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营行中秋节历史文化内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秋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在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中秋节那天都会欢聚一堂,共度佳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功能。中秋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家庭和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阖家赏月的节日。“丝路营行”调查发现月有太多的别称:太阴、素娥、玉盘、玉轮、玉钩、玉羊、玉蟾、冰轮、冰镜、月府、月宫、月精、玉兔、蟾宫、蝉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蟾蜍、玉兔和嫦娥。蟾蜍在上古先民心中,是吉祥神圣的灵兽。由于蟾蜍有冬眠的习性,深秋以后,它们就钻入水底的泥里,不食不动,如死亡一般,次年2~3月间复苏,又到静水中产下大量的卵。上古先民对蟾蜍这种“死而复苏”,又有旺盛繁殖能力的自然现象,予以深深的崇拜。1972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蟾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35厘米,西安半坡博物馆藏。内壁除双鱼外,还绘一只体态浑圆肥硕、扁头、背带麻点,四肢伏地的大蟾蜍。“丝路营行”鉴定专家表示,彩陶盆上绘制蟾蜍纹十分常见,这是上古先民对蟾蜍冬眠习性崇拜的表现。论及月缺复圆的天文现象,唐代徐坚等人在《初学记卷一》【叙事】条中,引《释名》云:“月,阙也。言满则复阙也。……胐,月末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月遥相望也。”[1]古人将月的圆缺周期变化,与蟾蜍冬眠习性联系起来。将月影形状想象成蟾蜍的样子,把月的周期变化看作蟾蜍“死而复苏”的过程,蟾宫秋月的观念由此形成。古人将蟾蜍的生活习性神化,使之充满神秘感。《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九》:“千岁蟾蜍头生角,得食之寿千岁。”《抱朴子内篇·仙药卷第十一》:“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体重。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2]仙家认为,头上长角的“(千)万岁蟾蜍”,食之可得长生,携之有辟兵之效。在敦煌莫高窟249窟顶坡,绘有北朝西魏时期的西王母图。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