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党初期党员群体50余人的选择与中国命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共建党初期党员群体50余人的选择与中国命运2011-05-1109:41南方都市报开栏语1921年7月23日,十几位年轻人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一幢石库门楼房,商讨创建一个全国性的政党,他们平均年龄28岁,代表全国50多位中国共产党党员。90年里,中共党员总数扩大了100多万倍。发展到7000多万名党员,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选择加入共产党,在中共尚未执政之前,是一种有着生命危险的事情,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做出这种选择时的时代大背景和周围的生活小背景是什么?是哪些人、哪些书籍、哪些事件影响了他们的选择?是谁介绍他们入党?有时候,他们面临的并非一种选择,他们为什么选择了一种更加艰辛的道路?他们的选择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哪些影响?入党之后他们还会经历一些重大选择,哪些选择与他入党相关?中国共产党是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一个新生政治力量。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青年代表在中南海座谈时曾提出,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判断。南方都市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选择》系列报道将从中共建党初期的党员群体出发,选择不同时期的部分党员,重温他们的入党故事、人生选择和政治决断,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海兴业路76号,坐北朝南的二层石库门建筑,现在仍是上海新天地最显眼的红色地标。90年前,这里是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共产党员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现在每个路过它的人,都会注意到其与众不同之处,门前悬挂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让那一次小范围的聚会,成为永不磨灭的历史定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临之前,青红砖交错并镶嵌白色粉线的一大会址外墙,搭建了施工设施,准备以新的面貌迎接庆典。隔壁的兴业路78号,内有供游客免费参观的展览。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陈独秀,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代表们,还有周恩来等旅欧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是展览中最突出的面孔。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舶自西方的各种主义,带给国人狂飙突进般的头脑风暴。但大浪淘沙,最终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90年里,中国共产党从50多位党员发展到7000多万名党员,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古老中国也在她的领航下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切,都要追溯到1921年中共的成立及其此前风云激荡的十年。1911:“康党”变身革命党清廷的覆亡是一个命定的结局,但武昌起义的成功,却是几经周折取得的。1911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于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陌生的,虽然零星的译介已经在知识界传播。在此之前,主导思想界话语权的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与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主张。安徽怀宁人陈独秀在18岁(1896年)那一年考中秀才,但他对科举无甚兴趣,甲午战争失败对他的刺激很深,在保守与维新派的论战中,他倾向于后者,因而被乡里儒者视为“康(有为)党”“孔教罪人”。但他很快从“康党”走向了革命,1901年起先后两次东渡日本求学,是这种转变的开始。他参与发起的“中国青年会”,明确“以破坏主义为目的”。在1903年“拒俄运动”中,他于演讲中声言要“杀尽”那些“一遇国难,则置之不问”的“国贼”。归国后创办《安徽俗话报》等,亦以鼓吹革命著称。他还参加暗杀团,以恐怖行动表达反满立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此后不久,陈独秀受聘成为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康梁的思想此时于他早已是敝屣。这一年,比陈独秀小10岁的李大钊刚刚23岁,还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他生于河北乐亭,“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幼失双亲,由祖父抚养成人。1927年作《狱中自述》,他还提及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缘由:“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这种深受外国侵略刺激的心态,在出身于湖南韶山冲富户家的毛泽东身上也有鲜明体现。1911年,没人知晓他将成为20世纪影响中国最巨的政治人物。他已经19岁了,却刚刚读完小学,暑假结束后得以去省城的中学读书,令他“极其兴奋”,都不太敢相信这是真的(斯诺《西行漫记》)。此时的毛泽东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在《民立报》上读到黄花岗起义的消息后,就在学堂墙上贴了一张大字报,第一次公开发表政见,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新政府的大总统,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分别为内阁总理和外交部长。此时的他奇迹般把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揉合在一起,暴露出内心对政治的模糊认识。不过,他剪掉了辫子,也很快在武昌起义之后,受革命党人影响,成为湖南新军的一名列兵。半年后,他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几经周折,他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周恩来的年纪更小些,在辛亥革命前一年,他刚刚13岁,随三堂伯从江苏来到了东北。周恩来生于淮安,祖父周起魁曾做过海州直隶州知州,但在周恩来童年时期,家道已经中落。“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1946年,他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这样说。辛亥革命爆发时,周恩来还在沈阳读书,开始接触西方教育,读革命书籍。他的年龄还小,一名叫高亦吾的历史老师(周恩来在回忆文章中称高戈吾)和一名毛姓地理老师分别向他推荐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籍,他更容易消化接近白话体的后者。不过,革命的思想已经渗透进他的头脑,在高亦吾的影响下,他也在辛亥革命消息传来后,剪掉了辫子。这段时间,有关周恩来的文献档案不是很多,最著名的是他在老师提问因何读书时,以“为了中华之崛起”作答。更值得注意的是,1912年10月他写的一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成为全国流传的佳作。在这篇作文中,他提到“吾校司教育之诸公乎。