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战争概述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为反对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进行的战争。以符合和维护人民群众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特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有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反侵略战争等。为实行阶级压迫或侵略他国实行民族压迫,或争夺势力范围和财富而进行的战争。以违背人民群众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特征,阻碍社会进步。有反革命战争、侵略战争等。2、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又译为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即效益主义,主张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伦理观点。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基本原则是最大幸福原则,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谓“最大多数人”,意指在人们的利益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不损害任何一个人,应该使每个人的情况变好或使一些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在人们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少数人的利益应该服从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做出牺牲。所谓“最大幸福”,意指在行为有利无害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增大利益的总额;在行为利害并存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地使利益增大而损害减少,使利益大于害处,使利益减去害处的净余额为最大。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3、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时间: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参战方: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结果:德国战败。参战方兵力:苏联110万人。伤亡情况: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主要指挥官: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意义:一、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二、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使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三、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之间合作和团结,促进了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四、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4、印度支那战争1945-1975指发生在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的三十年战争,分四个时期:法国时期(1945-1954)日内瓦时期(1954-1965)美国时期(1965-1973)停火时期(1973-1975)涉及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在内的东南亚地区。解决:1954年签署《日内瓦协议》,越南南北分裂范围: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产生原因:1、二战后,法国发动对印度支那的侵略2、美国称霸政策的需要,并把中国视为其亚洲扩张的障碍。3、美国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4、提出“多米诺牌论”印度支那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亚洲印度支那半岛越、老、柬三国以越南战场为主体的两次局部战争,即印支三国抗法战争(1946年至1954年7月)和抗美战争(1961年5月至1973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先后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同时也是印度支那人民反对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1946~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恢复殖民统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亦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抗美战争即越南战争,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5、杜立特空袭发生于1942年4月18日,二战期间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的首次空袭。珍珠港事件四个月之后,杜立特敢死队驾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对东京等日本城市进行了轰炸。杜立特空袭的实施,不仅是对日本违反国际战争准则不宣而战的一次报复,鼓舞了民心,提升了美军士气,为日后民众踊跃报名参军起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空袭本身依然为处于抗战艰难期间的中国军民带来了希望,包括之后所有针对日本本土的空中打击从此有了更加响亮的称呼——“空袭东京”。6、公地悲剧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哈丁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7、人道飞行1938年5月20日凌晨2时25分,飞机到达日本九州岛上空,飞行员查证航图,推定底下的城市就是长崎,于是飞机开始降低高度。机组的通信员陈光斗和吴积冲立刻将各自尾舱内装满传单的麻袋搬出,当飞机高度降至3500米时,一份份传单像白色的炸弹一样从舱板下的方形射击孔投出,纷纷扬扬地飘向日本的领土。尔后,双机编队以长崎为起点,向北做大圆弧飞行,于3时45分到达福冈上空,在撒下传单的同时投下了照明弹。4时32分,编队飞越北九州上空,将剩余传单全部投放。之后,飞机掉头向西南沿原路返回。二、简答题1、简述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人称之为“独立战争”,阿拉伯人称之为“大灾难”。这是一系列中东战争中的第一场,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犹太人立刻在181号决议案基础上宣布建国,国名以色列。拉伯各国宣布拒绝决议,而未在决议规定的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同一天,美国宣布承认以色列。次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攻巴勒斯坦,随后,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的三阶段:第一阶段,阿军发起进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第二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4日)第三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至战争结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2、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人主要分成几个等级?各叫什么名称?九个等级特权阶层:天皇、贵族(皇室家族)将军、大名、武士平民:农民、工匠、商人非人:贱民(秽多等)3、康德道义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道义论(德性论)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总结的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希望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4、性恶论与性善论有什么不同?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两者在本质上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也就是根据对人性的主张不同,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人性观,并各自提出了应该怎样去对待人。孟子强调心性本心,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荀子强调本能欲望。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好饱暖安逸,恶饥寒劳苦是人的自然本性,生而不得则有喜怒哀乐等相应的情感产生,面对纷繁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就有了欲求。只不过在荀子看来,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5、简述战略欺骗对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意义。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共23个师)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仅为6个师3个团,仅仅约占其总兵力的2%,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盟军D日登陆后,并没有完成当日的任务,没有占领预定的地域,5个海滩只有两个相连。上岸的人员和装备大大低于原估计:人员少20%,车辆少50%,物资少70%。如果德军大举反攻,盟军势必陷入窘境,或许会出现更大的安齐奥,甚至重演1915年的加利波里。正是由于欺骗计划、隆美尔不在前线及希特勒把装甲部队控制在自己手里,盟军平安度过D日这个“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在希特勒大吹大擂、隆美尔苦心经营的“大西洋堡垒”,撕开了一个80公里宽的大缺口。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6、简述航空母舰的发展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2年各海军强国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严格控制了战列舰建造,但条约准许各缔约国利用部分停建的战舰改建航空母舰,例如:美国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日本的赤城号航空母舰和加贺号航空母舰。在航空母舰上装备重型火炮是这一阶段航空母舰发展的特色。但是,当时各国海军中有许多大人墨守旧观念,把重炮巨舰视为海战制胜的主要力量,而航母只是舰队的辅助力量,主要任务是侦察。第一艘安装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是由一艘客轮改建的英国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的改造1918年9月完成。飞行甲板长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1918年7月19日七架飞机从暴怒号航空母舰上起飞,攻击德国停泊在同德恩的飞艇基地,这是第一次从母舰上起飞进行的攻击。第一艘服役的从一开始就作为航空母舰设计的船只是日本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它1922年12月开始服役。从此,全通式飞行甲板、上层建筑岛式结构的航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