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六本木改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旧城改造案例分析组员:吴一凡李瑞涛区位分析CONTENTS历史发展设计理念分析评价区位分析区位分析六本木是日本东京港区其中一个区域,位于东京日比谷沿线,赤坂以南,麻布以北。中国大使馆亦坐落于六本木。以夜生活及西方人聚集而闻名。地区简介区位分析区位及交通:项目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六本木山地区。毗邻商业街以及高档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有四条轨道交通在此通过。项目历程: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六本木六丁目地区被东京都政府指定为“再开发诱导地区”。其后,作为土地所有者之一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与朝日电视台等共同向其它土地所有者提出建议,对此区进行街区改造。但是,这一地区的土地所有权人有四百多位,要达成一致的开发共识并非易事。因此,街区的改造计划一直到1990年才有所进展,经过17年的不断努力,在政府、民间企业、地方人士的合作下,六本木新城再开发改造计划于2000年4月开始建设施工,于2003年4月底完成。区位及概况区位分析六本木新城在规划时将地区发展与都市整体规划相结合,除了保留六本木新城现存的水系和绿化之外,还整合了周边的公园和广场空间;将规划区内一半以上的区域作为户外开放空间,加强地区与都市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充分利用地铁交通系统与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将地区商业活动与东京整体观光旅游相结合。总体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居住者与游客的多种需求,这使得六本木新城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新兴都市规划区之一。左图是进入六本木地区的公交路线图。六本木中心恰位于高架(黄色)和轨道交通(蓝色)的交接处,示意的shoppingmall是一个多层的购物中心,利用图中高架步道将不同高度的交通系统整合,使得该中心的可达性大大提高。与周边城市区域关系历史发展发展历史1996年2000年2003年历史上该地区并无太长时间的商业背景,街道一直非常狭窄,建筑物陈旧且密度极高。因毗邻使馆区,因此该地区内林立着各式各样的Pub和Club,各国人士穿梭其中,给人一种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印象。然而自2003年4月25日六本木新城落成启用以来,这一地区有了崭新的面貌。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使该区成为了东京新的时尚场所。新城现状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目的,并以展现其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六本木新城总占地面积约为11.6h㎡,以办公大楼森大厦(MoriTower)为中心,具备了居住、办公、娱乐、学习、休憩等多种功能及设施,是一个超大型复合性都会地区,约有2万人在此工作,平均每天出入的人数达10万人。六本木新城里的建筑,包括了朝日电视台总部(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设计)、54层楼高的森大厦、凯悦大酒店、维珍(Virgin)影城、精品店、主题餐厅、日式庭园、办公大楼、美术馆、户外剧场、集合住宅、开放空间、街道、公共设施……几乎可以满足都市生活的各种需求。设计理念新城中的公园跟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CBD不同,这里不是办公大楼的天下,它的建筑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建筑使用者的感受。建成后的六本木新城保留了水系和绿化,整合周边的公园和广场,规划中一半以上区域作为开放式空间。艺术无处不在六本木新城整体规划塑造了良好的艺术文化与休憩设施,是六本木新城生活圈的一个拆求重点。并且在全区建设过程中就充分考虑设置了公共艺术作品和景观休憩设施。人性化六本木新城对于使用者的关心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在六本木新城居住的住户,不用在上下班时挤公交车,他们从工作的地方到居住地不过步行几分钟时间;他们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高端艺术品展览,周边有大把购物、餐饮、娱乐的好去处,还可以看到一年一度的东京电影节分析评价功能分区六本木新城的空间组成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即地带大厦(NorthTower)、地铁明冠(MetroHat)、好莱坞美容美发世界(HollyWoodBeautyPlaza)、HillSide、WestWalk、榉树坂(Keyakizaka)区。地带大厦为联结地铁日比谷线六本木站的商业大楼,其一楼与地下一楼设有餐厅、商店和便利店等;地铁明冠、HillSide与WestWalk是主要的商业活动集中区域;榉树坂区则包括了六本木新城入口大厦(RoppongiHillsGateTower)、六本木新城住宅区(RoppongiHillsResidents)、六本木榉树坂大道(RoppongiKeyakizakaDori)等相关空间。功能分区六本木主要建筑分布商业设施WestWalkGrandHYATTTokyoShoppingmall森艺术中心露天剧场文化艺术设施休闲及娱乐设施森文化中心入口广场森池塘森庭院办公和住宅设施朝阳电视台六本木中心作为都会再开发的案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这里将重点分析其公共空间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开放的垂直空间•丰富的文化艺术设施•宜人的步行环境•多样的景观体验•人与自然的互动开放的垂直空间六本木新城在规划时就将人的流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并以垂直流动线来思考建筑的构成,使整体空间充满了层次变化感。