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课程扩展性实验的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校本课程扩展性实验的开发陶清源(江苏教育学院生物学系2003级:PB030910026江苏南京210013)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1.1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背景“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国家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利分配,把一部分权利下移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这一思想很快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许多国家把课程的决策权部分地下移给学校的课程决策,产生了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的一种基本取向。纵观西方的课程发展史,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与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在历史上一度没有形成鲜明的对立,如法国和德国是有着国家课程开发传统的典型国家,它在课程决策上,教师很少有余地自由行动;而美国和英国则历来实行非集权制课程开发,把部分甚至全部的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学校和学区的自主权相当大,校本课程一直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开发模式形成激烈冲突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新课程运动,以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这种新课程运动的理念是: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经过科学地组织的学科包括了社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新课程的内容强调作为学科结构基础的关键性概念和清晰的观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在获得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并通过科学发现的活动增加学生对科学家的工作的兴趣等。在新课程运动中,英国和美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两国都应用了国家课程开发和推广模式,即研究—开发—推广模式,在这种课程模式中,教师没有任何课程决策权。虽然新课程有许多优点,但在推广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许多集中开发的方案并没有对学校、教师及其教学产生任何影响,甚至有相当高比例的教师声称对新的课程方案一无所知。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在许多国家再次得到重视,社会总体上倾向于更多的人参与课程决策,还应该意识到社区、学校尤其是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逐步专业化的需要。如在加拿大,杨(Young)等人指出,非集权化课程决策的发展势头的推动力是“教师逐步增长的专业技能”;课程专家康乃利(M.Connelly)等人也提出了对集权化课程开发的不满;在美国也产生了一种称为“校本管理”的非集权化课程决策的例子。1973年7月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OECD)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当时从权利转移的角度来界定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于学校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从而导出了实现校本课程所必须的课程开发模式调整,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20世纪80年代来以来,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意识到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两种课程对学校教育都有特定的作用。因此,从80年代起,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趋势是:一方面政府加强对学校课程的控制;另一方面,又扩大学校在课程方面的自主权,加强校本课程,从而对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1.2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背景我国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校本课程在我国还是一个刚被引起注意的概念。早在10多年前,我国学者从理论上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问题开始关注,但从实践的层面上比西方的发展国家要晚得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决策权开始逐步下放。1992年,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第一次在课程中规定了地方课程,同时实行了一纲多本的课程选用原则。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第一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并给出了一定的课时。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各地进行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也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如上海市以研究型课程开发和实践为突破口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锡山高级中学为中学生开设的活动课、任选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交际能力、美的体验和表现等等;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背景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与以地方分权为传统的英美等国正好相反,是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课程模式。2现行我国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在生物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上,我国的部分重点学校如上海大同中学、复旦大学附中、七宝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江苏省的南京师大附中与锡山高级中学等都进行了具有“校本”意义的课程开发,尤其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进行了三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如上海市大同中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在生物教育中开展STS课程研究,建立课题研究计划,进行生物课题研究:像“在肾衰竭的情况下生活”、“现代人要了解现代病———有关爱滋病研究的讨论”、“水果蔬菜在Vc含量的测定及日常饮食中的应用”等等。复旦大学附中开展的研究型课程改革,结合环境教育,并在实践中进行考察、探索和研究,涉及生物研究型课题有“龙王山植被类型调查”、“动植物标本的制作”、“安吉竹类资源调查”、“竹乡毁林造竹的利弊”等等。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学生撰写的论文“重金属元素对青菜的污染”、“灰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分别获得第二、四届“全国生物百项论文”一等奖。华师大二附中通过学生自主进行的“小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同时作为新时期深化高中教育改革的新的生长点,自1996年开始的研究型课程实验和探索,在生物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的研究型课程有:“校园植物研究”、“桔子保鲜方法的探索”、“常见桔、橘类水果营养成分的分析与研究”、“水的酸碱性对热带鱼的生理影响”等等。此外,如上海市七宝中学、南师大附中也进行了课程开发的探索,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作为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范例,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给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空间。如锡山中学的生物教师主动提出开“垂钓的技巧与实践”课,从鱼类的生活类型、生活适应性、食物类型等方面的研究都给师生提供了许多未知的空间,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践层面上的基础。以上所例举的是各个典型学校在生物研究型课程实践层面上的一些探索和研究,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一种形式,这些新型的课程模式为新一轮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提供了借鉴,是课程编制权限部分下放的产物,它对于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实际的多样化需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新实验开发的实际意义:3.1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以往传统生物课程模式的突破以往传统生物课程注重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偏重于传生物学知识,现代生物科学进展和生物技术的新成就体现不足;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以前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的角色,教师和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对学习课程有一定的选择权。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实际而开发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在当前,各地各校进行的生物校本课程(如研究型课程)和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课程相比,在课程管理体制、编制模式等方面皆有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2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以上海市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等学校为典范的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教师自己的角色变化,它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改变了以前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对校本课程的理念认识、研究课题制订到课题实施评价,教师在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复旦大学附中杨士军等老师开展的生物研究型课程与教学的一个例子“,重金属元素对青菜的污染”、“灰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型课题,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没有事前的生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自主的实践探索和研究,要完成这样的研究型课题并非易事;同时,从各学校设计的生物研究型课程来看,知识和技能并不只涉及生物科学领域,它涉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因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当是全面的、完善的,它要求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具有更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与更高的专业水平,而且,更要求教师具有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这样,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条件下,教师自身的专业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3.3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理念与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至少在国家课程政策层面上受到的关注不够。现在只有小部分学校,通常是那些有较好的设施、较强师资力量的示范性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活动。尽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上,我国的部分重点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成果有利于更大范围的其它学校的推广和借鉴,但作为生物校本课程,如上海市大多数进行的生物研究型课程开发,都是以研究型课题形式进行,生物研究型课题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实验设备、信息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在这些诸多因素中,从实施的条件看,地方高校对当地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指导性明显不够,甚至高校的生物课程改革落后于中学生物学教学实际,不适应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高校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高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当地中学的生物校本课程及其相关的教师培训、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的实质性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与组织上的支持,对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以确保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3.4加强高校对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从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看,这门新型的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从教学的内容看,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课程,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的组织过程看,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相互配合和团队合作,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从学生的研究过程看,资源调查,请教专家,检索资料信息等等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事物的变化,要求学生学会交际、学会办事、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等等,这无疑对于发展学生交际和表达能力是有益的,锡山高级中学的实践中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学生要求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占56.3%;从实施过程看,生物校本课程无疑是真正的科学研究的训练,经过研究、探索,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对于促进学生形成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锻炼探索精神,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