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宾市委关于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2013年5月23日中国共产党宜宾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稿件来源: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中共宜宾市委四届六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对推进宜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研究部署,作出如下决定。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上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号召;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力争到2017年形成10个经济总量超2000亿元的市(州)。宜宾作为四川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市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战略取向,紧扣“两大目标”(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三个中心”(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打造“六大基地”(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五大战略”(实施项目推进战略,着力投资拉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产业互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着力产城相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发展转型;实施环境兴市战略,着力效能提升),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梦宜宾新篇章。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定位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壮大县域经济、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二)奋斗目标保持快于全省的发展态势,到2017年GDP超过2300亿元、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2019年GDP超过2900亿元、人均GDP超过35000元、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GDP超过3200亿元。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取得历史性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法治宜宾建设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三)总体定位构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形象定位和“三个中心、六大基地”的产业定位。(四)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好字当头、快字优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做到速度服从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保持奋发有为、奋力开拓、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锐气,不断改革、开放、提升,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激发生机活力。——坚持因地制宜、优势突破。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深度开发、高效利用宜宾的资源禀赋,加速市外要素与市内资源、优势产业的有效融合,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全局,突出重点,创新和完善协作机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市与县协调发展、城与乡一体发展、沿江与山区互动发展。——坚持执政为民、民生优先。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主要任务(一)实施五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实施项目推进战略,着力投资拉动。坚持把项目作为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需求,建立动态管理的项目库,确保到2017年年均投资超过1000亿元、五年突破6000亿元。立足“六大基地”建设,谋划和实施一批白酒技改扩能、综合能源深度开发、重大装备机械制造、新型化工轻纺建材、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大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培育大基地。立足构建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谋划和实施一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现代旅游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项目,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89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旅游业总收入超过450亿元。立足打造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强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建设,加快长江航道Ⅱ级整治,规划建设环长江旅游景观大道和城市轻轨,形成“一绕九射”十二条高速公路网和市域“五纵五横”快速通道网,建成全省最大的现代化内河枢纽港,2017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铁路通车总里程、航空客运吞吐量分别超过500公里、800公里、100万人次。立足建设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谋划和实施翠屏新区、长江南岸新区、临港新区、南溪新区和各县新区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发展。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谋划和实施一批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现代农业基地、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建设项目,2017年全市建成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超过80户、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300个、农民聚居度达到58%以上。2.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产业互动。坚持工业主导,以项目为抓手、园区为平台、集群发展为方向、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400亿元。坚持扶优、扶强、扶大,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创优品牌、多元化发展、盘活存量、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2017年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超过380户。依托能源、矿产、水利、农业等优势资源,整合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推动中小企业尽快上档升级,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就业容量大的规上企业,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超过1000户。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性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快“六大基地”建设,2017年“六大基地”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加快推动重点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飞地”工业园,不断提高园区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节约集约发展水平,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2017年全市产业园区营业收入超过3600亿元。坚持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业、质量兴企,加大品牌培育和自主创牌力度,推动“宜宾制造”向“宜宾创造”转变,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坚持人才强市,突出抓好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3.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着力产城相融。坚持两化互动,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质量。突出产城一体,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2—3个中等城市为支撑、3—5个小城市为重点、一批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大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布局城镇的生产、消费、就业和服务功能,强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统筹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城镇管理科学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和商贸大镇。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把农民增收放在小康建设的重中之重,紧扣“一个取向、三大提升”(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着力构建产业文明,持续增收建成小康;基地向绿色产业文明大提升、新村向特色业态文明大提升、农民向市场主体文明大提升),着力构建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支持、保险兜底、政府帮助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六方合作”机制,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流通业和向家坝灌区立体农业,把农业打造成为跨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步伐,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发展转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产学研用协调创新工程和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工程,推动宜宾经济走集约型、内涵型、效益型发展道路,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要素市场、财税金融、事业单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实施资源优势招商、交通优势招商、区位优势招商、产业优势招商,积极引进高端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高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以企招商、以企建园,优势招商、优势建园,资源招商、资源建园,政府招商、主导建园,推动园区从项目集聚、要素集聚向企业集聚、产业聚集、创新集聚转变;创新政策招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带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来宜投资和发展。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川南城市群建设,深化与攀西—六盘水、金沙江下游经济带和省内周边地区等的战略合作,推进与成渝两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东盟等的经贸合作,加快出口基地和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用地、融资、用能难题,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一批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区),提升沿江地区发展水平,壮大山区县特色效益经济。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加大向家坝库区产业后扶力度。5.实施环境兴市战略,着力效能提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释放社会活力,努力打造和谐发展、政治清明、风清气正、高效廉洁、群众满意的发展环境。创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放开搞活民间投资,严格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优化税务等窗口服务。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创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减少并规范行政处罚行为,严格执行涉企检查备案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实行企业安静生产制度,规范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规范公务人员行为,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创造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加强诚信宜宾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人人参与环境建设的人文格局。创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管,形成以服务发展为荣、破坏发展为耻的社会导向,营造尊重市场主体、鼓励干事创业的舆论氛围。创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转变机关作风,完善评议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实施市政府部门向市政府常务会议工作述职制度。(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坚持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在学有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