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文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教委办〔2007〕64号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有关事业单位: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现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任务,是上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时代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2—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举措。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努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2.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海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认识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肩负起创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关于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为培养更好更多的创新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3.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上海教育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上海各级各类教育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努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当前上海教育在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教育体系仍然相对封闭,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封闭陈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偏多偏难;在教育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创新、重课堂轻实践、重分数轻素质等现象还依然存在;—3—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和创新素质不高状况尚未根本改观,招生、考试、评价和管理等制度改革滞后。从总体上说,上海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生总体创新素质还不强,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尚不坚实。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政绩观,按照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注重对各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教育观念实现重大更新和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培养创新时代需要的各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5.主要目标:经过3到5年的努力,上海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要基本实现“一个体系框架、两个显著提高”的主要目标。一个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教育各环节互为联动、大中小幼各学段纵向衔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两个显著提高:一是努力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显著提高。按照各年级、各层次和各类专业的不同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知识结构逐步完善,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得到相应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相应提高,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相应增强,努力使所有学生踏上社会后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好公民和创新者。二是努力使创新潜质突出学生的创新能—4—力得到显著提高。在面上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同时,引导和促进这部分学生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创新精神更加旺盛,创新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潜力和专门特长得到不断开发,创新技能得到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军素养得到发展,努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能够运用智慧和技能创造产生重要经济科技社会价值和成果的优秀创新人才。6.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潜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长和学业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具备创新的基础素养,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既要发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功能,又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和积极探索。把创新人才培养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衔接起来,同学校的创新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协调,逐步推进,重点突破,注重实效。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和重点突破的若干工作7.注重创新人格塑造,为学生健康成长引领方向。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方向保证和重要动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追求科学真理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严谨诚实的创新品德,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不畏挫折的创新意志。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把创新人格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5—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国情和世情的教育,增加对古今中外杰出科学家、发明家和创业者成长历程的介绍;加强科学、辩证和批判思维方式的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各类教育可分别开设各具特点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选修课程,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营造校园良好的学风。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格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和创新人才典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严谨求实的浓厚创新氛围;加强校训、校史等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容校貌及校园周边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规范与个性张扬兼顾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交流会,交流创新体验、探讨创新方式、展示创新成果。强化学生的社会创新实践教育。完善研究性学习、科技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教育活动,建立覆盖全市的网络化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就近和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建设、服务残疾人、环保节能等公益性活动项目,开展鼓励创新和倡导诚信的教育活动,注重创新责任、创新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主体自立意识。8.改革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成长夯实知识和智慧的根基。课程与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要通过持续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构建一个基础厚实、开放度高、选择性广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的—6—创新思维。完善课程体系。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二期课改,控制课时总量,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究学习,强化基本创新素养和基本创新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有利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等教育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人文与科学精神交融的教学改革方向,建立跟踪创新前沿、有助于学生拓展创新视野和提高专业研究能力的课程体系;努力克服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数理、轻人文,重学业、轻艺术、轻技术的现象,努力加强各学段科学、技术、人文和艺术教育,发挥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对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着重加强建设面向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鼓励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要合作共建高中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在高中及以上阶段学校继续扩大跨校间的课程学习;高中阶段学校及高等院校应加强面向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学术性、实验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课程的可选择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增加选修课和提升选修课程质量,鼓励和扩大校际选修课程;职业教育要推进弹性学制和工学交替,给有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以更大的自主学习、实践、发展空间。切实改进教学方法。要减少集中授课时间,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努力把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轻负担、高效率地发展创新素质,提高各类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效能;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中,要对课堂教学—7—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设计,积极探索项目课程和项目引导式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及其教学法,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索建立创新教学联合体,鼓励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学经验与案例的交流和累积。9.强化探索研究,让学生在好奇和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探索与研究是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桥梁。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与要求,将探索研究引入各级各类教育,让每位学生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感知创新,并且让一部分学有潜力、特长突出的学生有更好的探究和实践舞台。强化教学中探究与创新实践环节。要研究和试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提高的新的教学方式,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图书馆等科技要素的配制工作,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科学与技术”等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动手技能、设计能力、工程意识、美学品位;高校要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整合,将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环节之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的要求,鼓励与引导研究生在读期间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建立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体系。要为中小学生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生实验室,积极开展创造发明和知识产权推广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个人兴趣开展探究与科研活动;设立学生创新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试验;高校要向本专科生全面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鼓励教师从学生中招聘科研助理,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高校研究生志愿者与中学生结为研究伙—8—伴,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促进中学生提高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对学有潜力和创新潜质较强学生的培养。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中学特别是高中,在发现和培养这类学生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重在培养其学科特质、创新思维、艺术才能、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建立多种形式、业余性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基地,鼓励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兴趣和较好创新能力的学生在课余进行研究和训练;以研究型大学为重点,联合科技机构和生产组织,以教学、科研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10.促进教育面向社会,加快培养经济社会紧缺创新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着眼点。要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高校和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办学伙伴关系,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方案,发挥企业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教育集团,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针对性;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范围,完善相关机制,使研究生有更多地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