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东方1.在东方出现的四大文明区域(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为代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中国)2.世界古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中美洲的玛雅文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1.王国的更替:1.时间:前3500—31002.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3.特点:小国众多、争夺更替、交往融合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央集权制度3.文字的产生:1、楔形文字(两河流域)产生于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发明、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特色:字形似木楔或钉子)2、《吉尔伽美什》(两河流域)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4.《汉穆拉比法典》1.重要意义: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2.制定原因: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楔形文字的发明。集两河流域法律大成。第2课古代埃及1.建立统一王朝: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法老专制统治3.文字的产生: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发明象形文字(破译:罗塞塔石碑)4.金字塔与来世信:仰象征法老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结晶、古埃及奴隶制的见证第3课古代印度1.印度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1、吠陀时代: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历史2、种姓制度:概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宗教生活均不相同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的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成员的流动二、佛教:1、概况:发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2、佛教产生原因:宗教领域反对种姓制度(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代表世俗统治者的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日益不满)3、佛教的经典:大藏经(三藏经):经藏、律藏、论藏4、佛教的传播(原因):宣扬“众生平等”、“四谛”,易为下层群众接受、统治者的倡导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史诗。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反映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二、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古印第安三大文明消亡的原因:本身文明的局限性(缺乏交流)、欧洲殖民者的入侵、疾病、瘟疫等灾害第5课古代黑非洲1、黑非洲的概念: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2、文明成果:三、古代希腊罗马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1.版图: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艾奥尼亚群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2.古希腊城邦:1.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的结果。2.特征:小国寡民3.形成:公元前6—8世纪4.全盛: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3.雅典民主政治:1.公民主权、轮番而治(陶片放逐法、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辩论)2.贵族政治—梭伦改革(594B.C.首开民主先河)—克利斯提尼改革(508B.C.民主政治确立)—伯里克利(443—429B.C.进入全盛时代)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1.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古希腊城邦制度充分发展的产物、古希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物质保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专业人员)2.成果:1.史诗(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人物:荷马代表作:《荷马史诗》2.戏剧(6—5B.C.):1.喜剧: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代表作:《蜂》2.悲剧: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3.建筑(伯利克里时代):代表:帕特农神庙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4.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人)(欧洲哲学的发源地)5.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代表作:《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欧洲历史的源头)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古罗马历史: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由氏族社会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的阶段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政治:平民地位上升,社会基础扩大,政权稳固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军事: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外交: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1、帝国的建立:恺撒、屋大维2、帝国的繁荣:东抵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3、帝国的衰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第9课罗马法体系1.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和完善:1、形成:习惯法(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养成的共同信守的行为规范或社会规范)《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万民法(公民与非公民)2、完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四、古代伊斯兰世界成分复杂矛盾激化第10课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一、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1.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三藏经)2.基督教: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特点:一神教3.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7世纪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二、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1、背景: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2、概况:创始人:穆罕默德地点:麦加3、阿拉伯国家统一: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国家630年,穆罕默德进军麦加—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三、阿拉伯帝国:1、帝国的建立: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2、帝国的强盛:东起印度洋,南至撒哈拉,北至高加索,横跨亚、非、欧三大洲。750年,阿布.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迁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帝国鼎盛。3、帝国衰亡:时间:9世纪中叶以后原因: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第11课奥斯曼帝国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西突厥一支游牧民族活动于中亚地区二、奥斯曼国家的建立:时间:1299年建立者:奥斯曼一世三、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四、帝国的统治:1.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迅速传播2.巴尔干地区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国际关系复杂化3.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不利)五、中世纪西欧第12课封建制度一、封建制度的产生:1、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结合催生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罗马因素隶农制部分罗马贵族大土地所有者隶农结合统治法兰克征服者上层日耳曼因素氏族制自由农民农奴2、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实质: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影响:经济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庄园(基本特征:农奴劳动、地租剥削)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导致)—封建割据3.克洛维版依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二、中世纪庄园特点:耕作方式:轮作制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阶级关系: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经济性质:大体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社会职能: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衰败:14世纪以后,开始衰败第13课城市的复兴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1.复兴的时间地点:11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2.原因: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土地私有化,生产力发展导致产品富余,形成了商品经济。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处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聚集于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城市的雏形。3.不足之处:1.中世纪城市规模有限2.人口少(平均仅有数千人)3.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4.矛盾: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其主要政治目的是争取自治。主要手段是金钱赎买和武装争斗。二、等级君主制1.发展历程: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王权呈加强之势。13世纪下半叶起等级代表会议(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城市市民组成)2.代表:1265年的英国会议、1302年的法国三级会议。第14课王权与教权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亲密)1.情况:5—11世纪教会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发展壮大与王室结成同盟。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2.代表:丕平献土。丕平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会统治。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与王权各有所得。二、卡诺莎觐见(冲突)1.情况:11世纪起,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涣散。王权与教权冲突时起。教权抵制王权和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务,同时涉足于世俗事务。王权企图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会实力的发展。2.代表:徳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力高四世的主教授职权之争。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国内形势只能俯首屈服,赤足冒雪伫立于城堡外三、阿维尼翁之囚(王权占优)1.情况: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以失败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2.代表: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植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成为法国国王的人质。第15课中世纪的文化一、经院哲学1.概况:其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任务是阐述圣经中的真理。2.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代表作《神学大全》二、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1.概况:1.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的道德标准和追求,多为抒情和叙事诗。2.市民文学:主要为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2.代表:1.骑士文学:《罗兰之歌》2.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三、大学的兴起1.概况:新兴的市民阶级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因此兴起。教会为了更大范围的研究和传播神学。为日后的文学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