诸公为国家造人才,当殚其聪明,尽其才力……更勿投身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扰其心志,而日事敷衍。”他对教育者“勿投身政界党会”的立场,在此后革命岁月中发生了改变。1915:从反满走向反传统周恩来在1913年离开东北,到了天津,进入南开中学。在东北的时候,他就开始读戴季陶创办的《民权报》,那里混合了革命的章太炎和维新的梁启超的主张,以批判袁世凯而著称。这份报纸只存在了将近两年,在1914年停刊。《民权报》停刊那年,南开中学破例免除了周恩来的学杂费。他品学兼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也是学校新剧团的核心人物。1915年,他担任女主角的戏剧《一元钱》还曾到北京青年会公演。周恩来1946年回顾那段生涯时,提及1915年,他“参加反袁运动,演说、劝募,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但同时亦承认,“当时南开全校学生有政治兴趣的还不多。”而从周恩来1915年前后的作文看,亦有“余入京师,睹社会之腐陋,闻政府之黑暗,首善之区如斯,知中国之自亡久矣,又奚待外人瓜分而豆剖之哉!”(周恩来1916年2月23日手稿《试各述寒假中之事况》)不过,周恩来文稿更多的内容显示出,他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及各种宗教精神均抱好感。如其1916年发表的《我之人格观》中称,“孔之忠恕,耶之性灵,释之博爱,回之十诫,宗教之所谓上帝也,圣贤之所谓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也。范而羁之,亦即一生之人格耳。”毛泽东的1915年,也从抗议开始。他写了一篇抗议学校校长收费的宣言,还用“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繁体共二十八画)为笔名,在报纸上登广告并张贴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他联系。他和一个叫萧瑜的同学,在夏天徒步走了湖南五个县,一路乞讨,没有花一个铜板。这一年初,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秘密文件,袁世凯于5月接受。帝制推翻已近四载,共和的益处似乎并未显现,其弊端反而随处可以拈来。年底,袁世凯决定称帝,而“护国运动”也拉开序幕。李大钊已于两年前东渡日本,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他也参加了留日学生的抗议行动,他在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中说,“抑日本蕞尔穷岛,力非能亡我中国者……盖政府于兹国家存亡之大计,实无权以命我国民屈顺于敌。此事既已认定,则当更进而督励我政府,俾秉国民之公意,为最后之决行,纵有若何之牺牲,皆我国民承担之。”话语间仍持对中国政府的监督合作态度,共同对外。而陈独秀则不同。1915年7月,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营垒。一年前,他在致章士钊的信中说:“国政巨变……自国会解散以来,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又复繁刑苛税,惠及农商。此时全国人民,除官吏兵匪侦探之外,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不独党人为然也。”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力主“排满”,认为中国的腐败、落后挨打均源于满人专制统治。但共和肇兴,满人失势,却出现政客以各种主义为名争权夺利现象,纷争不止,如陈独秀所言“全国人民,除官吏兵匪侦探之外,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病入膏肓,问题的关键在如何问诊。满汉更替,制度变异,问题反而愈演愈烈,陈独秀等人开始新的确信,视角从制度转向传统文化:“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群反传统的知识分子,包括1916年回国的李大钊,虽然一直较陈独秀稳健,但也参与其中,成为反传统堡垒中的健将。毛泽东亦然,“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可是就在这时候,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毛泽东在1936年曾经对美国记者斯诺承认,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1919:帝国主义的刺激陈独秀的墓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郊区。墓前,《新青年》杂志的封面,被铸刻成石,格外显眼。陈独秀就是依凭这份杂志,成为国内首席意见领袖,毛泽东称其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周恩来是在1917年东渡日本后,真正留意《新青年》的,并很快被其中的观念所吸引,放弃了之前的自我主张。“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于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的赞成。”“把我那从前的谬见打退了好多。”(周恩来1918年2月15日日记)日本原本是中国青年效仿与膜拜的对象,但周恩来在旅日途中亦发现其“军国主义”的弊病。他在日记中写道:“日本也是行军国主义的国。军国主义的第一个条件是‘有强权无公理’的。两个军国主义的政策碰到一块儿,自然是要比比谁强谁弱了,而且军国主义必定是扩张领土为最要的事。”他从而认为自己此前“军国主义”救中国的想法是大错了。旅日这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次年,日本发生席卷全国的“米骚动”,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周恩来开始被社会主义的思潮所吸引,1919年4月回国时,他箱子里还有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书。一个月后,五四运动爆发。国内知识分子对西方强权的想象,在1919年开始了新的幻灭。继日本“二十一条”之后,1919年巴黎和会所造成的刺激,终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运动: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要面对战胜诸列强的分赃,德国从山东攫取的权益被转交给了日本。不过,在5月4日当天发生游行示威运动时,周恩来尚在东北的伯父家。毛泽东已于1918年来到北京,但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内谋了一个助理员的职位,他没能像其他同道一样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初他离开北京,因此也错过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但毛泽东该年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开始频繁地撰写文章,批判旧制度、旧文化与帝国主义列强,鼓动工人和农民组织起来反抗。他还带头参加了驱逐长沙督军张敬尧的运动,起因是他们暴力破坏日货商店并焚烧日货的行为受到了张的干涉。李大钊已于1916年回国,作为北大图书馆馆长,他是给予毛泽东图书馆助理员工作的人。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阵地,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演说———从《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直到《再论问题与主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李大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陈独秀并不在现场。他陷入了自己人生的一大危机中。因个人生活原因被解除北大文科学长职位后,陈独秀被学校给假一年。进入6月,错过了五四运动的陈独秀返京,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而被警方逮捕。陈独秀仍耽于恐怖行动的正义感中。据警方卷宗,传单上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