式是渐进的、舒缓的,生存力是顽强的、巨大的。海洋文化是指依靠海洋生存、以海洋为通道的文化类型。其特点是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多,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大,富有吸纳性、多元性和多变性。它所造就的人文性格是外向、阳刚的。岛国文化介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间,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特征,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独立性,又对外部有很大的依赖性。3、从不同的宗教形态上划分,可以分为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宗教文化的区分是以它们的信仰来界定的:基督教信仰耶稣救世主,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佛教信佛,等等。不同的信仰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信念、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传统。四、世界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1、原始文化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一,它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它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有利于文化的延续与沉淀。第三,它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使原始人增长了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第四,它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分布区域的扩大,形成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对抗,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并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图腾崇拜:崇拜某种动物或植物,将其作为群体的名称,相信其为群体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崇拜某种自然物或自然力,如土地、太阳、月亮等。巫术、占卜、萨满教等2、上古文化时间:公元前3500年左右至公元5世纪特点:第一,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埃及、南亚的印度、东亚的中国以及古希腊、罗马等地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人类文化,并且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古代世界七大文明奇迹:空中花园、金字塔、宙斯神像、亚历山大里亚灯塔、太阳神像、阿苔弥斯神殿、摩索拉斯国王陵墓)(新世界七大奇迹:中国万里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印度泰姬陵)第二,神话和宗教活动的兴盛。宗教神话的兴盛对上古文化的影响:★祭祀活动的频繁和庙宇文化的繁荣★祭司权威与君权神授的形成★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神话和宗教色彩★医学、天文学、几何学甚至文字的发明都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第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早期冲突与融合。上古时期两次大规模的蛮族入侵:◆第一次:时间:约始于公元前18世纪入侵者:印欧语系的游牧民影响:(1)导致许多原生型古文明灭亡;(2)促成了巴比伦、希腊古典文明的兴起和印度文明的更新。◆第二次:时间:约始于公元前2世纪入侵者:中国北部的匈奴人影响:(1)促成了秦汉帝国、萨珊王朝、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印度笈多王朝的衰落;(2)促进了一批封建大帝国的建立。3、中古文化时间:公元5世纪前后至14、15世纪特点:第一,各地区、国家和民族内部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南亚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欧洲基督教文化等几大文化圈或文化体系。第二,从世界文化的主流来看,这一时期的主导文化类型是宗教文化。第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4、近代文化时间:15、16世纪至19世纪特点:第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第二,东方文化的殖民化和西方对东方优势的逐步形成。第三,这一时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高峰时期。5、现代文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特点:第一,资本主义文化日益暴露出内在的矛盾与危机,理性主义受到怀疑,非理性主义思潮风行。第二,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起。第三,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趋势。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概况苏美尔城市国家(前五、四千年至前三千年)阿卡德王国(前2371-前2230)库提人的国家(前2230-前2150)乌鲁克人的国家(前2150-前2113)乌尔第三王朝(前2113-前2006)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前729)亚述帝国(前729-前605)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8)波斯(前538-前330)希腊(前330至前1世纪)二、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1、楔形文字2、建筑:空中花园(架空花园、悬空花园、悬苑)通天塔(巴贝尔)古代两河流域建筑的主要特点:土坯建筑;建筑形式以梯形和塔庙式著称。