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现状研究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国企党建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困境中探索出路、在继承中实现创新,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影响力,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国企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给国企党建带来了新挑战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盘活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战略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战略结构布局、资产管理体制、组织运营方式、内部经营机制、职工精神面貌和经济社会效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给国企党建创造更宽广活动平台、提供更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给国企党的建设带来新问题、新挑战。(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过程中的挑战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选择,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标志。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四部分组成,股东会体现的是出资人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董事会负责公司发展规划制定和重大经营决策,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财务和董事、经理的经营行为,经理负责公司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按照公司法成立的企业就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是参与商品竞争的市场经济主体。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从根本上讲是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做出的战略举措,是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不断增强的表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了国企职工创造财富的活力和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过程中,国企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遇到空前挑战。公司法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但公司法并没有就企业党组织在企业的权力配置、组织结构、决策主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途径作出规定。尽管党章和党的有关文件对国企党组织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作了原则规定,2004年颁发的党内文件《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专门对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与公司法不能对接,使国企党组织处于一种很尴尬、很无奈的地位,随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国企党组织的地位和功能呈弱化、虚化倾向。同时,如何处理好“新三会”与“老三会”,尤其是董事会与党委会、股东会与职代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也已经成为困扰不少国有企业的难题。(二)党员职工队伍结构复杂化的挑战国有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广大党员职工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稳定的党员职工队伍,始终是国有企业党组织顺利开展工作、发挥政治作用的根本依靠力量。然而,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党员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学历水平、年龄层次、收入结构、职工身份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党性觉悟高与政治冷漠群体并存,高技术含量劳动与简单体力劳动群体并存,正式职工与劳务工、农民工群体并存,少量高收入、较多中等收入与大量低收入群体并存,在岗职工与下岗职工群体并存。上述变化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普遍现象,但又因地区、行业、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企业可承受程度而有所差异。(三)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挑战国有企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发展,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这种由改革发展催生的多元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国企职工价值取向的开放性、价值目标的现实性、价值标准的实效性和价值规范的多元性。在庞大的国有企业职工队伍里,既有公平竞争、效率优先的价值观,又有重利轻义、损公肥私的价值观;既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又有金钱至上、贪图享乐的价值观;既有民主法治、大局为重的价值观,又有法治观念淡薄、官本位情结浓厚的价值观;既有义利兼顾、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又有公德不足、私德有余的价值观。传统的同质价值观念和共同信仰被打破,代之以多元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处于不同地位、不同岗位、具有不同利益和不同经历的职工对任何一项改革发展和社会现象,必然有不同的看法和评判标准。企业党组织“振臂一挥,群起响应”的局面很难形成。(四)党员职工队伍流动性不断增强的挑战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员职工相对稳定的刚性结构,党员职工队伍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同的国企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国企内部人员实现了无障碍流动,职工身份和岗位对职工的约束性明显弱化。国有企业的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度降低,许多职工不再从一而终,正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跳槽、转岗、辞职司空见惯,尤其是高级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务工农民工较普通正式职工的流动性更大些。作为国企改革发展重要内容的企业并购重组,不仅带来了国有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膨胀、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而且带来了企业职工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和人员流动的频繁。二、国有企业党组织影响力的现状分析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国企党组织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新的提高,在服务大局、融入中心、鼓舞士气、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但勿庸讳言,成效大的同时矛盾、问题也不少。(一)党组织的感召力不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感召力,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条件和重要表现。从目前情况看,国企党组织在职工心目中的地位不够高,影响不够大。有的企业党组织在安排工作时,台上讲的声情并茂,台下听的昏昏欲睡。不少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在职工那里很难起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的效果,甚至有的党员职工,对党组织安排的活动,积极应答,消极执行,上面推一推,他就动一动,不推不动,更有甚者是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党组织的感召力不强,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的原因。