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2、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的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3、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4、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以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5、限制价格:是政府保障消费者的利益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不等高于某一价格水平6、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百分率之比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8、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9、无差异曲线: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10、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每收到额外一单位商品X之后要保持满足水平不变而必须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11、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12、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13、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14、边际收入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为条件的。此外,只有当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才递减。15、规模经济: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16、等产量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17、SMC: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18、LAC: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长期中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公式为:LAC=LTC/Q:19、机会成本:在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在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20、隐成本:21、价格歧视:又叫差别定价,指厂商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且这种价格的不同并非为成本不同而造成的22、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2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24、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25、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26、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关系如何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2、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3、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生产的第三阶段的划分及其生产要素投入合理区域分析将生产阶段分为三部分Ⅰ、Ⅱ、Ⅲ,短期其他投入要素都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是变动的。理性的厂商不会在第Ⅲ阶段生产,因为投入生产要素增加,产量却是下降的,是不合理的。第Ⅰ阶段,生产资料投入量增加,产出会成倍增加,说明此种生产资料投入量严重不足,此阶段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只有第Ⅱ阶段投入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是合理的。为什么说实在利润最大化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指每增加件产品获得收益,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件产品增加成本,首先要知道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先递减递增,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产商增加单位产量获得收益大于付出成本,所厂商增加产量有利,总利润会随之增加当厂商增加产量达定程度时边际成本开始增加,增加等于边际收益之前,增加产量都会总利润增加,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每多生产单位获得收益小于成本,多生产多亏损所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总利润大。总利润=单位产品利润*总产量解释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区别逆向选择,就是投保人本身不能购买这个保险,但是他隐瞒了真相,购买了这类保险,以达到骗保的目的---例如大病险。道德风险,就是购买保险时需要考虑到的道德因素。比如给孩子购买保险累积保额不能超过10万;一般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是直系亲属。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异:(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同: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需求曲线一般都是向右下倾斜的,供给曲线一般都是向右上倾斜的,有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其交点都决定价格和产量。证实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于联系1、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这里的“价值判断”,通俗地讲就是对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认定。如果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则为规范经济学;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坏,仅仅是就事论事,那么就是实证经济学。“实证”,就是实例证明。2、解决问题不同。如果解决的是“是什么”问题,则是实证经济学,反之,如果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则为规范经济学。3、是否具有客观性。规范经济学中的意见分歧主要集中于对不同行为的成本收益的价值判断的差异上。正因为如此,其分析结果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而实证经济学是就事论事,所以分析结果是客观的。4、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现实经济分析中,两种方法是经常混合使用的。分析厂商使用那个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其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假定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则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k•Qx+PL•QL=M(1)(2)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企业所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2)式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即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及过程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可获超额利润,若P<SAC则亏损,若P=SAC则有正常利润;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价格大于或等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即P≥SAVC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局限性及调节政策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便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企业家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波动,经济的所有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在这种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众多原因的限制,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外部影响和公共物品。首先,垄断是经济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因为市场竞争的趋势是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社会福利受到损害。以完全垄断的厂商为例。由于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价格也就是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决定了其边际收益曲线低于平均收益。垄断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结果,价格高于边际收益从而高于边际成本。由于价格是社会的边际福利的度量,而厂商的生产成本是社会边际成本的衡量,因而垄断市场缺乏效率。由于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另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不公平,政府经常对垄断进行干预,主要手段是反垄断法和价格与产量管制。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它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非法。对非法行为依法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对垄断的另一项干预措施是价格和数量管制。政府管制可以是价格管制,也可以是价格和数量同时管制。在进行价格管制时,政府通常把价格规定在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需求之处。在进行数量和价格管制时,政府可以采取市场需求与厂商平均成本相等的条件确定政策。此外,政府也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其次,外在性也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外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所造成的部分成本或收益没有由经济行为人所承担或得到。外在性有正的和负的之分。无论是消费的外在性还是市场的外在性,无论是正向外在性还是负向外在性,它们产生的影响是,即使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在性之所以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其主要原因是外部影响导致判断社会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决定私人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出现不一致。为了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政府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政策: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和明确产权的方法。这些政策的基本思想是将外部经济影响内部化。例如,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征税,意味着企业的私人成本增加,以致于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合并企业将使得私人厂商在决策时考虑外在性的影响。明晰产权方案则是通过财产权规定和交易,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外在性的市场化解决方案。第三,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由于这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有权支配或消费这种商品。然而公共物品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