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实现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发展:中国的战略选择与国际经验”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钓鱼台国宾馆2012年2月27日引言尊敬的部长阁下,女士们,先生们:我很高兴出席今天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发布活动。这项研究的构想肇始于18个月前,当时我与李克强副总理会面,庆祝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30周年。我们讨论了如何在过去30年的知识交流、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李克强副总理表示,支持双方开展合作研究,面向2030年,甄别和分析中国中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胡锦涛主席和习近平副主席对此表示欢迎。我感谢李副总理对这项研究所给予的坚定支持。感谢谢旭人部长和李伟主任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邀请众多贵宾参与讨论。此外,我也感谢张玉台主任在启动和指导本项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我还要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领导刘世锦副主任,他对整个课题研究的领导作用堪称典范。背景我们探讨中国令人瞩目的发展经验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恰逢其时的。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多数来自亚洲——弥补了发达经济体步履蹒跚的经济表现。过去5年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达三分之二。中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去32年来,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经济年均增长9.9%,6亿多人摆脱贫困。中国已经跻身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到2030年,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从目前的5000美元左右提高至16000美元,那么其经济规模就相当于增加了15个今天的韩国。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对国际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应当警惕这种“直线趋势”。中国的领导人知道,目前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国已经认识到,从出口导向和过度依赖投资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和消费拉动增长所面临的挑战。中国还要面对一些特殊国情的挑战:人口未富先老;全球能源、粮食、原材料和水资源供给压力;环境危机;5年之后,退休人口将超过新增劳动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平等现象加剧产生的社会风险。中国将沿着建设现代化和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独特道路发展——一条能够战胜这些挑战的道路。一个成功的中国不仅可以继续为亿万人民提供发展机会、改善生活水平,也可以给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树立典范,证明实现经济发展不必以牺牲社会和环境绩效,或是全球责任为代价。中国还可以将自身的改革与建立更加强大、相互联系和相互合作的国际经济体系相结合。中国领导人基于对结构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提出了这些问题,我对此表示敬意。那些正疲于稳定经济的发达国家的明智做法是,思考其自身经济增长和创新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现在不是敷衍塞责的时候,而是未雨绸缪、顺应全球和国内经济重大变化的时候。中国的决策层已经明确了需要做什么。政府“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反映了变革的目标,这些规划着眼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进以加强创新和提升经济效率为导向的结构改革,增强社会包容性以弥合城乡分化和缩小收入差距。现在,中国需要将这些规划付诸行动——从“做什么”到“怎么做”。研究报告六个月前,我们在同一个会场讨论了《2030年的中国》报告初稿。那时,与会中外专家为进一步完善报告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宝贵意见,李伟主任也就如何使报告对中国领导人更有助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认真研究了这些意见和关切,对报告分析研究的结构、论证和应用进行了完善。我相信,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作为合作研究的成果,这份报告不是简单地提出教科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基于对政治经济学挑战的认识。报告是务实的。根据李伟主任的建议,报告避免了过度规范的建议,而是提出了发展方向,并充分认识到这些观点仍需在中国国内进一步讨论,之后才能制订和执行详细的政策、法律、规则和指南。报告也是现实的。改革并不容易,经常会遇到阻力。我们试图甄别改革的障碍,提出改革顺序和速效方案——易于实施改革的步骤。我们努力应对短期风险,同时也关注如何推动参与式改革,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基于实践的反馈体系。这是一份能够吸引国际受众的报告,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所处的状况相似、面临的挑战相同的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所以,我特别高兴看到,今天的与会者有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背景的发展问题专家。最后,这也是一份提出各种难题的报告,它着眼于中国及其他中上等收入国家需要面对的主要政策挑战:政府在未来经济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个人、家庭、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国家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实现向绿色发展转变?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人人享有均等机会、基本社会保障和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又是可以负担的——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家庭?国家如何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怎样才能建立一个能够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开放型经济?如何从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使财政和金融体系不仅具有韧性,而且公正、透明、人人享有服务机会?为回答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中国未来20年的新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旨在充分发挥中国自身的多重优势——包括高储蓄率,充足且不断增长的熟练劳动力,规模较大的市场,善于解决问题以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记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等,同时把握经济全球化、其他新兴经济体快速成长以及应用前景广泛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等外部机遇。报告以六个战略支柱为基础提出了改革建议。第一,重新界定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目前,中国依靠市场和非市场手段共同构成了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机制,政府、国有企业和私营部门的作用缺乏明确划分。中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具体措施之一,还应重点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扩大土地登记制度和土地承包权。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和私营部门。第二,推动创新,建立与全球研发网络相连的开放型社会。这需要与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相联系,并得到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支持。第三,促进绿色发展。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可以将自身的环境挑战转变为促进发展的绿色增长。第四,为所有人提供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这意味着在就业、融资、社会服务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均等的便利条件,加强能力建设、透明度和问责制。第五,加强财政体系建设,改善财政可持续性。这涉及三个关键领域:确保各级政府有充足的财力以满足支出需求;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调整支出结构,提高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支出比重。第六,确保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方继续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利益攸关方——尽管她可能还在评估如何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际责任相结合。展望未来,中国应当在国际发展、开放贸易、全球金融稳定、开放投资、能源和商品、环境等领域,成为全球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203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所勾勒的结构改革,也为建立更强大和更具建设性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机会。2001年,也就是10年前,我作为美国贸易代表完成了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江泽民、朱镕基利用入世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了国内改革。此后,我又看到中国下一代领导人、工商界和劳动者如何努力从这些改革和WTO体系中获益。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将中国这一轮的结构改革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议程相联系——重新平衡增长、储蓄和消费;在更大的国际竞争下,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通过技术开发提高生产率,保护智力投资和知识产权;鼓励国际农业发展,关注粮食安全;更加高效、明智地利用能源;开放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机会;实现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向开放的资本账户和灵活的汇率制度过渡;利用全球供应链提供的新的和更大的机会,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当前,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在关注宏观经济稳定政策,这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充分。世界经济需要改革以拉动增长,而实现增长又需要改变结构以提升生产率、竞争力和创新性。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结构改革能够开启深入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新渠道。与其说在一些传统问题上争执不休——其结果是“零和”博弈,不如共同推进结构改革,这可能为制订联合战略提供机会,以克服阻碍共同增长的既得利益影响。结束语我希望《2030年的中国》报告能够给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给各国提供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宝贵机会——借用中国现代化发展之父邓小平的说法,提供一个“实事求是”的交流机会。我也希望这份报告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双方过去一年半开展的研究、分析、合作以及建立的伙伴关系,使这项研究成为制度建设和政策制订的基础,尤其是在财政支出、社会保障、法治和竞争等领域。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的一个亮点是,从地方层面开始,先进行试点,然后扩大规模。试点项目可能成为极其有用的学习工具,积跬步可以至千里。世界银行集团准备支持中国采取下一步的行动措施。这项合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双方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世界银行课题组领导尼赫鲁告诉我,在课题结束时,世界银行和中方团队已经真正成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深厚友谊的联合团队。所以,我要再次感谢中国政府和中方伙伴的出色合作,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继续。谢谢大家,我期待着聆听各位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