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答:《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2、有教无类答: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3、中国科学社答: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4、《理想国》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答: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率先提出来的。1800年,他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试图把教学与人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答:第一次兴学运动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所谓“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二是改革科举。凡应科举者须先受教育,规定士子在学三百日方准考试。第二次“熙宁、元丰兴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整顿地方官学和实行太学“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取士应“本于学校”。但当时学校尚未完全恢复,权益之计就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办法。三是创办和恢复各种专科学校。第三次是“崇宁兴学”。此次兴学只是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某些措施,在学校制度方面没有多大改变。所不同的是,曾一度停废科举。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尽管每次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成就很大。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在整个社会造成了重视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学校对科举的依附;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宋朝无论是中央的官立大学还是地方的郡县学校都比唐朝发达,学生的入学范围和名额也比唐朝时期有所扩大和增加。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答: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思想是“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也称“政本艺末”思想。“以政学为主义”就是以它为体,把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也就是说教育目的首先是在培养政才,管理国家的人才。“以艺学为附庸”就是要求把艺学放在次于政学的地位。它要求教育要把培养政才放在首位,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政才取代封建官吏,从而改变官吏的政治素质,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了近百所新式学堂。主张废八股,变科举;广兴学堂;建立译书局、编译局;派人出国游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使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了动摇,“民权”思想深入人心,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维新人士的“维新觉世之功”,在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是应该肯定的。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答:1.人才观与教育作用观2.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2)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3)评价总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密封线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也表现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为在中国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答: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更加蓬勃发展,这客观上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机器大生产的素质。由于初等教育对培训工人大有好处,因此当时英国的竞争者美国和德国都非常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这使英国感到巨大的压力。同时,工人群众本身已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用各种形式开展自己的教育活动,而且,这种教育活动与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是紧密联系的。所有这些情况引起了统治阶级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使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再也不能把初等教育只作为单纯的宗教慈善事业了,并认识到如果政府不直接控制初等教育将对其统治十分不利。因此,国会于1870年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初等教育法规定了如下一些内容:(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2)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3)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三岁儿童的强迫教育。(4)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5)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是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课,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安排在首节课或者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自己做出选择。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在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它只适用于劳动人民子女,上层社会子弟仍然在家或在预备学校中接受进入中等学校的预备教育。但《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了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答: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是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有别于哲学、生理学的科学的人,同时他还是最先强调教育应根据于心理学的人。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基础上的,具体而言,是建立在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基础上的。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兴趣赋予统觉以主动性,因此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企图扩充知识的兴趣。赫尔巴特把任何兴趣都分为四个阶段:即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同时,他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钻研(接受和学习教师所讲材料)和理解(深入思考新材料)两个环节。基于这种对心理活动过程的分析,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赫尔巴特对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在外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依据,为教学理论找到了一个比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为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三、论述(每题10分,共40分)1、论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答:(一)教育的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二)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答:(一)“生活即教育”(二)“社会即学校”(三)“教学做合一”3、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有哪些?请对各教育思潮作简要陈述。答:存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上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反对团体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间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萨特和布贝尔等。新行为主义教育强调一切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的行为;主张程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等。结构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切教育研究中,它有三个分支:一支是受逻辑实证轮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实际情况应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逻辑模式中;一支是受语义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把教育概念的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对象;还有一支是对二者的综合,强调逻辑分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