森大厦株式会社希望创造一个垂直的都市,将都市的生活流动线由横向改为竖向,建设一个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都市以改变人们的居住与生活行为模式,通过增加大楼的高度来增加更多的绿地和公共空间并缩短办公室与居住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人们的交通时间。六本木新城内的建筑就是根据这一规划理念朝垂直化方向设计的,建筑在设计上将人们的垂直活动完全暴露在公共的视线下,在不同高度的看与被看是在此处最明显的感觉。地铁明冠中央垂直体及夜间效果横纵剖面图商业内街“westwalk”垂直空间丰富的文化艺术设施作为艺术和知识的融合体的六本木新城,其艺术文化设施包括艺术中心、展望台、博物馆、图书馆、教育设施等,酝酿营造像维也纳艺术街区的艺术氛围。右图是六本木中心主要的文化艺术设施分布图。丰富的文化艺术设施森艺术中心的位置景观环廊艺术展览说道六本木的文化设施,就不能不说道森艺术中心,通过垂直交通与地面的博物馆直接相连。在这个艺术中心除了参观艺术家的作品外,还能通过360度的玻璃环廊眺望东京市中心。森艺术中心丰富的文化艺术设施在六本木新城的南侧的住宅区前,有一条种满榉树的榉树坂路,这题道路也是六本木中心内重要的艺术设施。在这条路上聚集了近二十位知名艺术家设计的休闲椅及雕塑,这种艺术品的设置基于文化都心的理念,先于森美术馆。通过外部公共空间和艺术进行日常对话形成有魅力的空间。榉树坂路宜人的步行体验六本木中心虽位于东京比较繁华的地段,交通压力巨大,但其内部的步行环境还是非常宜人的。主要原因除了正确的交通规划外,设计者对于街道尺度的控制,景观的营造,以及街道与建筑之间的灰空间过度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虑。相比之下,上海的商业中心的步行环境就逊色许多,商场内部纵然繁华异常,但外部街道的活力明显不足。超大尺度的机动车道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街道灰空间街道灰空间人与自然的互动基于垂直城市的理念,六本木地区的景观绿化在整合了原来的绿化的基础上也向垂直方向发展,形成了点、线、面交织的绿化系统,对周边地区温室效应的缓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项目建成前绿化项目建成后绿化屋顶绿化系统城市热象图(蓝色区域为六本木中心)立体公园六本木的绿化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农田的引入,并且市民可以亲身参与农田的种植。并且还会在秋季举行收获仪式。这种形式不仅给市民带来了区别于银座等其他商业中心的别样体验,并且将生态的概念广泛传播,也符合其文化艺术气质。这对于商业综合体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人与自然的互动城市中的农田作为日本国内最大的由民间力量为主体实施的都会再开发项目,六本木商业综合体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虽然其建筑形象在与周边城市关系上还有待考究,但其策略总体上是成功的,尤其是其文化艺术气息和生态特点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商业中心最大亮点。也许是因为项目的民间自发性,六本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人群的需求,从而创造了比较宜人的环境。这点值得我们的城市设计者借鉴。作为一名城市设计者,以一种自下而上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进行设计才能做出人性化的设计。六本木的公共空间非常有活力,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1、对于公共交通的整合。2、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3、公共空间的开放性。4、文化艺术及生态理念的引入。旧城改造的经验借鉴六本木的综合化开发模式应该引起最大关注。目前已经成型的中心区已经很难做到空间再利用,但在进行旧城改造的区域还为时不晚。在国内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城市有这样的规划,哪里是办公区,哪里是居住区,哪里是商业区。而规划为CBD的区域基本上都是写字楼,住宅、购物、休闲区都不在附近,很少有项目可称之为“综合体”。这样分区规划的最直接后果是:办公区白天繁荣,晚上变成“死城”,而上下班高峰时期,从办公区到居住区、购物区的大量人流,会增加城市交通的负荷。倘若在城市最核心区域同时具备多种功能,以上种种问题都能解决。所以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建筑群,应该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不应该有清晰的功能分区。毫无疑问应该是如此。综合化、集群化开发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日本和欧美的大城市中心已经在践行。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将土地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能解决目前令各大城市头痛的城市交通问题,建筑的使用者也充分享受到其便利。这是多赢的结果。如果有轨道交通的配合,这种综合化的效果会更好。旧城改造的经验借鉴区域成功实现从映射城市历史的旧城区到一个城市中具有标杆形象的区域的转变需要充分考虑区域与整个城市发展的关系,要从城市发展阶段、发展趋势中寻找区域未来发展的机会、承担的城市功能,找到区域发展的力量,结合相应的城市背景与区域周边环境,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模式;区域保持长久的活力需要商务、商业、居住、休闲娱乐、公共设施等多功能的组合,在完善区域配套的同时为周边区域提供服务;具有亮点的建筑设计、特色景观的打造、完善的服务设施、合理的规划布局、合适的公共空间能保证改造后的区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也是区域能够持久发展的前提;区域的发展需要历史和文化作为精神载体,需要有选择的保留、制造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符号来打造区域的精神核心,这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魂魄”,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旧城改造的经验借鉴THANKS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