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微在语言学习中重视审美教育,可谓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的学习。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由此指出“不学诗,无以言”。五四运动前后,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也曾积极传播西方的美育思想。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学美育正在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审美的对象、内容、目标、范畴和标准上,也反映在美育的实施主体和接受主体上,既昭示着中学美育新的发展趋势,也体现着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对于中学美育的新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灵性的人文特色浓郁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的课。“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的美育内涵作一初步的梳理。一、自然之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特别爱好自然的性情,比世界其他民族的一般民众都来得强烈。赏心悦目的奇山异水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与慰藉,人们因而又借重山水涤荡世俗尘垢,消解胸中块垒,获得哲学的启示,激发进取的意趣。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山水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着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又如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谓如诗如画。作品反映的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我们却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战火,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文章开头写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从而歌颂白洋淀人民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本上还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愚溪诗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散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二、思想之美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而人之所以能够统领万物,就在于拥有能够思想的灵魂。思想使最脆弱的人变成了国王。但这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并不多,也唯其如此,我们才深感她的美丽,进而去热爱她。缺少独立思考意识,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人会变得很卑微,会习惯于听从习惯,他不会激动,也就不会创造。席勒在其《美育书简》里说:美是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和评价美。中学语文教材或通过高尚的纯真感情的抒发,或通过曲折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的叙述,或通过神采飞扬的艺术形象的刻画,或通过色彩浓艳的景物描写,或通过寓意深刻的精辟议论,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陶冶和净化,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热爱真理。此外,鲁迅的冷峻、讽刺、谴责、悲悯,钱钟书对人生世相的上帝般微笑,史怀哲的博大温和,卡夫卡的鞭辟入里……无不让我们感到思想者的声音,这种思想者的声音又像一阵清风,吹去我们日渐被遮蔽的心灵;也像一道阳光,给我们的灵魂以轻轻的照耀,就在这种吹抚和照耀中我们发现着自己,反省着自己,提升着自己……三、情趣之美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美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借助各种方法,以形象感受和情感渲染为手段,依据文学作品中高度凝练的文字,“还原”生活场景,体验生活的情调和趣味,同时进行美育的濡染。写作教学,应使学生初步懂得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情趣,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情趣,情趣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体味人生的愉悦,并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生活产生愈加浓厚的情感,愈加热爱生活。同时可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陶冶学生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并从文学作品中寻找感情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才能做到越过“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使学生活鲜鲜地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接近作者的旨趣”,走进文学、走近作者,唤起学生的文学情趣,提升学生人生的雅趣、清趣。当下的语文课堂往往让学生生一种昏昏欲睡状,趣都没有了还遑论雅趣、清趣?长此以往,只能让他们寻求俗趣、恶趣以自补。我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与学生一起感受着郁氏的那种悲凉、破损、衰败的唯美情趣,在与学生一起反刍着自我的生活体验中来走近郁达夫,感受着一种灵魂精致的美。四、人格之美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也是在接受人格陶冶的过程。崇高的、优美的、天真活泼等等人格美,往往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陶然其间的享受。先秦人物的纵横开阖,魏晋人物的风流倜傥,盛唐人物的高华俊美……无不给我们带来充沛的审美愉悦。学习《鸿门宴》,我在引导学生对项羽进行审美观照时,通过师生高互动交流大家发现项羽宁可在战场上与刘邦真刀真枪地拼命,也不愿玩弄不仁不义的阴谋。由此豁然明白为什么他才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并宽容了樊哙的不敬,甚至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明代史论家赵弼在《雪航肤见》中说:“项羽不杀沛公有人君之度……项羽获太公、吕后三年,无淫杀之心,闻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则笃于朋友之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是诚信守义、光明磊落之美。《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虽然他的这种想法未免幼稚,但爱民之心天地可鉴。这是一种儿童的天真之美!钜鹿大战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项羽本纪》)。这种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这是一种自信阳刚之美。项羽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自己的处事原则,这种坚守往往使他遭遇苦难,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是失败的命运,但项羽活得无怨无悔,从容而高贵。对项羽如此审美不能不说是对教育普遍失缺阳刚血性现实的今天注入一脉新鲜的气息。五、文采之美海德格尔说过:诗人为存在命名,命名总是第一次,诗人的命名使世界以新的面貌出现。语言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生活,当语言出现一个新的词汇的时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丰富语言,就意味着丰富生活,丰富的内心。当我们接受了一新的表达,吸收了一个新的词语,也就预示着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了,起码种上了新生活的种子。《滕王阁序》文采飞扬,采用对仗骈文,字字珠矶,句句经典。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线”,千古绝唱,无人能出其之右!众多的文言文篇章都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的享受。《阿房宫赋》把美丽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含义融为一体,像色彩斑斓的丝绸织品,也像五彩缤纷的绘画。在《阿房宫赋》中,作者营造的文采除了词藻的华丽和对比的强烈之外,丰富的铺排手法更加引人注目,因为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对事物的特征做了详尽的描绘,把文章的气势营造得十分充沛,使作者感情的表达更加激烈,这些在赋体文章中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这就是文采的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正因为如此,《祖国山川颂》、《与朱元思书》及余光中的散文等无不散发着这种文采的魅力。句式在议论文写作表达中的作用议论文强调思维的辩证、判断的准确、层次清晰、推理的严密,所有这些离不开富有表现力的一些句式。善于运用这些议论句式,能让你的议论文增添亮点,更好地表达思想。优秀的议论文在深入议论时,往往形成了一些基本招式和语言表达范式。在议论文写作中,如果能够注意这些表达范式,再辅以句式的变化与灵活搭配,文章就会摇曳多姿,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一、采用“对于……(来说)”句式,能够点面结合,使道理更普适。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诸多方面,我们借助“对于……(来说)”的句式,就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论述,增强议论的全面性和辩证性。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这里,采用了“对于……(来说)”句式先从常人到李清照,进行了横向的联系,强调了不同的主体对统一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接着进行了纵向的联系即使相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境况下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最终纵横交错地论述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心论点。二、采用“诚然”“然而”句式,能够一分为二,使论证更严密。围绕论点摆出某些观点或论题以后,既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又辩证分析其不合理的一面,以对比衬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前面所谈内容的审视拷问和拨乱反正。既承认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又辨证分析其不合理不恰当的一面,对比衬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前面所谈的内容的审视拷问和拨转反正。诚然,有些官员被问责并不是因为其就是直接事故负责人,而是负有领导责任,再说,不少问题官员在执政能力与智慧方面的确多有过人这处,举贤不避“过”,用人所长也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但问题在于,轰轰烈烈的问责要具有震慑意义,就必须以事实说明其严肃性惩戒性,即使是必须复出,也要让群众心服口服。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出不能是温室里羞答答的玫瑰,而必须是太阳下的向日葵,需要接受程序正义的考量。(摘自2010年2月26日《羊城晚报·官员复出,关键不在期限而在“凭何”》)这段时评,先用“诚然”开头,看似退了一步,但是对实质问题不依不饶,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观点既有说服力也有意蕴。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有一位考生如是表达他对“平凡”与“平庸”的理解:然而,平凡决不是平庸,承认自我平凡的过程,不等价于接纳平庸在自身的留宿,恰恰相反,平庸者正是因为拒不承认自己的平凡而在凌乱喧闹的内心深处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与宁静。唯有承认平凡,以最普通的视角安静地奋斗在这个世界,牢牢把持住真实的自我,而不让他在热的期待和过冷的现实的双重压迫下扭曲变形,才可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