从客观原因讲,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党组织不是企业日常生产的行政中心和权力中心,是政治核心。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主体,面对的是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改革发展,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活动的中心任务,这首先是行政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的职责和任务。党组织在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重大问题上没有主导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上,在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经济政治资源分配上,企业党组织的意见对行政决策层、经营管理层而言只起到参考作用、辅助作用。只有当党组织的意见和行政决策层一致时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当二者不一致甚至冲突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就很难保证了。从企业党组织自身讲,有作为才能有地位。长期以来,一些国企党组织在党建思路和党建工作上缺乏创新,企业党建工作不能融入到企业的中心工作中去,解决不了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直接导致党组织的感召力不强。(二)党务工作有弱化、虚化和边缘化倾向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党组织虽然设置相对完整,有相对健全的党的机构与专门党务人员,但越来越朝着裁减、缩编的方向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基层党组织相对薄弱,党务人员队伍参差不齐。即使在形式上配备了党务人员,党组织负责人大多数是由企业生产负责人兼任,党务人员由女性、年龄大的生产人员担任,他们由于缺乏党建工作培训和党建工作经验,导致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较困难,党员作用难以发挥,进而影响企业党组织影响力的提高。党务工作的弱化、虚化和边缘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从体制上讲,现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利于企业党组织职能的发挥,不仅在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上,党组织只具有参与决策权、监督执行权,而且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上,党务工作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生产活动和工作安排都是经理们在一线直接领导和亲自指挥。从认识上讲,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口头上承认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国企党建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独特政治资源,但在实践中,往往认为企业就是一个赚钱的经济组织,企业中的党组织则是一个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政治组织,担心投入过多的精力、财力、人力和时间,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党务工作,往往是被当成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从企业党组织自身的角度讲,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力度都不够,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形式不足,懂经营、会管理、有办法、敢创新的党务干部稀少,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往往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工作举步维艰,左右为难。(三)党务工作的内容、方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从目前国有企业的情况看,对党员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过于注重传统内容的说教,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忽视了对党员职工新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的关注、把握和分析,与党员职工的生产生活和思想状况严重脱节,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很难让广大职工产生思想的共鸣与震憾,解决不了广大职工的实际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在教育管理和组织党员职工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许多国有企业党组织注重上“政治课”,强调绝对服从,热衷于读报开会,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种一刀切、千篇一律的党课或是政治课,整体上没有层次性,操作上缺乏针对性,往往给人以轰轰烈烈、阵势浩大、效果很好的感觉,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差。同时,由于党员职工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领域、甚至是不同的地域,工作流动性大,身份变化快,特别是有的市场营销人员由于开展业务的需要,整天全国各地跑,国内国外满天飞,居无定所,行无定踪,客观上也增加了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四)党组织参与决策及保证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国有企业在实行改组、改制、兼并及其他形式的改革后,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企业党组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的规模、工作需要,在企业中同步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和调整企业内部基层组织的设置。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在改革重组时,党的组织设置、调整跟不上。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机制不健全,如何参与、如何落实、如何保障等问题缺少可操作性规定,往往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政治思想素质。一旦主要负责人更换或注意力改变,企业党组织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程度就会变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方面。这种保证监督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在实践中,企业党组织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贯彻执行的监督上,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的监督上,在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和关键岗位负责人权力行使的监督上,在协调企业内部各群体关系和平衡各方面利益的监督上,多多少少存在措施不力,方式落后,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难以扼制国企领导层违法违纪案件日益呈增加的势头。在企业重组改制中,隐匿、转移、侵吞国有资产现象,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疏于管理、随意决策、盲目投资、失密泄密现象,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私设小金库、体外循环以及截留、挪用、私分公款现象触目惊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体制上找原因。从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架构看,不少企业在权力结构的各个层级实行“党政一肩挑”的领导体制,这就使企业各个层级的大大小小负责人手中握有大大小小的比较集中的权力,少数国有企业领导人决策上一言堂,财务上一支笔,用人上任人唯亲。而企业党组织的权力设置远远无法和企业行政经营中心的权力形成制衡,由于这种权力配置缺乏制衡、用权行为缺乏约束、监督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