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一、东中西部划分2014年最新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D国家还把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也划为西部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中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政策上的划分,而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因此,东部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而西部则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10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自治区)。二、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成因分析自然条件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气候条件优越,经济条件较为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机会较多。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为全国的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但受山岭的阻隔,交通不便,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长期处在闭塞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历史因素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由来已久,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开始向东部,到了宋代,经济中心已经移到了东南地区。东南地区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具有吸引力。19世纪40年代后我国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东部中西部地形平原、丘陵为主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非季风气候广,干旱高寒自然资源缺乏丰富(能源和矿产具有明显优势)代工业才一度出现向西移的趋势。到新中国成立,还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长三角、辽宁、天津、广州等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就存在差异,这对后来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指的是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主要是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京津唐工业基地主要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又叫长江三角洲(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相关国家政策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东部地区利用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些国际级经济1979提出改革开放1980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1984确立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建立长江、珠江、闽南三角洲地带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1990上海浦东开发1992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开发1997设立重庆直辖市香港回归1999西部发开发澳门回归200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中部崛起计划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特区,开放了10多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期望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因此也拉大了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基本适应型”;中部地区属于“随后—跟进型”;西部地区则处于滞后状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铁路、公路、高速里程来看,东中西部的差异较大,东部交通网络以达到一定规模,中西部交通网络仍需进一步改善。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少人仍把个体私营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姓“资”姓“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小富即安”、“肥水不流外人田”、“怕吃亏上当”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等保守依赖思想,严重地影响着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三、如何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一)加快市场化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努力提高中西部政府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行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市场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具有一个高效、廉洁奉公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势必会加重市场主体负担,扭曲市场信号,导致市场作用发挥不畅。因此,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早日实现由管制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各级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政府职能部门,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政策运作的透明度,为加快市场化进程步伐创造基础性条件逐步消除地方和部门对市场的封锁与分割,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在中西部地区内广泛存在着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如利用行政手段对某些产品实行垄断经营,利用行政手段优先满足本地需要等等。政府行政手段严重干扰了市场运作的规则,大大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果。因此,为了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区域间还是从区域内部来说都必须消除地区、部门的封锁与分割,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促使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健全和完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市场管理与监督,早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中西部经济融入国际化进程经济市场化过程,同时也是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西部地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开放,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以便适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要求。我国加入WTO以后,外商投资纷纷进入我国,中央政府要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外商投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也要施行“走出去”战略,到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直接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资源;中西部地区政府还要优化对外区域布局,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专业化与均衡化,尽快融入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轨道。(二)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增加农民收入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资源也比较丰富。如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就必须以农业为依托,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产品效益,促使农民从诸多加工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生产扩散效应,可以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三是有利于发挥工业企业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最后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能够开拓新的消费市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一些优势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断向内地延伸。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也就具有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为中西部地区发展与承接东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三)中西部地区在大力发展教育,防止人才流向东部地区第一,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推出贴近农村生产和就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未来生存、致富和创新的能力;第二,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实际,举办与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相关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然而,从每年的实际来看,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并不能服务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而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四)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1.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现有经济基础较好,科技力量比较雄厚,已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的推进阶段,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精深加工工业。2.吉林、黑龙江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由于传统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大,企业包袱重,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结构严重老化,应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和制度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3.山西、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南、新疆其工业发展有基础,但能源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产品加工层次低,导致工业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应延长产业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轻纺和重加工工业,以促进地区工业协调发展。4.安徽和云南轻纺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应保持优势,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同时应积极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大力发展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5.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其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采掘和原料工业,同时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培育和扶持地区主导产业。(五)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各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运行环境。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建设的资金缺口大,地方财力难以为继,中央政府应在投资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增加预算内财政投入、建立中西部开发基金或发行中西部建设彩票以及深化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等多种渠道,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尽快改善其经济运行环境。(六)中西部地区的人们要更新观念开放思想,基层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组织之间应该实现良性互动,合力加强对中西部人民群众宣传相关公共政策的力度。在西部地区加大对互联网的普及,使人民群众与外界进行更为流畅、便捷的沟通,使老百姓能充分理解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开放眼界。(七)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旅游业旅游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依托。旅游资源的规模、数量、品位及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西部地区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再加上历史悠久,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对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所列的6类74种旅游资源,西部民族地区六大类旅游资源俱全,74种资源中有73种(仅无滨海海岛旅游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种类的99%以上。该地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8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