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辅导教学-怎样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对一辅导就是龙文好中学语文辅导教学——怎样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内容摘要: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的性质尚无明确定论,应试教育影响深广,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其出路在于明确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加大教学力度,增加教学容量,树立大语文观,培养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关键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问题出路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犹如“一声惊雷”,引起语文教育界很大的震动,使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掀起了一个个高潮。随后国家教委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实施一纲多本,且新编了语文教材。同时语文教学改革也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涌现出一大批教改先进典型:于漪的重情、尚趣、寓美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自学辅导“六步课堂教学法”等等。这些探索与实践,推动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可20多年过去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却越来越感到语文难教,学生也越来越感到语文难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逐渐下滑,高考改革的呼声还是那样的强烈,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仍然是那样的责难和非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走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呢?我想应该找出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找出一条出路。先说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的性质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什么是语文?它的性质是什么?这是语文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两上问题。吕叔湘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又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这说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则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这无疑主张语文的“人文性”。不少语文专家认为一对一辅导就是龙文好中学语文这门课是“语言和文学”,这就是语文的文学性;而海南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林泽龙教授则提出语文学科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这些“性”可谓见仁见智,但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面对这些“性”,只好作壁上观,无所适从。而语文的性质又决定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等。如主张语文的文学性的老师,就把语文课当作文课来教,在上课时便是朝代背景、作者生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层分析,主张语文的基础性的则按识字、释词、修辞、句式来分析。这种语文教学都是有弊端的。可以说:连学科性质都弄不清的教学,是盲从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又怎么会好呢?二、应试教育影响深广,考试弊端种种长期以来,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分数的高低成为评价老师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分数第一”、“考试第一”、“升学率第一”的环境中,教师们为了这个第一,不惜扼杀学生的天性,不怕违背教育规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争时抢课地狠抓质量,有的老师把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自习课全部用来上文化课。前些年,甚至把历史、地理、生物都拿来上语文、数学、外语课。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教师学生都疲于应付。这不为别的,就为了分数。另外考试弊端种种,就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从其题型来说大致可分为五类,即:选择题、分析简答题、填空题、诗歌鉴赏题、作文题。每类都规定了考查内容,都存在着不足,如:说明文是考科技说明文,其考查的内容是在摆弄名词术语的“迷魂阵”;而文言文更是佶屈聱牙;散文又是深奥难懂;4分的古诗文填空,背得学生死去活来,怨声载道;评阅作文,时短速快,(据网上查知,改一篇作文,最多只能有90秒的时间)走马观花,难保公正。为了应付考试,教师针对各类题型拼命训练,一对一辅导就是龙文好学生成天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未敢有须臾懈怠,结果还是葬身于一次定终身的考试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语文水平的提高。三、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思想的落后。目前,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师,课堂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对教学内容依然采取面面俱到,力求讲得全,讲得细,头发胡子一把抓的“铺天盖地式”的传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即兴而发,出口千言离题万里。这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多少年来,教育沿袭以往,造成了今天积重难返的局面,这种思想和方法往往造成教师对时代发展缺乏洞察,对现代教育理论缺乏学习,对多变的教学方法缺乏借鉴,即使各地创设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技术,也不能有机的进入课堂。如,我所在的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93年我们派了一批语文教师参加“云南省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大赛”的观摩,98年又派出一些老师参加“《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等观摩。观摩的老师都认为参赛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好、教学手段先进。虽然这样,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刀耕火种式教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停留在“生字——生词——修辞——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形式上。这种把语文教学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的教学。弄得学生厌烦,毫无学语文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多语文教学方法脱离母语教学的特点,忽视母语习得规律的研究,母语习得是一个缓慢的、经验积累的过程,语文教育则是学生智力发展、语言能力的形成的最佳时机。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学生在毫无乐趣的做着习题,这种不考虑学生母语习得规律的教法,也是制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原因之一。