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列举。1、二战摧毁的欧洲三大帝国: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第二帝国(霍亨索伦王朝)。2、20世纪初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伊朗1905年革命、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青年土耳其革命、中国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3、雅尔塔体制确立的标志: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4、二战中同盟国几个巨头的三次会晤: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8月2日)。5、一战后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的条约: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与保加利亚《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与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1923年7月24日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洛桑条约》。6、苏联早期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联邦。二、名词解释。1、十四点计划: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2、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3、《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缅旬战役问题和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发表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作出了公正合理的决议。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郑重宣布将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4、“二二六”政变: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后,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国内政局愈加动荡不安。围绕内政和外交上的政策方针,日本政府和军部的对立日趋激化。而在军部内部,也分裂出更为激进的皇道派和较为持重的统制派。1936年2月26日凌晨,皇道派青年军官在新财阀的支持下率领1400多名驻京部队发动叛乱,杀死内大臣、藏相、教育总监,要求解散议会,建立皇道派控制的内阁。统制派以“肃军”为名镇压了政变。二二六政变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确立了统治地位。5、柯立芝繁荣:一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基本处于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因而,史称为“柯立芝繁荣”。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柯立芝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传统工业部门一直处于停滞或衰退状态;美国资本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20年代的美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中等。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机。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双方都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一方的集团;条约秘密议定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7、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8、凯末尔改革:凯末尔改革即1919—1923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由凯末尔领导的一系列世俗化改革。政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实行政教分离,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法制方面: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权,颁布宪法及一系列法令。教育方面:扩大世俗教育。文化方面:实行文字改革,扩大土耳其语使用范围,重视土耳其历史,树立土耳其民族主义。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封建思想,尤其是宗教神权思想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控制,在土耳其树立起现代生活观念。从而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为土耳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对苏联的扩张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10、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三、简答。1、冷战的根本原因。答:美苏的战略目标与现实目标的矛盾与差异是根本原因。美的战略目标:“称霸世界”,输出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苏……………:领导民族解放运动,西方称之为“输出革命”。美的现实目标:消化巨大产能获取更大的市场。苏……………:巩固二战成果(领土和势力范围)。他们之间的答案导致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同盟变为冷战。2、凯末尔改革的内容、意义。答:凯末尔改革即1919—1923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由凯末尔领导的一系列世俗化改革。(1)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改革、法制改革、教育改革、文化改革、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经济改革。1)政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实行政教分离,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2)法制方面:撤销宗教基金事务,废除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权,颁布宪法及一系列法令。3)教育方面:扩大世俗教育4)文化方面:实行文字改革,扩大土耳其语使用范围,重视土耳其历史,树立土耳其民族主义5)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破除迷信,提倡科学,采用公元历法,采用姓氏,改换称谓等6)经济方面:采取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的措施。(2)意义:1)凯末尔革命是凯末尔主义的全面实践。2)使土耳其由君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体转变为资产阶级政体,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使土耳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发展。4)使土耳其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5)土耳其化的民族主义引起了少数民族的不满与反抗。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质。答:内容:1)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改变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有化的做法,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一定限度的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发的存在,把已经国有化了的中小企业归还或出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并以租让,租借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3)在商品流通方面,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取缔一切自由贸易,国家垄断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的做法,确认了自由贸易原则。4)工业管理体制上,改变高度集中体制,给地方和企业自主权。5)在分配制度方面,改变战时的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在承认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采用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劳动报酬级差制度。实质: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4、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答: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它属于宗教道德型民主主义。一般来说,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②政治主张: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核心),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③经济思想:“回到手纺车”,提倡手工纺织,振兴印度民族经济,但又抵制西方物质文明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5、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答:第一、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使德国人积郁起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这种民众情绪很容易为极端分子所利用。第三、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无疑给希特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民众希望寻觅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带领他们走出苦难。第四、魏玛共和国因历史原因缺乏强有力的统治基础。第五、德国的左派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第六、希特勒利用上述一切有利条件,蛊惑民众,最终被垄断资产阶级捧上台。第七、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支持。6、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答:特点:经济方面,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政治方面,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评价: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体制是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从长远看,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凋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四、论述。1、分析一战原因、性质、影响。答:原因:1)根本原因: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2)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