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内涵: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理解: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认识的创新与飞跃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认识的新的“阶段论”适应新常态的根本出路是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一是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速逐渐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三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四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五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六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结果。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进入更加接近市场经济正常状态的表现。在市场经济的语义环境下看待这一转变,就可以把它定义为从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即我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常态。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特色的语义环境下看待这一转变,亦可以将它定义为从过去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常态”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对美国的反制等方面“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提出,旨在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大学生的视角:其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它体现了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通往欧洲发达经济体,这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其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实现中国梦铺就海上大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联结东盟及沿线各经济体,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亚太各方的区域合作框架,进一步推动全新的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立体合作,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构建了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其三,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一带一路”的建成,将会使就业岗位增多,创业机会更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各行业都将需要大批人才,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将会大幅增。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它展示出中国将自身发展的宏伟愿景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愿景相结合,将“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相连接,支持有关国家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工业化的努力,积极为沿线地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让有关国家安心、舒心、开心。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中国庄严宣布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而是要相互坚定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要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范围:“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2.特点:(1)世界格局由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但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美国凭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阻碍世界多极化进程。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2)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这个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4)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地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依然存在,加上近来美国频繁地对外用兵,这些都表明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现实的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相对削弱的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等被视为当今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具有威胁性的因素,尤其是恐怖主义。(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把本国的意志、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意志、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11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认识:一.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实力的增长,建立科学的“中国观”明确中国现在有的四种身份。第一,它是发展中国家,从普遍的认知来看,这一点毫无疑问。第二,它是崛起中的国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标志之一就是“金砖四国”。第三,我们是世界大国,从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经济规模等指标看,这一点不可否认。第四,我们还是准超级大国,综合实力比俄罗斯、日本、印度、欧盟略高一筹。二.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1.实力地位显著上升。2.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3.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4.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5.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6.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三.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机遇和挑战1.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机遇(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2.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挑战(1)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结构的低层次。经济总量的低层次是中国的特征,中国目前是大国但远没变成强国。(2)是中国存在各种形式的潜在社会危机。(3)是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和内外统筹能力的不协调性,包括各个部门统筹能力的协调,这样的制度建设往往都滞后。(4)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的脆弱性。我们要成为第二经济大国或第一经济大国,甚至我们要高质量地成为第一经济大国,资源上和生态上都不能支持。(5)是我们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和多变,如朝鲜和巴基斯坦。也许有一天我们被核武器包围了,也可能周边海洋问题变成尖锐问题,也可能生态恶化导致周围国家对我们产生敌对情绪。(6)是中国统一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解决达赖问题、台湾问题都是长期性的问题。(7)是跨国非传统安全和国内矛盾结合的危险性。(8)是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共同利益和战略利益冲突并存。(9)是全球治理能力和国民素质的准备不足。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3、相关的分析:1.(1)克里米亚的政治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对于俄罗斯而言,几百年来,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并由此遏制与克里米亚隔海相望的土耳其,之后南下地中海、印度洋,直至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地区。沙皇叶卡捷琳娜则直率地将克里米亚描述为“俄国和土耳其领地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时始终是危险的,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亚速海和黑海也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下。”克里米亚因此也成为俄土战争中争夺的重点。1768年和1787年,通过两次对土作战,叶卡捷琳娜先是强迫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继而迫使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国,夺取了自彼得一世以后,俄国统治者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继而建立了陆路直通欧洲心脏、水陆直通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克里米亚是俄罗斯面向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克里米亚南端的深水不冻港塞瓦斯托波尔,东邻亚速海,扼制刻赤海峡,是俄罗斯的软腹部和南大门。一旦乌克兰与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美国地中海舰队就会长驱直入,黑海就成了北约的内湖,俄罗斯的“软腹部”就暴露在北约之下,对俄罗斯西南部安全形成巨大威胁。对于美国而言,地处欧洲与独联体地理交叉点上的乌克兰,是俄罗斯阻挡北约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被西方认为是“打开俄罗斯的钥匙”。上个世纪的冷战年代,东欧是苏联同北约对抗的第一道战略防御屏障,而苏联的第二战略梯队则部署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