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结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20世纪初,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获得了又一次的迅猛发展,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电报电话的发明,各地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便捷迅速;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飞机、汽车、内燃机车和新的轮船,使各地之间的物质、人员流动大大加快和更为频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半殖民地、殖民地纷纷纳入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影响的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这个体系中,各国各地区联系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益的彼此联系使战争一旦发生,波及的就是众多国家。(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为争夺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后起新秀和老牌列强矛盾尖锐。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由于主要欧美国家各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国内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强弱不同,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3)列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形成两大军事集团。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为了霸权和殖民地,纷纷扩军备战。列强之间,既有矛盾的尖锐,又有矛盾的调和,为了主要矛盾,调和次要矛盾,从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出现奠定基础。三国同盟原因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过程1879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三国协约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过程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同盟国(德语Mittelmächte,意为中央国);协约国(法语EntentePowers,Entente意为谅解)(4)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5)一战前,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在这里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注意:“巴尔干火药桶”从战略地位、民族关系、宗教因素、大国插手等方面分析。能简述萨拉热窝事件的过程。(1914年6月28日)(6)20世纪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生产力和科技的持续发展,各国的实力纷纷增强,战争一旦开始,规模必然很大,经济实力的强劲、现代武器的广泛应用,其所带来的战争必然破坏力惊人,从而使战争更为残酷。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比利时、塞尔维亚、意、日、美(1917)、中(1917);同盟国集团:德、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战争重心的变化:西线-----东线-----西线):阶段战役或重大事件影响第一阶段(1914)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西线)东线俄、德奥的对峙德军速战速决计划(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1915年东线战事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西线)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西线)1916年5月,日德兰海战(西线)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第三阶段(1917~1918)(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917年4月,美国参加对德作战1917年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1918年3月,俄国退出大战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中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政府宣布中立。1916年,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依赖日本的段祺瑞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扩充实力,实现武力统一,所以积极主张对德宣战。受美国支持的黎元洪,畏惧段祺瑞势力扩大,因而持反对态度,史称“府院之争”。经过激烈的斗争,段祺瑞终于赶走了黎元洪,扫除了参战的障碍。1917年,段祺瑞政府正式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德关系已经紧张;②大战爆发后,美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③美与协约国因经济联系加强而日益接近;④为保证收回借给协约国的贷款,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⑤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推动美国的反德立场并以此为借口对德宣战。⑥为战后争夺世界霸权增加筹码。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①经济:德奥集团处于劣势(人力、物力)。②军事:同盟国军事战略的失误(速决战的破产)。③大战加剧了各交战国内部的矛盾(经济和政治危机)。④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1、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帝国主义战争(虽然塞尔维亚、比利时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2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2、影响:(1)、大战给世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改变了世界格局。①对西欧的影响:带来深刻的经济政治危机。(经济上,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对世界经济控制力减弱。政治上,四大帝国被摧毁;俄国十月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维埃政权日益成为欧洲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精神上,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国际关系上,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瓦解、英国和法国受到重创、美日崛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②对美日的影响:美日迅速崛起,挑战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也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③一战引发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的浪潮。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中东欧的政治版图发生剧变,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印度的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奥匈帝国的解体:奥匈帝国是奥地利统治下的多民族国家。它的领土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以及波黑的一部分。1918年奥匈帝国战败后,在它的领土上形成了五个独立的国家,即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波兰。奥匈帝国的瓦解,使得中东欧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改变。④一战之后,人类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⑤形成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一战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①战争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投入使用,汽车取代马车,化工技术发展,生产管理不断革新);②战争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③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④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战运动高涨,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兴起;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实战演练】1.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表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时期损失的船只建造的船只1915年1,744,6571,202,0001916年2,799,7721,688,0001917年6,623,6232,937,7861918年第一季度1,146,920870,3711918年第二季度963,3701,243,2741918年第三季度892,5461,384,110表2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请回答:(1)指出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名称及交战双方。(2)英美著名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1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后来导致这一战略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从表2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4)根据表2,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哪些史实?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中期,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管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材料二日本使团出访欧美材料三京师大学堂旧址3请回答:(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日两国的什么大事?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有何相同之处?(2)面对此背景60年代中国洋务派的解决措施存在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0年代,维新派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派?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维新派的最终结局,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二中,日本明治政府为什么派使者团出访欧美?回国后,日本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知识结构】一、巴黎和会1、巴黎和会:(1)巴黎和会:于1919年召开,操纵和会的是“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性质:和会是战胜国瓜分战败国的分赃会议。(2)和会焦点: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①美国想凭借经济实力而称霸世界,反对过分消弱德国。②英国想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一面支持日本争雄美国,一面利用美国遏制法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③法国想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树立欧洲大陆霸主地位。④日本想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及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3)中国山东问题:①日本:想攫取中国山东(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山东,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②英法美:满足日本要求,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③中国:外交失败,爆发五四运动,拒绝签约。2、凡尔赛和约:(1)1919年6月在凡尔赛签署《对德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2)内容:①战争责任: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西部、南部和东部);③分割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列强以“委任统治”方式瓜分。④限制德国军备(兵制、陆军、海军、装备、非军事区)。⑤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悬而未决)。(3)实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分赃。(4)影响:①列强矛盾暂时缓和,战后国际体系开始建立;②激化德国的不满情绪,埋下了复仇的种子。3、其他和约:(1)对奥、匈、保的和约:划分边界;限制军事;战争赔款。(2)对土耳其和约:①《色佛尔条约》(1920年):与素丹政府签署,遭革命领袖凯末尔等反对。②《洛桑和约》(1923年):土耳其捍卫了国家独立;海峡地区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西亚地区实行“委任统治”。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的战后体系形成冲击。4、凡尔赛体系:(1)概念:《凡尔赛和约》(对德)及其对奥、匈、保、土各项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它标志着一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了国际关系的新秩序。(2)实质: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欧洲、非洲、中东部分),是帝国主义矛盾暂时缓和的产物。(3)不稳定性:在这个体系下,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①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尖锐:德国对被掠夺强烈不满,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蔓延;②新国家出现新的民族矛盾:东欧一些国家的不满;(有些地区未有效贯彻民族自决原则)③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并没有改变殖民统治实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战后高涨:土耳其、中国、印度等;冲击了凡尔赛体系。④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美、日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