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30年基础教育发展及思考的研究综述摘要:在笔者翻阅的与中国基础教育相关的文献中,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中国近30年来基础教育变化发展的综述:学校发展、教育理念、教育决策、教育研究,并对其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关键词:中国;近30年;基础教育发展;思考;研究综述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性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种种原因,国内各个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落后,而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拟就中国近30年来基础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及出现的问题的相关文献作一梳理,并妄自提出一些个人认为可行的解决之道,以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一、变化发展:(一)学校发展:30年来教师教育科研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变革,而且也越来越贴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1、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30年以来课程改革取得了如下成就:(1)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2)课程与教育目标日趋全面丰富;(3)学生主体观念日趋深入人心;(4)课程与教材建设实现多样化;(5)教学模式走向多样综合;(6)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7)课程与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8)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索;(9)课程论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教学论日益科学、现代化、中国化。2、学校数量及分类发展:图一:基础教育类学校校数单位:所198019811982198319841985幼儿园170,419130,296122,107136,306166,526172,262小学917,316894,074880,516862,165853,740832,309初中87,07782,27180,77577,59877,86775,9033、学生数量及分类发展:图二:基础教育类学校学生数单位:万人198019811982198319841985幼儿园1,150.81,056.21,113.11,140.31,294.71,479.7小学14,627.014,332.813,972.013,5778.013,557.113,370.2初中4,538.34,144.63,888.03,768.83,864.33,964.8(二)教育理念1、教育理念—价值观1.1目的观(1)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到“素质教育”。改革开放之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被文革破坏的教育秩序逐步步入正轨,重视学习、重视文化蔚然成风。但在这一过程中,基础教育逐渐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制约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针对这种倾向,素质教育观念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教育应试取向弊端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素质教育育人功能的日益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主张经历了从理论到政策再到行为的逐步推进过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得到高度认可和落实。2007年8月29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样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从人才到个人再到公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时段上,基础教育在培养人的具体形象上呈现出不同的取向,不断在个人和社会之间进行调整,相继出现了人才、个人、公民三种取向,关注的重点已不限于才而非人本身。跨入21世纪,我国积极迎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适应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努力培养个性全面发展、能参与社会生活且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公民。从人才到个人再到公民,是我国教育价值观念在个人与社会(或国家)间不断调试的、螺旋式推进的过程。1.2发展观(1)追求教育现代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基础。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界展开了教育观念大讨论。在讨论中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弊端大加鞭挞,对现代教育观念大家赞誉,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随着讨论和时间的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渐抛缺了传统教育和现带代教育的二元对立观,把视野集中到教育现代化上,此后,教育现代化的观念逐渐步入实践形态并日益成为指导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2)从失衡走向均衡。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观发生了从重点发展到均衡的历史改变,基础教育也开始从失衡逐步走向均衡发展,并不断走向教育公平。2、教育理念—功能观1.1从单一到综合即从强调教育的单一政治属性转变为基于社会全面进步个人的发展与权利的综合考虑1.2从社会到个人,即从强调教育的外在社会价值转变为强调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内外价值。3、教育理念—活动观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理念下,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不公平的现象。在学校发展上,打破了原有的办学模式化、要求统一化、发展同质化的观念,学校管理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学校的内涵发展,学生、教师、课程、课堂成为关注的焦点,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学校精细化管理等发展成为工作的重点。4、教育理念—要素观1.1学生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中“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的现象遭到批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需要成为教育追求的方向。1.2教师观关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不只是一种工作,不只是一种职业,教师的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师的角色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种认识已为教育界内外所接受。1.3课程观课程由预先设定的内容转变为动态生成的过程,它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课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都强调学生的积极建构和创造性学习。1.4教学观关注课堂“生成”,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之间积极交往、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知识探究和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三)教育决策1、教育政策改革开放30年来,基础教育政策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上,有助要重视社会工具价值向关心社会综合利益转变,由重视整体利益相关住教育利益的供品分布转变,有重点关注数量发展到关住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经费责任方面,有官民共担乡政府担纲转变,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彰显。作为农村公共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基础教育首次被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从重视教师数量到重视教师质量;从重视部分教师发展到重视教师全员发展;从重视职前教育到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2、教育法制2.1教育法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走的是一条“破冰之旅”,逐步从政策包办一切事务到政策法规各归其位,从基本法制欠缺到坚持依法治国。在教育立法和执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2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办学体制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对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利用社会、市场、国际资源办学,办学体制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教育投资体制上的改革成为30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形成了以政府为、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从教育管理体制上看,分别总结了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以1980年-1985年为例,我国在教育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图三:教育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单位:亿元年份(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额教育基建投资教育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额比重合计高教普教1980558.8914.049.005.042.511981442.9115.149.825.323.421982555.5317.5410.586.963.161983594.1324.0715.188.894.051984743.1031.6019.4812.124.2519851074.343.7726.6317.144.07图四: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单位:亿元年份(年)财务总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数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合计高教普教19801,212.7394.1819.1375.057.7719811,114.97102.4822.2880.209.1919821,153.31115.6823.8691.8210.0319831,292.45127.8527.84100.379.8919841,546.40148.1632.72115.449.9819851,844.778184.16……9.98(四)教育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教育界开始独立走向自己的路,创建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学开始分化为许多分支学科,教育科学也在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不断走向国际化。教育科研事业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转变,表现为教育分支学科的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学科的建立,交叉边缘学科的不断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学科的建立交叉边缘学科的不断发展。从少数到群体教育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教育科研成果平台逐步拓展,教育科研中心主题随形势发展而嬗变,德育理论研究各个阶段的中心课题变化表现为德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二、结束语1、改革开放30年来有力地破除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人治统治,打破了阻碍教育法制化进程的坚冰,但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上不完善,表现为:(1)立法不够快捷(2)法规实施不力,以致乱收费行为未能根治,童工、童商一度泛滥,学生辍学屡禁不止等(3)教育法规素养欠缺,制约机制软弱无力。2、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仍有很大的局限:(1)权力转移主要集中在权力体制内部的纵向变迁(2)教育实践中出现公共教育权力由政府领域向市场领域和公民社会领域的横向转移的萌芽(3)现有的公共教育权力机制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公众对公共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选择机制和教育的公共治理的参与机制问题(4)政府对部分转移到市场领域、社会领域等的公共教育权力的行使尚缺乏有效管理。3、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改进德育工作做得凡是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把德育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是形成德育长效机制的基础。4、有效的利用教师这一资源,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道德水平。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具体从三方面入手:(1)师范学校招生时,要严格把关,对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做出具体的规定;(2)加强师范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向社会输送合格教师(3)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教师角色意识和奉献精神。(4)加强职后培训注重自身的提高5、价值取向上从提高管理效率为主转向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自主发展意识的提高,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推动力;从单纯以政策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过渡到以政策和法律共同规范和推进。6、对于部分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族际文化交流,建立开放型的民族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充分利用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城市带动乡村。7、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减小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状态,使劳动者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从根源上改变贫富分化与差异。另外,教育均衡发展对于社会稳定也有积极作用。以上是笔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方面的总结,以及个人对中国基础教育方面的看法。由于个人学识有限,且实地调查难免不深入和不周全,文献方面也不尽浏览全面,所以议述难免粗浅,甚至可能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我真诚希望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滞后这个问题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能够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参考文献:著作类:[1]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3]彼得·D·赫肖克马克·梅森约翰·N·霍金斯《变革中的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亚太地区的领导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