3、法律楔形文字法系:乌尔纳木法典、俾拉拉马法典、苏美尔法典、赫梯法典、中亚述法典、汉谟拉比法典4、文学及其他方面的成就《吉尔伽美什》天文学成就:制定太阴历,绘制星象图数学成就:发明六十进位法,但没有零的符号古代埃及文化一、古代埃及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点★埃及人的来源:当地土著+西亚塞姆人=古代埃及人当地土著+阿拉伯人=现代埃及人★古埃及的王朝更替(共31个王朝)早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后期埃及★古埃及文化的特点:留恋过去,崇拜祖先,尊重制度、传统和权威,谋求与自然秩序的一致,相信宇宙不变二、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1、象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字、表音字)2、建筑特点:巧妙、精确、规模宏大(1)金字塔:阶梯式金字塔、角锥式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2)神庙(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方尖碑、狮身羊面像)埃及神庙构成:石像道、塔门、外庭院、大殿、密室。3、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1)天文学:制定太阳历(2)数学★制定了加、减、除法算式,但不知道乘法法则。★计数方法上,采用10进位制,但没有零的符号。★几何学相当发达,已能算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梯形和圆的面积,角锥体、圆柱体、半球的体积,并求得圆周率为3.16。(3)医学一、已有内、外、妇科等之分,医生的专业分工也很细致,能治疗多种疾病。二、木乃伊的制造使埃及人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三、较早知道用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来诊断病情。四、记录了许多药物的治疗性能,并编纂了第一部《药物录》。五、古埃及人发明了美容术。古代希伯来文化(犹太文化)一、犹太教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亚伯拉罕时代“亚伯拉罕之约”2、创立阶段--摩西时代“雅各与天神摔跤”“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摩西十诫3、形成阶段所罗门耶路撒冷(三大宗教圣地)哭墙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教的影响:●犹太教一神观念的强化●弥赛亚思想的出现二、犹太教的经典与教义塔纳赫、塔木德、米德拉什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思想:★一神观★契约观★救世主思想★神选思想三、犹太教的习俗与节日犹太教的主要习俗:可食(饮食禁忌)、守安息日犹太教的主要节日:赎罪日犹太教三大朝圣节日:逾越节、五旬节(七七节、收获节)、住棚节(收藏节、结庐节)古代印度文化一、古代印度的历史概况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二、种姓制度贱民阿丘得、第五种姓、哈里真、表列种姓、外部种姓、受压迫种姓2、种姓制度的特点饮食方面:只能吃本种姓或高于自己的种姓的人做的食物婚姻方面:实行内婚制;允许“顺婚”,禁止“逆婚”社会地位和权利方面:婆罗门最高,其他依次下降职业方面:各有高低贵贱之分,且职业世袭3、种姓制度的危害与废除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经济上,不利于印度的经济发展社会问题上,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如懒惰和宿命论思想的产生,嫁妆的泛滥,童婚的盛行,妇女地位的低下,寡妇殉葬和禁止再婚,身体、智力发展滞后等三、婆罗门教1、婆罗门教的产生雅利安原始宗教+印度本地信仰→吠陀教→婆罗门教2、婆罗门教的经典与教义经典:《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教义:关于“梵”的学说、业报轮回说四、佛教1、佛教的产生与发展释迦牟尼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3、佛教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佛教时期(或早期佛教时期)时间: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至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建立时期特点:佛教初创,基本教义形成◆第二阶段:部派佛教时期时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特点:(1)佛教的分裂(2)佛教的大发展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积极扶持佛教,大力弘扬佛法,把佛教定为国教,并派高僧到周边国家传教,使佛教越出印度国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举行佛教第三次大集结,议定了佛教经典,使佛教的经、律、论三类经典基本齐备■在印度广建舍利塔,普及佛教,使人们对佛教有感观认识◆第三阶段:大乘佛教时期时间:公元1世纪至7世纪特点:大乘佛教的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第四阶段:密教时期(或金刚乘阶段)时间:公元7世纪以后特点:(1)在修行方法上形成了一套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和仪轨,宣扬口诵真言咒语(密语)、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呼应,控制精神和官能,可以“即身正佛”(2)佛教的衰落4、佛教的对外传播南传:小乘佛教(锡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北传:大乘佛教(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五、建筑与雕塑(一)石窟艺术印度石窟的样式有两种:一类称为“支提”,即礼拜窟;(阿旃陀石窟)另一类叫“毗诃罗”,即僧舍窟。《持莲花菩萨》《船形壁画》(二)雕塑1、犍陀罗艺术;佛教艺术的专有名词,主要指贵霜时期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佛教艺术而言。犍陀罗艺术的特点: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2、秣菟罗艺术秣菟罗造像的特点:印度本土文化传统浓厚,雕像大衣较犍陀罗造像薄透,躯体突显,衣纹常见有隆起的楞状上加刻阴线。3、笈多艺术:指公元4世纪至7世纪笈多王朝的雕塑,是印度佛教雕塑艺术的巅峰。笈多艺术的特点:面容方面:佛陀螺发右旋,肉髻高圆,两眉之间有白毫,眉毛修长高挑,大眼睑微睁低敛,鼻梁修长挺拔,上嘴唇较薄,下嘴唇梢厚,呈典型的印度美男子形象,表情端庄静寂,有超脱典雅之美。服饰方面:着通肩式大衣,极为薄透,大衣好像湿衣状紧贴躯干,使人体充分显现。这种艺术手法被称作“湿衣法”。衣纹走向呈U形,在胸前呈半同心圆形,极富装饰性。衣纹的断面是圆绳状的,全身衣纹线的分布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萨尔那特样式特点:其一,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