四、教材编写失误,教辅资料泛滥成灾从建国以前的《开明国语课文》到今天的《语文》课本,教材编写走过了漫长之路,虽在日臻完善,但都烙下时代的足迹。1950年起使用解放初期的语文一对一辅导就是龙文好课文注重思想政治性,而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1956年,文学课文和汉语课文分编,但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1958年重新编写语文课本,几乎成了“时文”的集锦,忽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1963年起使用新编课本,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熏陶;1978年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教材体系不完善,在编排、注释、练习等方面有失粗陋;1982年,又重新修订,但写作训练序列不清,对听说训练重视不够;1988年又作了一次修订,但重“物”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研究;1992年再作修改,但又重知识,轻能力;2000年再作修订,但偏重文言。可以说:历次教材的修订都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即:没有对现代中学生已有素质进行调查,又缺少对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评估。因此,教材的局限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重个别”(如鲁迅的文章共有20多篇)、“重政治”、“重文言”(就高中而言,古诗文占了50%还多)。这些文章既缺少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又苦涩难懂。加之初高中教材无法衔接难度梯度不大,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且重阅读,轻写作;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编排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没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学生觉得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的教材,怎么会有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呢?另外,与教材相配套的种种教辅资料泛滥成灾,每一本教材都有几十种教辅,照理,教辅多,更有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便于学生自学,但殊不知课文的分析,课后的练习,学生可以不加思考的就知道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开口,学生便知结果是什么,无奈教师只有去分析为何是这个答案,而不是那个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近而形成惰性。这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参是个鸦片烟。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钻研教材。”是的,对教师是这样,对学生更是如此,时间久了,语文的博大精深,丰富的趣味性就消失了,这对语文教学是有害无益的。五、经济滞后,教学手段落后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好多省、市“普九”所欠下的巨额资金都没法偿还,结果“普实”又来。“普实”刚结束,初、高中又扩招,学校只得拼命借款来赔还贷款或解决硬件建设,却无力解决软件建设。可以说“好多学校,一对一辅导就是龙文好教学班有数十个,却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如:我所在的学校,我们有48个教学班,但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教师每学期连上一节多媒体课都无法安排。有的学校甚至连放教学朗读带的录音机都没有。他们只能用一只粉笔、一张嘴来从事教学。如此落后的教学手段,既无法拓展教学容量,又无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日久天长,老师感到教学乏味,学生更是觉得枯燥无聊、兴趣全失,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了兴趣,教学质量怎么提高呢?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并且远不只以上所述,教师应正视这种客观存在,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语文教学定会开辟出另一番天地。再说语文教学的出路:一、明确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语文”二字的含义是语言,口头为语、表现为声音,书面为文,表现为文字文章。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正是发明了语言才发展了自己的智力并创造了自己的文明。所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提高、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性质尚无明确定论的时候,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不必花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它,可以新课标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主;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结合不同的课文和所教学生知识特点,立足于课文的实际应用来理解叶老的“工具论”,在听、说、读、写、思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水平。二、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上时代教育步伐的保障,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桥梁。首先,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学中要做到,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点拨式教学;变“面面俱到,力求讲一对一辅导就是龙文好得全讲得细、头发胡子一把抓的铺天盖地式”为“一课一得”、“一课一练”式教学;变随心所欲,即兴而发,出口千言离题万里的吹牛课为突出重点、目标明确的导读课。并做到几个转变:由“讲授型”向“教授型”转变,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由“舌耕型”向“笔耕型”转变,由知识的“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其次,是改进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语文教学方法异彩纷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著名特级教师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机的借鉴,但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现行教材的特点、创造一条适合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方法才是最完美的。那么,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呢?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只有按规律去教去学,才能做到教者顺手、学者得法。现以九年义务制教材为例来说明,九年义务教材的系统性、规律性很强,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循规律,教方法来提高语文质量。先说循规律。例如:在给记叙性文章找线索时。我们可以根据记叙内容的侧重点归纳出四种情况。一是以“情为线”,如《荔枝蜜》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二是以“物”为线,如《羚羊木雕》就是以“羚羊木雕”为线;三是以“事”为线,如《桃花源记》就是以“渔人进入桃花源一事”为线。四是以“游踪”为线,如《故宫博物院》就是以作者游览故宫的行踪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