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态学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个体生态学部分”自主学习习题主要概念: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有效积温,物候,恒渗动物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2、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3、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如属于气候要素的气温、降水、湿度、风等。Gill(1975)将非生物的环境因子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等);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等)。4、主导因子:是指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诸种生态因子中一二个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起关键性作用的因子。例如热带的高温、高湿度对热带作物来说,都是主导因子;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水是植物的主导因子;渔业高密度养殖中,O2是主导因子。5、最小因子法则:又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所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JustusvonLiebig,1840,德国)。例如:农作物的产量并不受CO2和水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土壤中稀少又为植物所需要的元素(硼、铁、镁等)。6、耐受性法则:又称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由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于1913年提出。7、限制因子:是指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例如,在干旱地区,水是限制因子;在寒冷地区,热是限制因子;在光能到达的海洋部分,矿物养分是限制因子等。8、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主要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9、适合度:是指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指出: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的尺度。适合度越大,个体成活的机会和繁殖成功的机会也越大,反之则相反。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个体选择观点就是建立在适合度基础上的,但用个体选择的观点无法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比如说孔雀的某个基因型AA比Aa能产生更鲜艳的羽毛,那么拥有前者的基因型就能吸引到更多的雌性孔雀,产生更多的后代,且由于后代具有AA基因型,更有利于生存.那么就说AA的适合度比Aa大.在种群生物学中特别重要10、驯化:指通过实验诱导,使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增强的过程。如野牛、野马等经过驯化而成为家畜。11、休眠:有些动植物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生命活动极度降低,进入昏睡状态。等不良环境过去后,又重新苏醒过来,照常生长、活动。动物界的休眠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严冬季节时(低温和缺少食物)进行的冬眠,如青蛙、刺猬等;一类是酷暑季节进行的夏眠,如海参、肺鱼等12、滞育:是动物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一般发生于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是在不利环境到来之前,由某些季节信号,尤其如光周期变化的诱导而引起。例如柞蚕四、五龄幼虫,特别是末龄幼虫只要接受到每天13小时短光照的刺激,蛹期便进入滞育状态。13、内稳态:表示生物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协同工作而维持的一种自身内部相对(动态)稳定的状态。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依赖性的调节机制。14、阳性植物:又称阳生植物,指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阳生植物多生长在旷野、路边,如薄公英、蓟、剌苋等。树种中的松、杉、麻栎、栓皮栎、柳、杨、桦、槐等都是阳性种类。药材中的甘草、黄芪、白术、芍药等也属于这一类。草原和沙漠植物以及先叶开花植物和一般的农作物也都是阳生植物。15、叶面积指数:又称叶面积系数,是一块土地上作物叶片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绿叶总面积/占地面积。叶面积指数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物的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提高。当叶面积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田间郁闭,光照不足,光合效率减弱,产量反而下降。例如苹果园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一般不超过5,能维持在3~4较为理想。16、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主要原因是当其他条件(如CO2浓度等)一定时,光照强度增强,使得光反应速度增长,但是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速度几乎未改变。另外,光强超过光饱和点时候,植物会发生光抑制现象﹙光能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数量时,光合功能下降的现象﹚消耗掉自己制造的有机物也是光饱和的原因。17、昼行性动物:这类动物每天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即夜间休息、白天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即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的动物,如大多数的鸟类、哺乳类中的黄鼠、松鼠和许多灵长类。18、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19、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与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在日照比较短的季节里,花芽才能分化。例如菊花、水稻、牵牛花、苍耳、大豆等。20、Bergman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的现象,如东北虎颅骨大于华南虎。21、Allen规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如北极狐的外耳赤狐大耳狐。22、有效积温:指外温动物和植物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总热量,这个总热量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有效积温法则:K=N(T-C)23、物候: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24、恒渗动物:又称恒渗透压动物或渗透压调节者,随着环境渗透压的改变,通过自身的调节保持体液的渗透压相对恒定的动物,称为恒渗动物。如水生动物的鱼类。思考题: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⑴、分类:分类依据为性质;①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②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③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④生物因子(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⑤人为因子(如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⑵、直接作用:如温度、水分、光照、二氧化碳、氧等。间接作用: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⑶、特点:①综合性: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贵阳的湿润程度,不只决定于降水量一个因素,而是诸气象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湿润程度既决定于水分收入(降水),又决定于水分支出(蒸发、蒸腾、径流和渗漏等).可以认为,蒸散是太阳辐射、温度、大气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地表覆盖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主导因子性(非等价性):在一定条件下起综合作用的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或几个对生物起决定性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例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时,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通气程度是次要因子.又如,以土壤为主导因子,可以把植物分为多种生态类型,有嫌钙植物、喜钙植物、盐生植物、沙生植物;以生物为主导因子,表现在动物食性方面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等.③阶段性(限定性):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的变化所造成的.例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有些鱼类年是终生都定居在某一个环境中,根据其生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鱼类的洄游,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而鳗鲡则在淡水中生活,洄游到海洋中去生殖.④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因子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例如,在某一由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某因子的量上的不足,可以又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例,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软体动物在锶多的地方,能利用锶来补偿钙的不足.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来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维纳斯捕蝇草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依生态因子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将生物因子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类型,区分其作用方式对认识生物的生殖、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环境中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是直接的,但是它们能够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的作用则是间接作用;而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的耐受性法则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物的耐受曲线在生态幅宽狭不同的生物中,其图形上有什么特点?答:(1)生态因子有5个作用特点:1.综合性;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的互补性;4.限定性.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限定性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早在1840年,德国化学家JustusvonLiebig就认识到了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存的限制作用,并总结出了Liebig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事物的量.最小因子法则实际上对光和温度等其他生态因子都是适用的,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V.E.Shelford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性法则.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总的来说,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的耐受性法则都说明了生态因子的限定性.(2)狭温性生物的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近,对于广温性动物影响很小的温度变化,对狭温性动物常常成为临界的。狭温性动物可以是冷狭温性与暖狭温性,或处于两者之间的。3、什么叫有效积温?利用它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价值?答:有效积温:指外温动物和植物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总热量,这个总热量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有效积温法则:K=N(T-C)。实际应用:在农业上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